突破開發體制 上海加速臨港開發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繼大虹橋、前灘開發后,被上海市市委書記俞正聲賦予提振上海發展信心的亮點的臨港開發建設也有了新舉措。本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包括浦東新區經信委、農委等職能部門將向臨港聚集,以使臨…
繼大虹橋、前灘開發后,被上海市市委書記俞正聲賦予“提振上海發展信心的亮點”的臨港開發建設也有了新舉措。
本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包括浦東新區經信委、農委等職能部門將向臨港聚集,以使臨港方面享有更加方便快捷的行政服務。
而臨港雙頭開發主體帶來的困境,也有了最新的解決方案。“蘆潮港鎮、申港街道與臨港產業區管委會和南匯新城管委會可能會進行合并。”
而來自官方的消息或可印證這一方案,8月9日,浦東新區人大通過了新區人大常委會關于合并蘆潮港鎮和申港街道、建立南匯新城鎮若干問題的決定。
這些困擾臨港開發多時的開發體制機制一旦理順,將使開發進度加速。
理順開發機制
事實上,作為上海“十二五”期間的發展重點,臨港開發多次在上海及浦東新區規劃層面上被提及,但開發速度并不如愿。
上海市社科院部門經濟所所長楊建文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時表示,臨港開發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為理順開發主體。此前臨港開發的主體一直有著變化。2003年5月,上海臨港新城管理委員會成立,副市長任管委會主任,同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成立臨港新城開發建設領導小組,由市長任組長。
2009年5月,南匯、浦東兩區正式合并,上海市委于2010年2月印發《關于調整上海臨港新城管理體制的批復》,至此將臨港新城的開發主體一分為二:一個是專門抓241平方公里臨港新城產業區建設的上海臨港產業區管委會,一個是對臨港新城主城區進行管理的南匯新城管委會。
這一管理體制被認為是一種過渡性選擇。“產業區與主城區之間的協調困難,不利于臨港的產城融合。”一位上海當地的專家表示。
這位專家稱,蘆潮港鎮、申港街道與市屬市管的臨港產業區管委會和區屬區管的南匯新城管委會如果合并,將能形成推動臨港新城快速發展的合力。
而此次浦東新區經信委和農委等部門遷至臨港新城,“一方面體現了權力下放,一方面可為臨港工農業發展空間的合理布局提供便利。”前述知情人士表示。
臨港開發加速
據本報記者從接近上海政府的人士處了解到,上述臨港新城的政策變化皆出自上海市委2012年上半年開展的八個重點調研的課題,而承擔“集聚高端制造業、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強化產城融合”使命和臨港產業區位列八大課題之一。
據了解,臨港所屬的課題名稱為《臨港產業區建立特別機制和特殊政策調研》(以下簡稱“雙特”調研)。臨港“雙特”調研于3月21日正式啟動,調研由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徐麟親自牽頭,課題組包括上海市發改委、經信委、規土局、財政局在內的10個職能部門及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浦東新區政府、臨港產業區管委會、浦東南匯新城管委會、臨港集團等部門。
徐麟在課題啟動時曾表示,臨港300多平方公里的開發面積,“無論是規模還是功能在上海都絕無僅有”。
整個調研課題由市發改委主抓,調研內容涉及產業區功能定位、產業選擇、人才集聚、體制機制等各方面。
調研成果在八月份便進入操作階段。按照臨港當地人士的說法,此次調研的內容不再停留在紙面,“而是有實際動作的干貨了”。
其中,在市發改委的調研過程中,臨港企業提出在臨港地區設立企業“一門子”服務機構、人才引進實施特殊戶籍政策、企業高管所得稅減免以及進口設備稅收即征即退等方面的建議。
上述知情人士稱,“因此,行政體系上的變化應該只是政策變動的開始,之后可能還會有財政、人才、產業等多方面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