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北上問計:經濟“中速期”如何突破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把產業規劃與綠色規劃一起討論,值得探索處在中部地區的湖北襄陽曾連續3年被《福布斯》列為中國20個最適宜開辦工廠的城市,被商務部確定為國內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但在經濟下行的情…
把產業規劃與綠色規劃一起討論,值得探索
處在中部地區的湖北襄陽曾連續3年被《福布斯》列為“中國20個最適宜開辦工廠的城市”,被商務部確定為“國內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但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對于辦什么樣的工廠、建什么樣的城市,襄陽依然沒有清晰的思路。
“我們這次來北京召開襄陽發展戰略規劃評審會,就是希望能得到頂級專家的指點,使規劃更具有科學性、前瞻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襄陽市市長別必雄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在這次評審會上,襄陽同時拿出了委托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編制的兩份規劃,分別是《產業襄陽發展戰略規劃》和《綠色襄陽發展戰略規劃》,后者是全國首個地市級城市綠色發展戰略規劃。
“中國轉入中速增長階段,在這個背景下,襄陽探索有著特殊意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說。
避免“一業獨大”
作為《產業襄陽發展戰略規劃》評審專家組組長,劉世錦認為,襄陽是汽車之城,今后5~10年,中國汽車產業仍然可以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此外,與東部地區經濟減速相比,中部地區的發展速度仍然較高,投資拉動型特點鮮明。
規劃中,襄陽提出建設“中國汽車之城”和“中國新能源之都”的目標。別必雄告訴記者,襄陽有發展汽車工業的產業基礎。2011年襄陽汽車整車產量達到48.2萬輛(含改裝車),占湖北省的近1/3.
不過,正是由于汽車業的快速增長,造成了襄陽工業結構相對單一,汽車產業“一業獨大”。
《產業襄陽發展戰略規劃》還提出,建設“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據記者了解,襄陽是傳統農業大市、我國十大夏糧主產區和20個大型商品糧基地之一,常年糧食產量占湖北省1/6、全國近1%,2011年達到95億斤,在國家糧食生產和安全保障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一些地方發展新興產業的呼聲很高,其實,傳統產業、農業等仍然具有優勢。農業是最大的朝陽產業。”劉世錦說。
建好營商環境
不少地方發展規劃只注重硬件和投資的優惠政策,但在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徐林看來,真正吸引人的是這個地方對產業、資金、人才等要素有無吸引力。
“襄陽把產業規劃與綠色規劃一起拿出來討論,本身就是非常英明的選擇。”徐林說。
在《綠色襄陽發展戰略規劃》中,襄陽提出要建設中部地區綠色產業發展先行區、全國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基地、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環保示范城市以及國內知名的宜居城市。
別必雄告訴記者,襄陽明確規定,在招商引資中凡是環評不過關的企業一律不許進駐。僅去年9月,該市對招商項目集中環評,就有15個污染項目被淘汰出局。
而在淘汰落后產能中,襄陽通過政策鼓勵、以環境保護為干部考核硬指標等辦法,鼓勵引導發展循環經濟,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高新技術產業。
“一句話,就是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徐林認為,在經濟低迷期,眼光不能只局限于500強企業。
“一個城市要可持續發展,需要大量的中小企業來支撐。”徐林認為,這對于像襄陽這樣的中部地區城市來說尤其重要。
而對于如何將襄陽汽車產業優勢與扶持中小企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開出的“藥方”是,積極推進襄陽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鼓勵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進入。
“我經常參加一些地方產業發展規劃的評審,但我發現,一些地方并不注意發展目標與發展環境之間的關系。”國家信息中心綜合管理部副主任張宇賢說,眼下經濟增長放緩,外部的不利因素只是“雪上加霜”,更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結構不合理導致競爭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