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金融開放試點是全面開放前奏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8月6日,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咨詢委員會正式成立。前海的金融新政,在資本項目管制下,為人民幣在岸/離岸市場打開了一條市場通道,如支持設立在前海的銀行機構發放涉外人民幣貸款,…
8月6日,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咨詢委員會正式成立。
前海的金融新政,在資本項目管制下,為人民幣在岸/離岸市場打開了一條市場通道,如支持設立在前海的銀行機構發放涉外人民幣貸款,及香港銀行機構向在前海的企業發放人民幣貸款等。但我們要看到資本項目管制無疑具有風險防火墻功能,如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國內金融體系能獨善其身,蓋得益于此。因此,值得關注的是,前海試點能否在不削弱金融防火墻功能的同時,實現趨利避害。
誠然,要求境內和香港金融機構在前海發行的跨境人民幣貸款,僅限于在前海注冊的企業和設立的項目,無疑可使前海金融開放置于“安全”的限度內;不過,金融資產的高流動性決定了區域性設防并不完美,如當前包括一些房地產和PE在內的各類企業都在前海注冊有子公司,以借助前海的金融政策優惠和融資便利,然后把該子公司獲得的資金,以項目投資等形式用于內地項目。畢竟,前海試點跨境人民幣借貸業務,使前海不僅聚集了放大融資杠桿的能量,同時資金的跨境流動更容易增加其隱秘性。
不僅如此,前海金融試點,無疑在人民幣在岸/離岸業務間,派生出香港離岸市場、前海在岸/離岸接駁市場及內地在岸市場等三個市場。在人民幣非完全可自由兌換以及利率匯率管制下,這三個市場將出現三個不同的人民幣利率匯率價格。即前海金融開放試點,不會直接拓寬香港非金融機構的人民幣資產投融資渠道,更不可能直接左右香港離岸市場人民幣的利率匯率,使之接軌內地。同時,由于在前海釋放流動性的主體均為香港與內地金融機構,那么前海的人民幣借貸利率將會高于香港市場而低于內地市場,即在岸/離岸人民幣資產在前海將出現套利空間。
而為緩解前海和在岸/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套利風險,決策層會在前海設定雙向限額政策。即對香港金融機構在前海發放的人民幣貸款等設定限額,以通過限額設定盡可能降低香港離岸市場與前海的利差,如最近央行廣州分行為省內企業赴港的一年期人民幣貸款,設定了300億元的總額限制。同樣,管理層或將對境內金融機構在前海的涉外貸款設定限額,以緩解前海與在岸市場人民幣利率的套利,避免境內企業借前海獨立子公司獲得低息貸款,并變相流入內地項目,使前海試點建立在風險可控范圍內。
此外,由于金融創新僅限于前海,內地抑或香港金融機構至少有一方無法以分公司形式在前海開展業務,而只能以子公司開展業務。如若前海金融監管趨向國際化,那么內地金融機構就需以獨立子公司在前海開展業務,否則以分公司參與前海業務將很容易導致跨境風險的傳染;同時若前海金融監管趨向內地,那么香港金融機構將以其在內地獨立子公司形式在前海開展業務,否則香港金融機構將面臨監管體系不同的風險,如內地監管對金融機構設定了存貸比等其他國家或地區沒有的監管標準。
由此可見,前海金融開放試點只是國內金融體系走向全面改革開放的試驗,試點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市場主體將在前海試驗區與其他地區間想方設法沖擊資本管制,從而很容易使試點受到趨嚴的額度管制而難以積累有效經驗。因此,在前海試點的同時,中國需進一步適度有序地開放資本項目管制,推動人民幣可完全自由兌換和利率匯率市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