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企互保困局難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因銀行收貸抽貸而引發互保圈危機,致使浙江600家民企先后上書省政府一事,在浙江省銀監局、金融辦的牽頭下,已開展了幾次協調會。情況還在了解中,具體處置由屬地政府負責。浙江省金融辦回復…
因銀行收貸抽貸而引發互保圈危機,致使浙江600家民企先后上書省政府一事,在浙江省銀監局、金融辦的牽頭下,已開展了幾次協調會。“情況還在了解中,具體處置由屬地政府負責。”浙江省金融辦回復記者。
本報致電此次關注焦點杭州家具商會時,對方謹慎表示家具業出現的這類危機集中在今年3月,當時確有打報告給杭州市政府,但7月份已經處理得差不多了。他說的處理主要是屬地政府要求銀行暫緩收貸,甚至用財政資金幫企業轉貸等。
但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雪軍對此頗有疑慮,“真出問題了難道由政府承擔?”
民企互保困局
“今年情況確實不好,集中在3月,銀行對房地產企業收貸,牽連到家具業幾家龍頭企業,當時打了報告給杭州市政府,但為了引起政府的重視,有些將問題夸大。”杭州家具商會相關負責人指出,杭州家具行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僅50家左右,融資總額不可能達到報告中所說的100億,最多僅1/5。
但受互保圈牽連而被銀行收貸的企業,在近40%為互保貸款的浙江。“主要還是市場不好。”寧波象山針織行業協會會長干國華告訴記者,今年1-5月,象山針織行業銷售額還有2.5%左右的增幅,6月份就出現了7%的負增長。
在這種環境下,去年下半年,當地針織行業的龍頭企業——寧波象山和利針織集團,就因資金問題已停產,“3億總資產中2億左右通過擔保貸款,關聯到十幾家企業,多數是親戚朋友。”干國華說。但互保圈危機還是難以避免,“浙江民營企業普遍融資比較困難,通過互保形式貸款也是企業和銀行共同商定的。”前述商會人士指出,“擔保公司3個點,銀行貸款利息8個點,回報4個點,這么高的利息下我們都不找擔保公司。”
政府干預的邊界
7月24日,浙江銀監局與浙江省銀行業協會聯合召開會議,要求“建立執行企業突發信貸風險會商幫扶工作機制”,規定當企業發生重大突發信貸風險并滿足規定的條件,可啟動會商機制,禁止部分銀行簡單抽貸壓貸。
榮事、九龍兩家企業經證實,已在6、7月通過政府出面暫停了銀行的收貸,新增貸款不太可能,“從去年12月份已經開始,每筆轉貸資金大概好幾千萬,目前尚未恢復。”
干國華親見身邊朋友陷入互保困局。在他看來,根源在于政府沒有管好民間借貸,一味要求銀行停止收貸并非解決之道。
上述銀行人士也表示,對出現資金問題的企業應區別對待,“如果企業是理性的、生產是正常的,只是受市場因素或互保影響,銀行應該與企業共渡難關;如果企業本身選擇下行行業,過度投資房地產,主業不清隨波逐流的,銀行也慌的。”
金雪軍等認為,政府不該過度介入,因為互保危機背后的邏輯是企業經營狀況的艱難,是2008年政府投資后產能嚴重過剩,房地產綁架經濟,致使民企錯過最佳調整機會。
“像溫州現象,金融肯定有問題,但解決溫州問題靠金融肯定不可能,因為當地實體經濟本身空心化,即使銀行給貸款,很多企業也活不過來。”上述銀行人士指出,現在銀行的貸款反而貸不出去。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浙江官員調整利好該省海洋經濟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