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基本公共服務總體性規劃出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我國第一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總體性規劃,也是國務院確定的十二五期間擬編制實施的國家級重點專項規劃之一…
近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這是我國第一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總體性規劃,也是國務院確定的”十二五“期間擬編制實施的國家級重點專項規劃之一。”在7月19日召開的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
《規劃》首次明確了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八大領域,確定了44類80個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并提出未來建設的整體目標,到2015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明顯縮小,爭取基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規劃》的落實有賴于財政體制的改革,需要更進一步明確中央與地方的事權與財權分配。”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決策咨詢部副主任丁元竹對本報記者解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背后,是地方相應財政能力的均等化,這也是“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
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八大領域
《規劃》的一大亮點是,首次在正式文件中闡明了基本公共服務的內涵。
《規劃》指出,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勞動就業服務、社會保險、基本社會服務、基本醫療衛生、人口和計劃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及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八大領域,大體涵蓋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終老各個階段生存與發展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務。
“《規劃》和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到的9個領域的基本公共范圍相比,略有調整。”丁元竹介紹,《規劃》去除了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到的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這兩項內容,新加了基本社會服務這一項內容。
同時,《規劃》按照服務對象、保障標準、支出責任、覆蓋水平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每一項基本公共服務的國家基本標準,旨在體現公民權利、政府責任和基本公共服務工作目標,以明確基本公共服務在國家層面的管理和技術規范。
胡祖才介紹,《規劃》確定了44類80個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每一項服務的標準都很明確。比如,基本公共教育里面的義務教育免費項目,明確了要覆蓋所有的適齡兒童少年,保障標準是免學費、雜費和農村寄宿學生的住宿費,還要免費向農村學生提供教科書,明確規定了農村中小學生均公共服務經費的標準,普通小學不低于500元,普通初中不低于700元,這個錢由中央、地方財政來出,覆蓋的人群要達到百分之百。
對此,胡祖才強調,《規劃》當中明確的是國家基本標準,各個地方可以在此基礎上,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當拓展范圍或提高標準,同時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和內容是動態調整的,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它的范圍可以逐步擴大,標準也可以進一步提高。
一位地方政府官員對本報表示,這表明政府正在從過去的單純推動經濟發展,向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改善的轉型,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2020年基本實現均等化
《規劃》的另一個亮點是強調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目前,我國城鄉、區域、人群間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差異是非常明顯的。以城鄉衛生為例,資料顯示,每千人口的床位數,城市是農村的2倍多;城市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是農村的2.3倍;從地區來看,西部地區嬰兒的死亡率和孕婦死亡率比沿海地區高出3倍。
為了改變上述問題,《規劃》提出將統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以服務半徑、服務人口為基本依據,制定實施城鄉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和建設標準,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銜接。
“比如,基本醫保,農民是新農合,職工是職工醫保,城市居民是居民醫保,是三種制度來覆蓋不同的人群。”胡祖才介紹,“我們要均等化,首先要對制度進行銜接,有條件的城鄉制度要一體化,現在有的地方已經把城市居民和農民醫保統一了,暫時沒有條件的也要留出制度對接的機制,要預留制度對接空間。”
同時,胡祖才表示,要加大對貧困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來盡快提高這些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能力,同時,加大對弱勢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力度。
“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的原因之一即各地財政能力差異很大,因此國家應通過明確各級政府的事權與財權的分配,通過轉移支付和加強上級政府的財政責任,提高落后地區的基層政府的相應財政能力。”丁元竹建議。
前述地方政府官員認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施行不易,在財政體制改革之外,還需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和打破城鄉分割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匯改七年人民幣逼近階段性均衡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