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經濟高增長的長周期與調整的短周期將結束糾結
來源:鋼聯資訊|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1,歐洲央行與中國央行同時再松貨幣政策,效果會大不同7月5日晚間7點,中國央行搶在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議息會議之前,率先宣布再次降息,而且是不對稱降息——此次降息距離前一次降息只有不到…
1,歐洲央行與中國央行同時再松貨幣政策,效果會大不同
7月5日晚間7點,中國央行搶在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議息會議之前,率先宣布再次降息,而且是不對稱降息——此次降息距離前一次降息只有不到一個月。市場對這樣的降息舉措,再次以負面評價告結束——股市暴跌。
與歐洲央行英國央行貨幣政策調整時間點與預期完全符合不同的是,中國央行此次降息極具突然性,此點,從中國股市周四下午表現即可看出來。觀察中國央行和歐洲央行同時降息后的市場(股市和匯市)表現,很有意思。歐洲股市連續兩天下跌,有些國家的股市可以用暴跌來形容,歐元則暴跌了近500點,直至本周一才企穩;中國股市雖然在周五實現“大逆轉”——低開高走,基本收復了周四的大陰線,但本周一再度暴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出現較大幅度震蕩。
市場的相同表現似乎想證明,中國經濟與歐元區經濟一樣疲軟,但我認為: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與歐元區完全不同,中國經濟雖然也會受到國際大環境影響,但同時將反過來影響國際經濟大環境,必須看到,中國受外力影響的程度是可控的,中國經濟仍然維持在強周期內,中國的資本市場已經處于底部,人民幣未來走勢也會與歐元持續下跌前景完全不同。
中國經濟從去年三季度開始向下調整,幾乎所有的經濟數據都持續下行,很多人非常擔心,按照這個趨勢,今年二季度GDP肯定破8,甚至見到7.5%,三季度中都是某個月甚至會見到7%。尤其是中國企業普遍的產能過剩和高庫存,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企業產品售價——什么都賣不出價,從全國看,國有企業利潤率和地方財政收入都在今年二季度出現斷崖式下跌,銀行業也在二季度出現壞賬率上升跡象。同時,做空中國的聲音又一次在海內外響起,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一律被封殺。
但我一直認為,中國經濟目前的低迷走勢,與歐元區完全不同,與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也不同。歐元區經濟主要受到歐債危機影響,而歐債危機之所以爆發,本質是歐元區非常多的國家出現勞動力價值高估,這種歷史性的高估一旦被市場發現,歐元長達十年的大牛市就將逆轉,實體經濟也會陷入長周期衰退,這種歷史性的趨勢逆轉,單靠積極的貨幣政策包括緊縮財政都是很難湊效的,事實會證明,歐盟國家近期采取的一系列保增長措施,只能短暫地止住歐元暴跌,但持續性的下跌趨勢是很難逆轉的。而中國則大不同。
2,中國經濟的大周期仍然會維持穩步上行
中國的情況則大不同,中國仍屬于勞動力價值高速上升的國家,而中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包括商業化“補課優勢”也具有包括很多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都沒有的比較優勢,這個歷史性的大機遇是得天獨厚的,是長周期的。我們說,中國經濟仍處于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正因為此。城市化趨勢,導致中國經濟呈現長期向上的大周期,這個大周期至少還要延續二十年。
那么,當前中國經濟的諸多困難是怎么造成的呢?首先,大周期也會有波動,也需要適度地調整,中間會穿插小周期。中國的確存在巨大的城市化空間,但城市化和工業化也不能走得太快,包括勞動力價值和勞動者收入也不能提高太快,太快了,其他基本面因素不配合,就會出現失衡,包括人民幣升值預期太強,外匯儲備增加太多,資產泡沫過大,房地產過熱,物價上漲過快等。此時,就需要進行調整。
大周期的調整期,就會出現經濟的小周期,小周期的經濟增速會放緩,但小周期不能改變大周期,更不能以為未來中國經濟一定會下行,甚至用嚴厲的政策對沖經濟的高增長。
中國經濟之所以出現持續的下行,甚至在近幾個月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既有小周期的自然作用,更是由于宏觀經濟環境過緊所致。政策面過緊,持續時間太長,直至全面地抑制了終端需求,導致前期與高增長預期相配置的大量產能出現了嚴重過剩,導致很多產業出現難以消化的高庫存。
中國經濟在下行,但不等于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低增長周期,此時做空中國,不僅是無稽之談,而且證明小周期將結束,此時做空中國是與經濟規律相對抗,是一定要被擊潰的。我在最近連續發表文章強調,保增長,要旗幟鮮明,要堅決地回擊國內外做空中國的各種勢力,同時,要采取措施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維護股市穩定,維護市場穩定。事實已經證明,做空中國的對沖基金,除了做空中國的上市公司,做空中國股市,做空中國的房地產,就是做空人民幣,做空中國經濟的長期前景。
我注意到,進入6月以后,人民幣匯率開始出現震蕩下行態勢,非常多的企業開始留存美元,市場美元頭寸吃緊,這種現象有積極的一面,它改變了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其不好的一面:人民幣匯率走低,與市場信心極度低迷,股市暴跌等將產生共振效應,會使非常多的企業家對未來的經濟和企業發展前景不再抱希望,我注意到,現在不少企業家移民海外,股市則在2300點以下出現恐慌性拋盤,甚至跌破2200點。這種時候,人民幣匯率預期轉為看跌,不是好跡象。看一看歐元匯率就明白,匯率升值趨勢逆轉說明經濟不健康。
很多人承認,歐元區經濟單靠貨幣政策寬松是不可能一下子走出債務危機的,但它們對中國宏觀調控政策開始轉暖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也視而不見,甚至認為,再大的刺激也沒有用,甚至會出現:高通脹被刺激起來了,房價被刺激起來了,實體經濟卻依然照舊低迷的悲觀預期。其中一個論據就是,五月份中國開始強調穩增長,六月份果斷地降低存貸款利率,但經濟仍然處于下滑趨勢,倒是房地產出現了小陽春。
3,目前的貨幣政策已經不是簡單地微調,而是調整小周期的開始
必須承認,6月第一次降息之后,市場反應不是很積極,甚至很糾結,很多經濟學家不相信中國央行還會降息,不相信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真的會轉向保增長。正是為了打破這種悲觀的預期,中國央行此次才突然降息,它用突然的舉動告訴市場,告訴企業家群體,未來中國經濟不僅需要將“穩增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甚至需要將穩增長明確地轉變為“保增長”。
既然要保增長,就要有更多的組合拳,要有更積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從全球經濟看,未來投入保增長戰斗的大國央行將越來越多,已經開始保增長的央行也會出臺更多的刺激政策,包括降低利率,購買國債(QE)等。當然,有的國家見效快,有的國家見效慢。但走向寬松是一定的。不要以為利率已經很低,沒有多少降息空間。我注意到,丹麥央行已經將存款利率降之—0.25%、這預示著,未來歐洲央行還有兩次以上降息空間,同時也告訴我們,中國央行未來也會降息。尤其是存款準備金率,從20%向下調整,每一次50個基點,甚至可以調整十次左右。
必須明確,本次中國央行突然降息已經不屬于微調貨幣政策,而是“調整”貨幣政策,既然是調整,就需要連續動作。通常情況下,貨幣政策調整時點往往不是在趨勢的末尾,慣性還會起作用,一兩次不會見效。因此,上周的降息不會是調整小周期的尾聲。
如果說,中國央行初次降息是為了抑制經濟下行,那么本次降息,則是為了刺激經濟上行,隨后的一系列寬松措施將幫助中國經濟穩健地回到長期上行的大趨勢中。
問題是,當貨幣政策轉向略微寬松時,會不會對高通脹和高房價起到“招魂”作用呢?這是很多人最擔心的。筆者認為,從當前國際大環境看,高通脹壓力在降低,尤其是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也會追隨風險貨幣的歷史性回調而出現調整走勢,對中國經濟來說,輸入性通脹壓力會得到一段時間的緩解,這恰恰為我們的一系列價格改革提供了空間,同時也為寬松政策提供了空間。同時,中國經濟重新回到高增長周期之前,物價上漲幅度是可控的,尤其是農產品價格。我最近考察了幾個省份的糧食生長情況,夏糧豐收,秋糧也長勢很好,預計農產品短期上漲壓力不大。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再以物價漲跌作為決定宏觀調控方向和力度的唯一判斷依據,必須看到,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周期中,城市化商業化都會推動資產價格上行,而伴隨中國勞動者的勞動力價值和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和購買力也會穩步提高,這種積極的增長一定會伴隨輕微的通脹和資產泡沫。問題是,我們怎樣看待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我認為,還是要承認經濟規律,承認在高增長周期必然出現一定幅度的通脹率和資產泡沫,它們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有正面意義的,相反,一味地去泡沫化,反而有損經濟基本面。
必須認識到,中國央行此次意外地降息,而且采取了非對稱降息手段,不僅是為了給實體經濟減負,更說明宏觀調控的主要方向已經從“抗通脹”轉向了“保增長”,而保增長的政策組合拳一旦啟動,將使中國經濟很快走出小周期,回到高增長的長周期大趨勢中去。在這個大周期中,我們必須適度地容忍通脹率和資產泡沫。當然,適度是很重要的,比方說,不要指望政策面再度超寬松,更不要指望房價暴漲。但所謂不要過于悲觀,包括了對宏觀經濟,也包括對股票市場。甚至包括房地產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股市在2200點已經見底,房地產市場年內不會出現更大幅度下跌(除非硬推房產稅),人民幣匯率也會維持相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