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12項指標嚴查小貸公司 空殼公司直接出局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年4月起,山西省將對該省150家小額貸款公司進行為期兩個月的現場檢查。3月23日,山西省金融辦專門召開了小額貸款公司現場檢查工作會,向全省各地市主管部門傳達了檢查內容。盡管山西省金融…
今年4月起,山西省將對該省150家小額貸款公司進行為期兩個月的現場檢查。3月23日,山西省金融辦專門召開了小額貸款公司現場檢查工作會,向全省各地市主管部門傳達了檢查內容。
盡管山西省金融辦主任郭保民再三強調,此次檢查只是一次常規工作,和近期河南省爆出的擔保公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內蒙古多家小額貸款機構因違規經營被注銷經營資質的事件并無關系,但從郭保民的講話稿中記者看到,包括國家政策關于小額貸款公司的內容和上述案件,被放在講話的第一段首先提出。
一位與會的金融人士稱,山西的小額貸款公司以前一直是比較神秘的領域,此次檢查,極有可能是重拳整治。而對于違規操作者,郭保民的態度亦極為堅決,問題嚴重者,直接出局。
十二項指標考驗山西小額信貸
作為小額貸款公司的發源地之一,山西小額貨款公司已由2005年的2家發展到目前的553家,占到全國4224家的13.09%。
當天的會議上,山西省金融辦提出,將對抽取的150家公司進行現場檢查,共有12項篩選指標。
具體指標為,去年11月8日前審批的所有小額貸款公司,在批復之日起半年未開展業務的;存在吸收公眾存款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的、非法集資的、資本抽逃等行為的;違反貸款利率政策,擾亂金融秩序的,存在高利貸行為的;貸款集中度高,存在有向房地產或國家產業政策明令禁止、限制發展的行業或面臨淘汰的產品生產企業發放貸款現象的;超比例放貸現象嚴重的,或超過其資本凈額5%以上的貸款;有無跨區域經營業務的現象;涉嫌洗錢、暴力催債等違法行為的;融入資金方式,特別是從非金融機構融入資金的,或者從銀行業機構融入資金余額超過注冊資本總額一半的;存在不良貸款的;檢查高管人員任職資格審核程序,有無違法犯罪和不良信用記錄的;審核各類中介有無資質且出具的法律或會計財務等意見是否合規、真實有效;報送主管部門等資料是否及時且真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當地金融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微博)》記者,這12項指標是在長期摸底調研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目前山西小貸公司確實存在的問題,有的公司甚至能占到絕大多數。
對存在上述問題的公司,金融辦將視情況采取業務整頓、停業整改、終止經營等措施,而批復后長期沒有開業的“空殼公司”將直接清理出局。
本報記者了解到,這場被官方定為開先河之舉、史上最大規模的檢查,并非臨時舉動。
從去年12月20日起,該省就啟動了為期3個月的專項檢查,由各地市主管部門先行自查,形成文字性報告后交至省金融辦。
去年11月29日,山西省政府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強和規范全省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的通知》(下稱“88號文件”)。該文件專門提及,“自本通知下發之日,立即暫停小額貸款公司的設立審批工作。”山西此前高速增長的小額貸款公司態勢被強制叫停。
此次檢查,除了金融辦、人行太原支行、銀監、公安等職能部門參與外,還專門聘請了山西中略律師事務所、聯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作為第三方獨立專業機構,對小額貸款公司合規經營和風險管控情況進行專業評估。
據金融辦副主任李立功介紹,此舉是為了保證檢查的公平,也為更真實地了解山西小額貸款公司現狀。
違規操作屢見不鮮
盡管在當天的會議上,與會的金融辦人士再三強調,此次檢查是例行工作,并非是出事后的亡羊補牢。但據本報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山西小額貸款公司的現狀并不樂觀。
早在去年底的自查行動開始后,業內人士就曾告訴本報記者,山西此舉不僅是為了配合國家的有關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整治一些違規現象。如小額貸款公司不允許向社會吸收存款,但有公司就有向社會吸儲后,利用小額貸款公司這一合法平臺對外放款。而超過4倍于同期銀行基準貸款利率的放貸、單筆房貸超出規定金額的操作更是屢見不鮮。
而對此類違規的掩飾方法也極為簡單,據一位小額貸款公司的會計透露,通常違規公司會有兩本賬,一本是從老板口中得到經營情況,會計做個簡單記錄用于應付檢查的明賬;一本記有公司實際運營狀況的暗賬則在老板自己手里,公司到底有多少資金流動、盈利多少,外人根本無從知曉。
上述情況并非危言聳聽,本報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近年來山西個別小額貸款公司高息吸收存款、高息發放貸款、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參與非法集資等違規問題時有發生。
在對違規現象的處罰中,批復后長期沒有開業的“空殼公司”將清退,是唯一有具體情節和處理意見的內容,而此類違規并不少見。
本報記者曾接觸過數位有意進入小額貸款行業的企業家,以前多為從事煤、焦等暴利行業,他們有的后來已進入此行業,有的則嫌利潤太少不感興趣。進入的幾位企業家的情況也參差不齊,有的把錢分少數幾筆全部放了出去,有的甚至連注冊資本金都尚未到位,此類情況就屬金融辦清退之列。
對于這部分空殼公司的存在,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解釋:“很多人還是看到了小額信貸行業的前景,但又不想把錢投到這里面,或者說不急于在這上面賺錢,于是就有人先買個殼放那,以后手續肯定會越來越難辦,行業管理也會趨于規范,到時候這個空殼公司的手續就值錢了。”
監管混亂
在本報記者接觸到的幾位業內人士中,均提到目前行業的混亂,除去經營者自身的問題外,監管不力也是原因,這從到底有多少家公司這一數字上就可見一斑。去年底,山西金融辦在召開會議時稱,山西共有小額貸款公司400余家,而在上周五的檢查會上,這一數字變成了有零有整的553家。
此外,雖然山西省已經成立了金融辦專門負責小額貸款公司的工作,但具體到各地市的情況卻不盡相同。
此前幾年,從審批到管理,一直都沒有統一的管理部門,存在多頭監管的問題。直到現在,各地市小額貸款公司的工作仍有的設在金融辦,有的是財政局,有的在人民銀行,有的還設在小額貸款組織推廣工作領導組中,并無具體的管理部門。
對于這種情況,郭保民表示,今后,山西小額貸款公司審批實行屬地管理與省級備案相結合的方式。小額貸款公司設立、變更等事項需經省金融辦備案和各市主管部門批準,工商部門才予以辦理營業執照。
無統一部門管理的情況,直接導致審批監管標準不一,這也為企業在后期經營中違規操作埋下了伏筆。
“許多成熟的行業里大家都想方設法地鉆空子,更何況這種新興行業,錢好賺,再加上管理不嚴甚至沒人管,誰要是規規矩矩地去做生意,不被笑話才怪呢。”一位業內人士這樣描述從業者的違規心理。
盡管在山西省政府下發的88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各市人民政府是小額貸款公司監管和風險處置的責任主體,可沿用現有‘小額貸款組織推廣工作領導組’的監管模式或明確一個主管部門(設有金融辦的,明確為市金融辦)負責小額貸款公司監管工作。”
但實際上,有些地市卻并未及時落實。以呂梁為例,該市已成立金融辦,但目前小額貸款公司的業務仍由當地財政局分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呂梁市金融辦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有關文件下發后,金融辦也曾和財政局做過溝通,但對方并不愿移交,我們也沒有辦法。”而財政局有關負責人則表示,他們將在有關工作理順后再做移交。
重塑山西特色?
山西的小貸市場就像一波湖水,表面平靜實則暗流涌動,對此山西官方亦有所警覺,“對民間金融機構監管的風險意識一刻也不能停留,風險意識必須放在首位,一旦出現風險,金融系統性風險就隨即產生,5年都緩不過勁兒來。”在當天的檢查會上,郭保民專門強調了潛在的風險。
去年的溫州老板跑路潮出現后,郭保民曾組織專門調研,后又找到當地官方媒體發表題為《民間資金何去何從我省民間融資現狀調查》的文章,稱山西不大可能發生溫州老板跑路潮。
去年11月,江蘇常熟常盛小額貸款公司總經理顧冠華跳樓自殺身亡一事,也引起山西小額貸款發源地,晉中市委的高度關注。
該市的行業協會也給各企業下發了《關于高度關注小額貸款公司非法集資和防控風險的緊急通知》,要求企業于2011年12月5日前將自查報告,上報市小貸監管辦和小貸行業協會。
據當地一位行業人員透露,其時的自查已經發現了問題,“在一次會上有關領導大發雷霆,稱如不盡快改正將勒令出局。”
“沒事都挺好,一出就是大事,就怕這種情況。”山西某地市金融辦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另據郭保民透露,下一步金融辦在關注發展數量的同時,著重關注發展質量,“構建注冊資本金1億元以上的小額貸款公司為主體的行業布局,培養一批注冊資本金超過5億元以上的中額貸款公司。”
5億元以上的公司形成,也被金融辦官員視作山西未來的發展重點,“要讓山西的小貸公司在全國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