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試解區域失衡頑癥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為了破解廣東的區域發展失衡問題,近日廣東省政府公布出臺了粵東西北三個區域的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分別提出了三地2011年至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定位和主要目標,這是廣東省首次…
為了破解廣東的區域發展失衡問題,近日廣東省政府公布出臺了粵東西北三個區域的“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分別提出了三地2011年至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定位和主要目標,這是廣東省首次出臺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
盡管多年來廣東的經濟總量一直高居全國榜首,但東西北地區與珠三角地區差距過大一直是難以解決的頑癥。與沿海的江浙、山東等省份相比,廣東的區域差距最為顯著。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曾說過,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
廣州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張仁壽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區域失衡過大主要有幾個原因,包括珠三角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較好、東西北地區等靠要的落后觀念以及人才支撐的缺乏等。
本次公布的三個《規劃綱要》分別提出,到2015年,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生產總值分別要達到5980億元、6340億元和5250億元;年均增長分別為13%以上、12.5%以上和10%,均高于全省8%的增長目標;人均生產總值分別達到34150元、39160元和31340元。
與此同時,規劃也明確了三個地區的定位,粵東地區將成為“全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全省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宜居宜業的特色城市群”。粵西地區定位為“全國重化工業基地、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區、全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廣東參與東盟等區域合作的重要門戶和橋頭堡”;洷钡貐^的戰略定位則是“南粵綠色生態屏障、山區科學發展示范區、新興生態型產業集聚區和區域合作的橋梁和紐帶”。
不過,盡管廣東一直在致力于解決區域失衡的問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區域差距過大的現狀并未能得到有效扭轉。究其原因,廣東省社科院珠江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告訴記者,一方面,珠三角發展作為國家戰略,仍然是廣東投資的重點,這是欠發達地區所比不上的。
例如,盡管近年來珠三角產業向東西北欠發達地區轉移速度在加快,一些諸如石化、鋼鐵等項目也落戶在東西兩翼,但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仍主要落戶在珠三角。
“珠三角新投資的產業發展空間大,成長性高,轉移到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空間相對較小,即便是投資規模大的石化、鋼鐵主要在市一級層面,對縣域經濟的發展影響很小。”成建三說。
而由于珠三角與東西北差距實在太過明顯,導致了原有的資源進一步向珠三角集中。“商業銀行在我們這里吸收了100億的存款,但在這里的放貸只有30多億,本來富裕的地方應該支持窮地方,F在反而是窮地方支持富地方。”粵西一縣級市官員對本報抱怨道。
另一方面,盡管身為經濟第一大省,但廣東省一級財政對扶持欠發達地區發展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成建三說,廣東上繳中央財政的比例太高,返回很少,省里面沒有足夠的財力扶持東西北地區的發展。
例如,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粵北韶關、梅州、河源的11個縣(市)列入國家層面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作為生態發展區,這些地區也希望能夠加大對它們生態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并且支持這些地區發展生態產業、實現全省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但囿于財力所限,廣東省級財政明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成建三指出,廣東有三分之一的縣人均GDP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甚至不如中西部地區,應該把這些縣劃歸省直管,由省直接規劃和投資,再爭取珠三角和中央支持,“這樣起碼這些縣會有所改觀”。
盡管多年來廣東的經濟總量一直高居全國榜首,但東西北地區與珠三角地區差距過大一直是難以解決的頑癥。與沿海的江浙、山東等省份相比,廣東的區域差距最為顯著。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曾說過,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
廣州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張仁壽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區域失衡過大主要有幾個原因,包括珠三角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較好、東西北地區等靠要的落后觀念以及人才支撐的缺乏等。
本次公布的三個《規劃綱要》分別提出,到2015年,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生產總值分別要達到5980億元、6340億元和5250億元;年均增長分別為13%以上、12.5%以上和10%,均高于全省8%的增長目標;人均生產總值分別達到34150元、39160元和31340元。
與此同時,規劃也明確了三個地區的定位,粵東地區將成為“全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全省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宜居宜業的特色城市群”。粵西地區定位為“全國重化工業基地、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區、全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廣東參與東盟等區域合作的重要門戶和橋頭堡”;洷钡貐^的戰略定位則是“南粵綠色生態屏障、山區科學發展示范區、新興生態型產業集聚區和區域合作的橋梁和紐帶”。
不過,盡管廣東一直在致力于解決區域失衡的問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區域差距過大的現狀并未能得到有效扭轉。究其原因,廣東省社科院珠江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告訴記者,一方面,珠三角發展作為國家戰略,仍然是廣東投資的重點,這是欠發達地區所比不上的。
例如,盡管近年來珠三角產業向東西北欠發達地區轉移速度在加快,一些諸如石化、鋼鐵等項目也落戶在東西兩翼,但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仍主要落戶在珠三角。
“珠三角新投資的產業發展空間大,成長性高,轉移到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空間相對較小,即便是投資規模大的石化、鋼鐵主要在市一級層面,對縣域經濟的發展影響很小。”成建三說。
而由于珠三角與東西北差距實在太過明顯,導致了原有的資源進一步向珠三角集中。“商業銀行在我們這里吸收了100億的存款,但在這里的放貸只有30多億,本來富裕的地方應該支持窮地方,F在反而是窮地方支持富地方。”粵西一縣級市官員對本報抱怨道。
另一方面,盡管身為經濟第一大省,但廣東省一級財政對扶持欠發達地區發展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成建三說,廣東上繳中央財政的比例太高,返回很少,省里面沒有足夠的財力扶持東西北地區的發展。
例如,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粵北韶關、梅州、河源的11個縣(市)列入國家層面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作為生態發展區,這些地區也希望能夠加大對它們生態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并且支持這些地區發展生態產業、實現全省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但囿于財力所限,廣東省級財政明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成建三指出,廣東有三分之一的縣人均GDP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甚至不如中西部地區,應該把這些縣劃歸省直管,由省直接規劃和投資,再爭取珠三角和中央支持,“這樣起碼這些縣會有所改觀”。
延伸閱讀
- 上一篇:PPI同比漲幅創26個月新低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