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輝:財政收斂是中國經濟轉型邏輯起點
來源:中國證券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盡管有信息傳出,明年財政預算會制定一個比今年略低的赤字規模(8000億元),但關鍵還是看執行。比如今年原定預算9000億元赤字,但最后執行下來或會是3000億-4000億元財政盈余。日前財政部召…
盡管有信息傳出,明年財政預算會制定一個比今年略低的赤字規模(8000億元),但關鍵還是看執行。比如今年原定預算9000億元赤字,但最后執行下來或會是3000億-4000億元財政盈余。日前財政部召開全國財政預算執行工作視頻會議,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表示,在安排的支出中,后兩月約支出2.2萬億元。也就是說,今年最后將按照制定的預算支出(10萬億元)執行下來,而不是按照預算赤字(9000億元)來執行。
根據剛公布的數據,11月份全國財政支出1.14萬億元,預計12月份財政支出規模也就在1.1萬億元左右。如此今年將實現3700億元的盈余,而不是赤字。一般來講,按照中國政府財政支出的規律,一年中40%的政府開支集中在最后一個季度,而20%集中在最后一個月,今年這兩個比例都將顯著低近10個百分點。這應該是一個明顯的財政收斂的狀態。
另外,財政預算在中國只代表著政府的部分經濟活動,即表內的活動;而中國政府更主要的經濟活動實際一直是在表外進行,即投資。看看鐵道部投資瘦身計劃,可以大概判斷未來中國財政政策的松緊。
中國“十二五”期間的鐵路建設規劃,每年投資規模從8000億元下調至5000億元,甚至不排除再行降速或放緩鐵路發展的可能。明年保障房建設規模(700萬套)將比今年出現顯著收縮,甚至萬億水利投資規劃都可能面臨現實調整。
判斷未來中國宏觀政策的方向,需要綜合政府表內和表外的活動變化。根據筆者觀察,長期政策拐點其實早在今年6月份甚至更早已經發生,即財政從擴張轉向收斂。因為在過去的10個月中,實際在建總規模增速(經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調整后)已經從去年底的22.64%下降至今年10月的12.53%,下滑了10個百分點。
中國確立了明年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的方向,也是財政收縮的信號。過去九年的房地產繁榮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政府的融資機制。因為財政支出是擴張的,政府有很大的融資需求壓力,于是一個住房貨幣化機制被賦予重任。經濟之所以被牽引到房地產支柱上,根本動因還是財政。
房地產繁榮某種程度上成了地方政府的融資機制,因為所謂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最終還是來自于銀行(開發商拍地的貸款)。地方政府通過調控住宅供地量來抬高樓市價格,于是樓價撬動了整體地價估值水平,然后招商引資撬動銀根,支撐投資的擴張。這是地根撬動銀根的邏輯主線。土地供給是中國投資形成的重要條件,類似于地方政府的資本金。從這個意義上講,地方政府實際上也是投資方,只不過它所得到的并非利潤,而是財政收入、就業、GDP等。
從中長期看,中國很可能會回歸一種中性和偏緊的財政狀態。鑒于中國的貨幣擴張機制極強的內生性,政府引致的投資活動是貨幣創生主體,故此隨著財政收斂,中國將逐步回歸正常的嚴謹的貨幣條件,從而消除通貨膨脹的邏輯基礎,恢復儲蓄型經濟的特征。
中國當前的宏觀政策所確立的基本方向為經濟走向成功轉型構建了堅實的邏輯起點,當然還有更多更積極進取的改革需要跟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如果“穩”可理解為財政支出的收斂,“進”則體現為明確提出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實質性地扶持私人部門經濟的發展,培育企業家精神,提升就業結構。為此,財政需要為信貸資金更多流向中小企業提供風險補貼;需要實行對中小企業有利的特別優惠條款,對大部分中小企業免征營業稅,提高營業稅起征點;提高中小企業設備折舊率等。而政府經濟活動減弱和財政需求的下降,為中國未來的大規模結構性減稅提供了可能。
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中國政府目前的支出結構從基建大幅轉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保障房,使政府進一步向公共財政轉化。上述四項目前在財政支出中的占比才只有34%,相較發達國家還有顯著提升空間。比如醫療開支在一個總量10萬億元財政支出結構中規模才只有5000多億元。宏觀結構轉型的最終方向,是讓收入重新盡快從企業和國有部門手中回到家庭,逆轉家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持續下降的態勢。
判斷未來中國宏觀政策的方向,需要綜合政府表內和表外的活動變化。
長期政策拐點早在今年6月份甚至更早已經發生,即財政從擴張轉向收斂。
明年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的方向,也是財政收縮的信號。
隨著財政收斂,將逐步回歸正常的嚴謹的貨幣條件,從而消除通貨膨脹的邏輯基礎,恢復儲蓄型經濟特征。
要實現“穩中求進”的目標,需要政府支出結構從基建大幅轉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保障房,進一步向公共財政轉化。
宏觀結構轉型的最終方向,是讓收入重新盡快從企業和國有部門手中回到家庭,逆轉家庭收入在國民經濟比重中持續下降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