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節能減排報告民間版出爐 貴青寧排最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效果的區域間版圖如何?不同地區在十二五該選擇怎樣的節能減排路徑?日前,有機構試圖對此給出民間的分析與梳理。我國節能減排工作還存在責任落實不到位、推進難度大、激…
“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效果的區域間版圖如何?不同地區在“十二五”該選擇怎樣的節能減排路徑?日前,有機構試圖對此給出“民間”的分析與梳理。
“我國節能減排工作還存在責任落實不到位、推進難度大、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基礎工作薄弱、能力建設滯后、監管不力等問題。”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董事長、《2011中國節能減排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主編王小康公開表示,“如果這種狀況不及時改變,不但十二五節能目標難以實現,還將嚴重影響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報告》由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以下簡稱“工業節能協會”)與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聯合發布。其中,采取了三大指標,即節能減排的效果指數、努力程度指數和潛力實現指數,對“十一五”期間全國各個地區的節能減排效果,進行了綜合排名。
“十二五”開局之年將收官,節能減排形勢不容樂觀。如何在“十一五”的基礎上,完成“十二五”指標,地方決策者們面臨諸多路徑選擇。如發展新型產業替代傳統產業?還是升級改造傳統產業?
對此,《報告》編撰者們作為行業參與者,試圖給出相關建議。
貴青寧三省排位最后
“從行政區域的角度分析中國的節能減排具有現實意義”。
王小康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節能減排會向以市場力量推進的模式來演化,但不會改變“十一五”期間以政府為主導的工作格局,因此“從行政區域的角度分析中國的節能減排具有現實意義”。
為了全面對比各地區“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的總體效果,《報告》構建了一個由效果指數、努力程度指數和潛力實現指數三個指數構成的節能減排綜合評價指數。
其中,效果指數反映各地減排取得的實效。取值2010年單位GDP能耗、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
努力程度指數則反映各地節能減排的努力程度,主要看“節能減排目標的超額完成百分比”。而潛力實現指數則反映各地區節能減排與最好的地區存在的差距。
“節能減排綜合評價指數就是將上述三個指數再按照0.5、0.25、0.25的權重進行求和。”工業節能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閆長樂對本報解釋,“我們根據節能減排綜合評價指數對各地區進行分類。”
根據上述三個指標,《報告》畫出了節能減排效果的區域版圖。即第一類地區的節能減排效果最好,其節能減排綜合指數值在2-3之間的地區,分布在東部地區,包含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第二類地區的節能減排效果次之,其節能減排總額指數值在1.5-2之間,其中包括東部的天津、河北、福建、山東和海南,中部的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的重慶、四川、陜西和云南,東北三省。
“第三類地區的節能減排綜合指數值在1-1.5之間,包含中部的山西、西部的廣西、甘肅和內蒙古。”閆長樂分析,“第四類地區主要包括了貴州、青海和寧夏,其節能減排總體效果最差,節能減排綜合指數值在1以下。”
一位地方發改委官員對本報指出,“上述排名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各地節能減排績效的差異,但我們也應注意到十一五期間各地指標的分配缺乏科學依據。”
不同地區的路徑差異
在節能減排的技術政策上,第一類地區應將重點放在交通和建筑節能上,而第二類地區則應放在工業節能上。
在“十一五”各地節能減排綜合評價指數的基礎上,《報告》對“十二五”期間東部、中部和東北地區、西部三類地區的不同類型省份給了具體的建議。
《報告》指出,東部地區為我國經濟社會較為發達地區,其節能減排基礎好。但該地區的省市大體上分兩類,其節能減排政策也略有差異。
在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上,第一類地區的前述五省市,應優先通過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業升級,加快發展金融、信息、文化創意、交通物流和商貿服務等高端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的比例;而第二類地區的五省市則應首先加快傳統產業淘汰步伐,堅決淘汰鋼鐵、水泥、電力等高耗能行業的落后生產能力,實時制定高耗能產業的退出機制,其次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節能減排的技術政策上,第一類地區應將重點放在交通和建筑節能上,而第二類地區則應放在工業節能上,支持高耗能產業開展余熱余壓利用、燃煤鍋爐改造和節能新設備的推廣。”閆長樂指出。
閆長樂同時強調,東部地區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11.1%,但煤炭消費量占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59.5%,單位面積的煤炭消費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38倍,單位面積的SO2、NOx排放量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2倍和3.7倍,因此,應率先在全國嘗試控制煤炭的消費總量。
根據《報告》建議,這兩類地區在減排的重點上也應有明顯側重,即前者的重點在管理減排,即通過加強對各地減排統計監測和執法監管能力,保障相關設施的正常運行,以提高企業的達標排放水平;而后者重在工程減排,即完善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大高耗能產業的淘汰力度。
“與東部地區不同,中部和東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其節能減排政策也大為不同。”閆長樂介紹。
《報告》建議,在產業調整政策上,該地區的重點應是重點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裝備制造、原材料、汽車、農產品深加工等優勢產業升級,發展金融、物流、旅游以及軟件和服務外包等服務業;在節能減排的技術政策上,由于該地區省份的第二產業,正處于傳統工業向現代制造業過渡的階段,工業節能潛力很大,因此重點放在工業節能上;在減排重點上,主要以工程減排為主,即應建設污水處理工程、規模以上燃煤脫硫、脫硝機組以及建成一批廢水深度治理工程、鋼鐵燒結煙氣脫硫設施等工程。
相較之下,西部地區幅員廣闊,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節能減排壓力最大。從節能減排綜合指數排名來看,該地區包含第二類地區的四個省市、第三類地區的三個省區、第四類地區的三個省區。
在產業調整政策上,“第二類和第三類地區產業調整的重點是發揮資源優勢,在資源富集地區布局一批資源開發及深加工項目,建設國家重要能源、戰略資源接續地和產業聚集區,發展特色農業、旅游等優勢產業。”《報告》指出,“第四類地區優化結構的重點是培育發展生態經濟,實現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