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占款連續兩月負增長 存準率下調預期升溫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人民銀行12月19日發布的初步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我國外匯占款總額降至254590.31億元,相比10月下降了279億元。這是外匯占款連續第二個月下降,此前的10月份數據顯示,外匯占款環比下降…
中國人民銀行12月19日發布的初步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我國外匯占款總額降至254590.31億元,相比10月下降了279億元。
這是外匯占款連續第二個月下降,此前的10月份數據顯示,外匯占款環比下降了248.92億元,而據記者測算,今年1~9月外匯占款月均增長在2700億左右。
外資流出是主要原因
中國銀行戰略投資與發展部高級經濟師周景彤指出,外匯占款下降有幾方面因素共同構成,一是出口增速逐月回落,而進口增速仍然較快,造成貿易順差大幅收窄,二是近來我國利用外資呈下降態勢。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1月份,我國貿易順差為145.2億美元,同比收窄34.9%;商務部此前公布數據顯示,我國11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FDI)87.57億美元,同比下降9.76%。
“這其中一定還有資本外流的因素作用,因為外匯占款由月均2700億的正增長,到300億的負增長,大規模的回落不是順差收窄、利用外資微幅下降就能解釋的。”周景彤說。
日本大學EMBA終身教授李克認為,更宏觀而言,占款的持續下降綜合反映了做空勢力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看空。金融危機降低了發達國家的要素成本,相反中國的各項要素成本今年卻在急劇上升,再加上發達國家近來出臺了不少扶持政策,引起了海外資金的回流。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人民幣匯率貶值日益明顯情況下,居民和企業結售匯意愿下降,也是外匯占款減低的原因,而不一定是大規模地流出國境。
“占款下降是整個國際環境惡化的表現,正是因為這種預期導致了資金的外流。”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微博)告訴記者,“原來企業和投資者將持有的外幣都去結匯,但是現在都改為自己持有,目前外匯占款的減少不一定都是流出國境,只是在過境之內換了一個持有者,從人民銀行、商業銀行向企業和居民轉移。”
“投放格局”被迫變化?
面對外匯占款連續兩個月下跌,越來越多的市場人士認為,這將成為一個相對長期的現象。
中金公司此前研報指出,資本流出導致的外匯占款增長放緩將改變我國基礎貨幣的創造方式。過去十年外匯占款一直是我國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央行更傾向于提高法定準備金率以降低基礎貨幣乘數。
據中金公司測算,從2003年以來,央行的法定存準率從6%提升到目前的21%,貨幣乘數則從最高時的4.6下降到3.6左右。
但是,外匯占款負增長的行情,可能讓這一態勢發生變化。12月初,央行曾下調了0.5個百分點的法定存準率,被市場普遍解讀為應對外匯占款負增長造成的流動性緊張。
就此周景彤指出,外匯占款的持續下降造成了流動性的緊縮,目前存準率還處于較高位置,再加上經濟形勢惡化的趨勢不減,未來存準率還會進一步下調。
對于下一階段的貨幣投放方式,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如果未來外匯占款停止過去的持續大幅增長趨勢,意味著我國的基礎貨幣將更多依賴央行公開市場的操作來投放。
但他也指出外匯占款所投放的高能貨幣增加了銀行體系外的現金,可以直接創造存款和M2,而銀行間市場的投放增加了商業銀行體系內的現金,必須依賴貸款來創造存款和貨幣,當銀行貸存比受限制時,貨幣創造能力便受到很大限制。
周景彤對此指出,下調存準率能帶來銀行流動性寬裕,加上監管部門的信貸窗口指導和目前的信貸需求,長期來看通過下調存準率對沖占款下降還是可以起到緩解流動性緊張的狀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