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業破“三無”信貸面臨六大“考點”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銀行對小微企業的定向寬松政策正在逐步實施,部分銀行也借勢追加了對小微企業的貸款額度。然而,企業要獲得銀行的支持并不容易,缺少抵押資產、擔保機構和信用仍是眼下銀行的擔憂所在。業內人…
銀行對小微企業的定向寬松政策正在逐步實施,部分銀行也借勢追加了對小微企業的貸款額度。然而,企業要獲得銀行的支持并不容易,缺少抵押資產、擔保機構和信用仍是眼下銀行的擔憂所在。業內人士認為,小微企業在銀行信貸上有與生俱來的弊端,金融支持仍需多方努力。
“三無”困境
茶商林雁松在行業摸爬滾打了近10年,對銀行貸款的評價只有一個字——“難”。
“自2001年起,我就到了北京馬連道茶葉市場做批發生意。10年的時間內,先后因資金困難,跑去銀行貸款三次,但都因為資質不夠被銀行回絕。”林雁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想找銀行貸款的企業太多了,銀行一般很少理會(小微企業)。
按照他的說法,通過銀行來融資,往往會落得“一頭熱”的尷尬境地。“銀行貸款都有嚴格的限制,小微企業很難跨越門檻。”
“要做抵押貸款,小微企業沒有足值的資產抵押;要做擔保貸款,沒有擔保機構愿意為小微企業擔保;要做信用貸款,小微企業又存在信用低的問題,這“三無”難倒了小企業。”林雁松表示,他每次遇到資金困難時,只好四處找親朋好友“借錢”。在馬連道茶葉市場,福建商人之間的拆借也已經成為了一種常事。
林雁松還認為,銀行貸款其實與朋友之間的“借錢”是一個道理。“生意做得好,借錢就容易點,生意沒做好的,能借到的就很少。”
據林雁松介紹,2001年,馬連道茶商數量僅200多家,而目前已經擴大到3000多家的規模。當年,他賣茶葉的門店面積也就20多平方米,年銷售200多萬。如今,他已經注冊了天逸茗茶茶葉有限公司,并將門店擴大了10倍,年銷售額可達3000萬元。
“缺錢,是每個小微企業發展的特性。”林雁松表示,“沒有銀行支持的小微企業,融資的精力和成本都要高很多。”
“茶葉貿易具有非常鮮明的季節性特點。在每年春秋兩季,茶商都需要拿出大量的資金來做茶葉的采購。如果拿不出資金,生意就沒有辦法做。”林雁松表示,每年在企業最需要資金的時候,也就是自己最忙碌的時候。
“2000年以前,每年企業采購的茶葉在2萬斤左右,購貨資金超過300萬。但是,往往還沒有到新茶上市,企業的存貨就已經銷售一空了。”林雁松告訴記者,由于資金限制,進貨量不足,茶葉的銷售以往都有“空窗”。正是如此,他今年計劃增加茶葉進貨量,資金緊缺問題擺到了他的面前。
今年3月份,林雁松通過福建省茶葉商會平臺找到了華夏銀行,并于春茶上市前貸到了所需資金。“當時,找到了3個同樣做茶葉生意的朋友,通過華夏銀行聯保聯貸產品貸到了款。”林雁松說,那是第一次嘗到了貸款的甜頭。
六個“考核點”
事實上,在北京馬連道批發市場上,還有很多像林雁松一樣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但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獲得銀行融資。從銀行的角度看,為了控制信貸風險,銀行處理小微企業貸款申請時,會對企業的各個方面有一個綜合考量。
“在信貸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我們依然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華夏銀行北京分行行長樊燕明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樊燕明告訴記者,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很旺盛,但如何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十分重要。一般而言,銀行會從企業信譽、現金流、科技含量、上下游產業鏈、擔保方式及成長階段六個核心指標來衡量一個小微企業,最終得出能否發放貸款的結論。華夏銀行有一套獨立的小微企業評級體系,不僅打破了傳統的考量指標,還大大提升了融資效率,該行最快能實現當日放款。
據了解,2011年1月至10月,華夏銀行北京分行小企業新增授信為46.31億元。其中,中關村園區內科技型小微企業信貸增長尤為迅猛,信用貸款額近15億元。
另外,樊燕明稱,三分貸七分管,銀行在放款前,會要求企業將結算業務也納入銀行,讓銀行和企業在業務上“天天見面”,增進了解;放款之后,將每周與企業有一次溝通,對企業財務進行跟蹤,以此降低銀行風險。
小微企業一般都處于創業期和成長期,管理方式、經營理念、財務制度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銀行服務小微企業不僅僅是“給錢”,還要從戰略咨詢、財務管理等各個方面幫助企業,與企業一同成長。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