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寄予拉動全球經濟增長厚望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G20各成員國都看到了,未來全球經濟要想取得強勁、可持續、平衡的增長,還需要繼續倚重中國的力量。美歐眼下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中國,但也比任何時候更忌憚對華貿易順差。美歐只有破解了籠…
G20各成員國都看到了,未來全球經濟要想取得強勁、可持續、平衡的增長,還需要繼續倚重中國的力量。美歐眼下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中國,但也比任何時候更忌憚對華貿易順差。美歐只有破解了籠罩在中美歐貿易關系上的政治困擾,中美歐貿易才能沿著互利、常態和市場化的軌道發展。
中國經濟“逆流而上”
對全球有重大貢獻
二十國集團第六次峰會對中國領銜拉動全球經濟增長寄予了厚望。可以這么說,自G20機制問世以來,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各成員國如此的高度重視。這當然是因為中國經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依然能 “逆流而上”,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的緣故。G20各成員國都看到了,未來全球經濟要想取得強勁、可持續、平衡的增長,還需要繼續倚重中國的力量。
全球經濟從今年第二季度起開始迅速回落,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放緩,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增速也開始全面回落。與此同時,全球通脹壓力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緩解,各經濟體均面臨經濟下滑與通脹高企的兩難境地。尤其歐元區在應對歐債危機上至今仍無建樹,通脹率卻在不斷攀升。據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10月歐元區的通脹率為3%,再次超過了此前市場預期的2.8%或2.9%。各經濟體的貨幣政策面臨艱難抉擇。新興經濟體中,巴西已開始連續降息,而印度仍在加息,通脹水平不一導致貨幣政策出現分化。美聯儲11月2日的議息會議決定仍將保持當前利率水平,并繼續推進“扭曲操作”;而歐洲央行11月3日的貨幣政策會議卻意外決定下調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看來,應對歐債危機和保經濟增長暫時壓過了抑制通脹的目標。
今年以來的中國經濟則正由政策刺激下的增長慢慢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前行。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4%,貿易順差同比減少10.6%,內需作用增大;城鎮新增就業994萬人;CPI雖然上半年居高不下,但第三季度已呈高位回落走勢,重要商品市場供應得到較好保障;結構調整積極推進,企業效益和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居民收入穩步提高。盡管二季度后經濟增速略為放緩,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動調控的結果,并未超出預期。
為適應新的歷史條件,中國應將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著力調整并優化需求結構,增強消費需求拉動力,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把擴大消費與推進城鎮化、保障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與加快發展服務業有機結合起來,力爭使城鎮化率再提高4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再提高4個百分點。如果今后5年,中國消費增長率能保持在較高水平上,進口總規模超過了8萬億美元,那就可以說,為拉動全球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本屆G20峰會通過了《增長與就業行動計劃》,與會各成員國決定重振經濟增長、創造就業、確保金融穩定、推動社會包容并使全球化服務于人類所需。而在當下,修正全球失衡對于全球經濟長期增長至關重要,修正失衡的第一步就是歐洲尤其是歐元區必須采取措施控制財政赤字,解決債務危機。面對嚴重的債務問題,無疑,歐元區各國想要以開源節流的方式來解決債務問題,政府和民眾都得度過一段節衣縮食的日子,而這種改革盡管前途不會一帆風順,但也是必須要堅持的。
從歐美經濟運行的本質來看,只有當歐美國家的家庭去杠桿化逐漸完成,家庭資產負債表能夠平衡,并且讓制造業復興,增加就業崗位,讓居民的收入來源更為多元之后,歐美經濟才能走向真正復蘇。為此,歐美國家政府應盡快采取措施促進實體經濟增長。9月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向國會參眾兩院議員發表就業演講時提出了4470億美元的就業促進計劃,通過創造建筑業崗位、給企業增聘雇員提供減稅等降低失業,并將削減赤字,調整醫保計劃。這不失為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上佳措施,不過關鍵是國會應減少扯皮,使之盡快得以落實。
破解籠罩在中美歐
貿易關系上的政治困擾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于本屆G20峰會期間在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署名文章,闡述了中國政府有關原則立場。文章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中國實施擴大內需來應對危機。二是中國穩定出口的同時擴大進口,為促進對外貿易平衡。三是批評某些國家把經貿問題政治化。
考慮到胡錦濤主席峰會上強烈反對逼迫人民幣升值的講話,中國的態度已表述得相當清晰。
若從長遠的世界政治經貿趨勢分析,本屆G20可稱得上是中美歐貿易的轉折點。美歐眼下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中國,但也比任何時候更忌憚對華貿易順差。危機中的美歐加上特殊的政情國情,將會加劇美歐內部的政治焦慮和權力博弈,由此會提高制華的調門。
對中國而言,美歐基于市場理性的貿易壁壘可以理解,但被賦予政治偏見的貿易制裁則絕對不能忍受。我們始終在耐心呼吁美歐給予公平貿易待遇,也希望以此為契機,建構一個新型的中美歐政治經濟新秩序。但前提是,不要覬覦中國的外匯儲備。
中國三分之一外匯儲備買了美國國債,中美間的這種經貿聯系,與其說利益攸關還不如說利害攸關。中國3萬多億美元的外儲,由出口順差積累所來,但中國出口順差,并不完全由中國企業帶來,相當一部分是由美歐在華跨國企業所致。由于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中國外儲并不能用來反哺民生,只好通過購買美國國債(或歐債)的方式低收益投資。可以說,中國外匯儲備,最大受益者是美國。
所以,無論是美國對中國貿易不平衡的指責,抑或拿人民幣匯率開刀,還是歐洲緊跟美國,偏執地否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和緊閉對華高科技出口的大門,在邏輯上都充滿了悖論。美歐確實應消弭對華濃濃的政治迷思了。國際關系,本來就是利益關系,美歐只有破解了籠罩在中美歐貿易關系上的政治困擾,理清政治和經貿的界限,中美歐貿易才能沿著互利、常態和市場化的軌道發展。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