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有望首發地方債 仍由財政部代辦還本付息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自上周財政部宣布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開閘后,廣東省財政廳昨日發布公告,擬于本周四召開2011年廣東省自行發債工作通報會,有望開地方政府自行發債之先河。 刊登在中國債券信息網的公告顯…
自上周財政部宣布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開閘”后,廣東省財政廳昨日發布公告,擬于本周四召開2011年廣東省自行發債工作通報會,有望開地方政府自行發債之先河。
刊登在中國債券信息網的公告顯示,廣東省財政廳主要負責人將在會上通報廣東省自行發行政府債券的有關情況,以及開展自行發債工作的主要思路,并與各方協商建立自行發債工作協作機制。
業內人士指出,此次自行發債試點繼續由財政部代辦還本付息,因而仍擁有財政部代發的“準國債”待遇,這使得此次試點更具象征意義。
“仍實質享有國債信用”
10月20日,醞釀多年的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終于邁出了新步伐。當日財政部公布,經國務院批準,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深圳市開展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
廣東省今年的地方政府債券額度為69億元,上海市、浙江省和深圳市分別為71億元、67億元和22億元,四省市合計229億元。上述額度計入今年2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額度內,因而不會對債券市場造成供給沖擊。
與此前財政部代理發行不同的是,這四個省市將自行組建債券承銷團,具體發債定價機制亦由試點省市自定,而不是由財政部面向國債承銷團,采取統一代理的方式分期打包發行。
然而,一個核心的相同點在于,2011年試點省市政府債券仍由財政部代辦還本付息。
“試點發債繼續由財政部代辦還本付息,因此仍實質享有國債信用,與完全基于地方財政信用的地方政府發債具有根本區別。其定價原理也可視同為國債無風險品種,并考慮適當流動性差異。”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師林朝暉指出。
林朝暉并稱,此次試點為未來正式推出基于地方財政信用的地方政府債券掃清了道路,未來只需抽離財政部代辦還本付息一項安排,本次自行發債試點即可直接轉換為真正的自行發債。
不過,在鵬元評級公司副總裁周沅帆看來,此次發債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他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自行發債沒從根本上解決“誰欠債誰還錢”的問題,容易導致道德風險;同時,一旦風險暴露,將直接暴露給政府,中間不再有防護墻。
難解城投債困局
有市場人士指出,隨著償債高峰的漸行漸近,此時允許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無疑可以緩解地方財政吃緊,增強地方財政支出能力,從而對城投債造成利好。然而,從最近幾個交易日的情況來看,城投債市場稍有起色,更多是流動性充裕與債市整體回暖的結果。
“城投債最近買賣盤開始多了,信心有所恢復,但還是沒有根本好轉,而且主要還是市場好轉導致的。”國海證券分析師陳亮告訴本報記者。
華泰聯合證券固定收益部認為,上周城投債市場的好轉,盡管不排除試點地方政府自行發債信息助推,但主導因素仍是利率債和中票市場的復蘇所引發的機構需求上升。
實際上,近期關于城投債的“暖風”并不少。今年8月底,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徐林就城投債進行了公開表態,聲稱“城投債券是投融資平臺公司債務中條件最嚴格也是最透明的債務”,“對城投債券進行唱空或做空,是沒有必要的”。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近日也表示地方債風險可控。
“目前城投債面臨的主要風險,來源于信貸緊縮、銀監會嚴控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所導致的再融資壓力而致使的類風險事件。”據華泰聯合證券分析,今年的自行發債實際上尚未跳出現有地方政府債券的范疇,此次試點本身對地方融資平臺整體信用風險的緩釋作用比較有限。
國海證券也指出,自行發債對城投債的影響尚不明朗,雖然城投債利差處于歷史高位,但由于流動性風險的存在,難以成為市場的熱點。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