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秋”怒指資本與政治聯姻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占領華爾街”行動8日蔓延至美國首都華盛頓,上千示威游行者喊出“占領華爾街、占領K街”的口號,顯示出這一活動已從最初指向金融巨頭的“資本”抗爭,衍變為“呼吁清理與資本相聯之政治體…
“占領華爾街”行動8日蔓延至美國首都華盛頓,上千示威游行者喊出“占領華爾街、占領K街”的口號,顯示出這一活動已從最初指向金融巨頭的“資本”抗爭,衍變為“呼吁清理與資本相聯之政治體系”的社會吶喊。
《洛杉磯時報》指出,這次示威“說明在經濟繼續低迷的情況下,美國公眾對本國的政治制度是多么不滿”。西班牙《國家報》則援引示威者的話說:“"美國之秋"或許已經到來。”
美國現有政治決策機制病在哪里?在很多美國人看來,在于金錢與政治的“聯姻”,在于利益集團的有害“樹液”不斷侵蝕決策機體。一如運動中的傳單所說,人們的目標不僅是華爾街,而是其在“K街、五角大樓和政府中的仆人”。
“K街”是華盛頓一條云集了代表大企業利益的律師事務所和游說集團的商務街,一向被認為是企業利益影響政治的象征。在美國現行政治體制下,說客可以明目張膽地推動或阻止立法,左右美國的內外政策,為己服務。《華盛頓郵報》載文指出,美國公司坐擁2萬億美元現金,而近1500萬同胞卻失去工作,政府對此沒有作為,很大原因就是華盛頓“為大公司所操控”。
由此,決策的怪相和低效不難理解。例如,本意是監管華爾街、保護消費者,被稱為“大蕭條”以來最嚴厲金融監管法案的《多德-弗蘭克法案》出臺過程中一再妥協,推出后仍似一紙空文。
據美國致力反腐組織“立法風暴”的調查顯示,過去十年間大約5400名美國會職員曾加入游說活動,605名現任國會職員曾做過說客。而美國研究金錢對政治影響的“響應政治中心”調查顯示,現政府團隊的328名官員“曾穿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旋轉門”,在120名去年離職的國會議員中,39人現在操起游說職業。有感于此,美國西部“占領洛杉磯”的隊伍表達了這樣的呼喚:“權利屬于人民,不屬于公司。”
其實,最近的民調也呼應了示威者的聲音。據美國媒體報道,大約每5個美國人中就有4個“對政治制度不滿”,“認為它在處理經濟等國內問題時表現不力”。與此同時,寄望于通過選舉帶來“變革”的民眾在遲疑觀望。他們發現,在目前的數次總統候選人競選辯論中,鮮見擺脫困境的根本之策,只是相互趨同和“禍水外移”的空洞言辭。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選擇社會行動,抗爭現有政治體制“程序公平”掩飾的社會不公。
當下,美國社會進入一個多事之秋。此次大規模示威凸顯美國政治制度的深層困境和“方向迷失”。“占領”活動反映了美國目前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心理和“求變”思潮。美國當政者似應傾聽來自社會特別是草根階層的聲音,反思利益影響決策的機制。
來源:新華網
《洛杉磯時報》指出,這次示威“說明在經濟繼續低迷的情況下,美國公眾對本國的政治制度是多么不滿”。西班牙《國家報》則援引示威者的話說:“"美國之秋"或許已經到來。”
美國現有政治決策機制病在哪里?在很多美國人看來,在于金錢與政治的“聯姻”,在于利益集團的有害“樹液”不斷侵蝕決策機體。一如運動中的傳單所說,人們的目標不僅是華爾街,而是其在“K街、五角大樓和政府中的仆人”。
“K街”是華盛頓一條云集了代表大企業利益的律師事務所和游說集團的商務街,一向被認為是企業利益影響政治的象征。在美國現行政治體制下,說客可以明目張膽地推動或阻止立法,左右美國的內外政策,為己服務。《華盛頓郵報》載文指出,美國公司坐擁2萬億美元現金,而近1500萬同胞卻失去工作,政府對此沒有作為,很大原因就是華盛頓“為大公司所操控”。
由此,決策的怪相和低效不難理解。例如,本意是監管華爾街、保護消費者,被稱為“大蕭條”以來最嚴厲金融監管法案的《多德-弗蘭克法案》出臺過程中一再妥協,推出后仍似一紙空文。
據美國致力反腐組織“立法風暴”的調查顯示,過去十年間大約5400名美國會職員曾加入游說活動,605名現任國會職員曾做過說客。而美國研究金錢對政治影響的“響應政治中心”調查顯示,現政府團隊的328名官員“曾穿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旋轉門”,在120名去年離職的國會議員中,39人現在操起游說職業。有感于此,美國西部“占領洛杉磯”的隊伍表達了這樣的呼喚:“權利屬于人民,不屬于公司。”
其實,最近的民調也呼應了示威者的聲音。據美國媒體報道,大約每5個美國人中就有4個“對政治制度不滿”,“認為它在處理經濟等國內問題時表現不力”。與此同時,寄望于通過選舉帶來“變革”的民眾在遲疑觀望。他們發現,在目前的數次總統候選人競選辯論中,鮮見擺脫困境的根本之策,只是相互趨同和“禍水外移”的空洞言辭。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選擇社會行動,抗爭現有政治體制“程序公平”掩飾的社會不公。
當下,美國社會進入一個多事之秋。此次大規模示威凸顯美國政治制度的深層困境和“方向迷失”。“占領”活動反映了美國目前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心理和“求變”思潮。美國當政者似應傾聽來自社會特別是草根階層的聲音,反思利益影響決策的機制。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