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借貸“步步驚心”折射金融體系之殤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眾所周知,擴大內需并增加中小企業的活力是保持國家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良方之一。正如G20峰會的一句名言所說,如果能找到一把鑰匙讓全世界增加就業、解決貧困、走出金融危機,那么這把“金鑰…
眾所周知,擴大內需并增加中小企業的活力是保持國家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良方之一。正如G20峰會的一句名言所說,如果能找到一把鑰匙讓全世界增加就業、解決貧困、走出金融危機,那么這把“金鑰匙”就是中小企業的良性發展。
對于我國來說,雖然各方在中小企業占企業總量的比例,對GDP的貢獻等數據的認知上有所差異,但是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扛鼎”作用已得到公認。可是,近些來中小企業的發展可謂“步步驚心”,即便國家出臺了多個有關“支持中小企業”的文件,但“三荒兩高”(人荒、電荒、錢荒,高成本、高稅收)的現狀仍然困擾著它們。
最近一段時間,溫州這個被冠以民間資本“風向標”城市,聚焦了國人的眼球。自從今年4月份開始,有關溫州中小企業“跑路”的報道就已見諸報端。至今,此態勢正呈現出蔓延和擴散的跡象。僅9月22日一天,溫州就有9個老板“失蹤”。而這些溫州老板的資金來源都涉及到民間借貸,其金額從幾千萬到十幾億元不等。
事實上,從人人炒股、人人炒房,如今已演化為人人放貸。在國家宏觀經濟調控、貨幣政策收緊的大背景下,不論是無處投資的民間資本,還是不受制約的國企資金,抑或是手里有閑錢的當地公務員,它們都遵照逐利的本性參與到一場“高利貸”的狂歡之中。而全民放貸的風潮讓溫州產業空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民間資金鏈問題的暴露,由一開始的個別企業債臺高筑無力償債,已蔓延到多個勞動密集型行業。
當下,民間借貸亂象頻出已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中小企業面臨“人荒”是缺人,面臨“電荒”是缺電,但面臨“錢荒”,卻不是缺錢這么簡單。它折射出來是整個金融體系出現了問題:無法為中小企業“輸血”。
依照某些人慣性的思維,高利貸是資本主義的產物,游走在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的邊緣,應當予以堅決取締。可是這些人恰恰忘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由市場自發形成的民間借貸,在舒緩中小企業“錢荒”方面有重要的意義。尤其在當下央行緊縮銀根的時候,這些“地下”的資金救活了很多中小企業。
對于我國的中小企業來說,指望雄踞世界500強企業前列的銀行們“大發慈悲”,顯然不現實;期望通過上市、發債等方式進行融資,更加不切實際。面對有可能隨時倒閉的現實,它們只能依賴高利貸飲鴆止渴的活著。當然仍然有希望:在政府出手應對“老板逃跑”等金融犯罪行為的同時,也要進一步考慮通過利率市場化,完善管理制度,使規范的民間借貸“陽光化”。
我們有個“好”習慣,目前解決不了的問題,就留給后人去解決。但從短期來看,開放民間金融市場確實已經到了“拖不起、繞不過、躲不開”的時候了。回到文章開頭,很多國家已經找到了“金鑰匙”。我們直接過“橋”就行,就不必“摸石頭”了。從長遠來看,通過不斷改善金融體系,透過公平競爭的手段,用更加專業化、細致化的金融服務,逐步取代民間借貸這種融資方式,想必就是所有中小企業的夢想。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對于我國來說,雖然各方在中小企業占企業總量的比例,對GDP的貢獻等數據的認知上有所差異,但是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扛鼎”作用已得到公認。可是,近些來中小企業的發展可謂“步步驚心”,即便國家出臺了多個有關“支持中小企業”的文件,但“三荒兩高”(人荒、電荒、錢荒,高成本、高稅收)的現狀仍然困擾著它們。
最近一段時間,溫州這個被冠以民間資本“風向標”城市,聚焦了國人的眼球。自從今年4月份開始,有關溫州中小企業“跑路”的報道就已見諸報端。至今,此態勢正呈現出蔓延和擴散的跡象。僅9月22日一天,溫州就有9個老板“失蹤”。而這些溫州老板的資金來源都涉及到民間借貸,其金額從幾千萬到十幾億元不等。
事實上,從人人炒股、人人炒房,如今已演化為人人放貸。在國家宏觀經濟調控、貨幣政策收緊的大背景下,不論是無處投資的民間資本,還是不受制約的國企資金,抑或是手里有閑錢的當地公務員,它們都遵照逐利的本性參與到一場“高利貸”的狂歡之中。而全民放貸的風潮讓溫州產業空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民間資金鏈問題的暴露,由一開始的個別企業債臺高筑無力償債,已蔓延到多個勞動密集型行業。
當下,民間借貸亂象頻出已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中小企業面臨“人荒”是缺人,面臨“電荒”是缺電,但面臨“錢荒”,卻不是缺錢這么簡單。它折射出來是整個金融體系出現了問題:無法為中小企業“輸血”。
依照某些人慣性的思維,高利貸是資本主義的產物,游走在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的邊緣,應當予以堅決取締。可是這些人恰恰忘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由市場自發形成的民間借貸,在舒緩中小企業“錢荒”方面有重要的意義。尤其在當下央行緊縮銀根的時候,這些“地下”的資金救活了很多中小企業。
對于我國的中小企業來說,指望雄踞世界500強企業前列的銀行們“大發慈悲”,顯然不現實;期望通過上市、發債等方式進行融資,更加不切實際。面對有可能隨時倒閉的現實,它們只能依賴高利貸飲鴆止渴的活著。當然仍然有希望:在政府出手應對“老板逃跑”等金融犯罪行為的同時,也要進一步考慮通過利率市場化,完善管理制度,使規范的民間借貸“陽光化”。
我們有個“好”習慣,目前解決不了的問題,就留給后人去解決。但從短期來看,開放民間金融市場確實已經到了“拖不起、繞不過、躲不開”的時候了。回到文章開頭,很多國家已經找到了“金鑰匙”。我們直接過“橋”就行,就不必“摸石頭”了。從長遠來看,通過不斷改善金融體系,透過公平競爭的手段,用更加專業化、細致化的金融服務,逐步取代民間借貸這種融資方式,想必就是所有中小企業的夢想。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