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出口下行風險加大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海關數據顯示,8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3288.7億美元,同比增長27.1%。其中出口增長24.5%,進口增長30.2%,當月順差178億美元。專家表示,盡管8月進出口同比增速樂觀,但是增長蘊含很大的價格因素…
海關數據顯示,8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3288.7億美元,同比增長27.1%。其中出口增長24.5%,進口增長30.2%,當月順差178億美元。專家表示,盡管8月進出口同比增速樂觀,但是增長蘊含很大的價格因素,而且出口出現了環比下降。再加上當前國際經濟復蘇形勢復雜,外部不確定風險增多,這都會導致未來外部風險加大,國內各項成本也集中上升,雙重壓力或將推動外貿調整拐點的加速來臨。
進口飆升致順差收窄 “價升量減”趨勢持續
進口的飆升導致8月中國貿易順差明顯收窄至178億美元。
“8月份貿易順差明顯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進口規模創下歷史新高,而出口規模卻環比下降。”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陸志明指出,從2011年7月到2011年8月,進口規模上升119.2億美元,而出口規模下降了18.2億美元,因此貿易順差比7月大幅下降137.4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進口和出口均呈現的“價升量減”趨勢依然在8月延續,這說明進出口的增長中蘊含著相當大的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并未像數據反映的那么強勁。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晉斌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價升量減”可能并不是一個好的信號,由于中國產品主要還是靠成本優勢,一旦成本不斷上升,那么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就會下降。
未來出口下行風險猶存
專家表示,盡管8月進出口同比增速樂觀,但是增長蘊含很大的價格因素,而且出口出現了環比下降。再加上當前國際經濟復蘇形勢復雜,外部不確定風險增多,這都會導致未來我國出口下行風險加大。
全球經濟不振會影響到未來中國出口商品的海外需求。
陸志明表示,未來我國外部經濟環境仍面臨較多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對我國外貿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一方面,年內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放緩幾成定局。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經濟開始出現更多放緩的跡象,而通脹壓力卻并未明顯減輕。另一方面,從國際領先指標方面來看,也開始出現明顯回落。近期公布的OECD國家7月份商業信心指數(BCI)和消費者信心指數(CCI)連續下滑。
此外,貿易保護的風險可能在未來加劇。巴西等國家開始實施更為嚴格的貿易保護措施,而歐美等傳統貿易國家在國內經濟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也可能會加劇貿易保護,這對中國的外部貿易環境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王晉斌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現在最擔心的問題是美國和歐洲經濟可能進入了相對長期的慢復蘇狀態,在沒有重大技術創新來刺激投資和收入再分配手段來刺激消費的背景下,上述狀況是有可能的。那么當前不理想的外部需求形勢會延續相當長的時間。
成本集中上升 出口行業調整拐點臨近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當前出口價格的提升,主要還是成本推動造成的被動調價,而非由于品質提升帶來的議價能力的提高,甚至很多企業被動下的調價也無法彌補成本上升帶來的損失。
專家表示,高企的成本將使出口企業利潤率承壓。這是因為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由國際市場決定,制造商很難將增加的成本轉嫁出去。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必然要上升,企業很難繼續過去廉價勞動力時代的策略。
中國的商品正在越來越貴,這使得近期關于中國制造業優勢的討論再次成為熱點。前不久瑞銀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分析計算了2011年上半年美國和歐盟的進口數據后,發布了一份報告。他發現中國輕工制造業的份額開始下滑,從曾經的50%減少到了48%。而受益者包括孟加拉國(對美國出口增加了19%)和越南(對美國出口增加了16%)。安德森談及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東南亞轉移時說,2011年上半年“似乎是一個很令人信服的轉折點”。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此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中國商品變得越來越貴,可能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目前新競爭優勢形成的速度低于傳統競爭優勢的消失速度。當前應該把握好政策調整的力度,加速推進新競爭優勢的形成過程。
王晉斌也表示,調整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前的成本集中上升,對中國外貿的結構升級是一個機遇,但引發因素是被動的,要變被動調整為主動調整,要求“去廉價化”不能來得太猛,否則制定的政策會產生過大的沖擊:要么政策無法承擔成本、要么對就業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進口飆升致順差收窄 “價升量減”趨勢持續
進口的飆升導致8月中國貿易順差明顯收窄至178億美元。
“8月份貿易順差明顯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進口規模創下歷史新高,而出口規模卻環比下降。”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陸志明指出,從2011年7月到2011年8月,進口規模上升119.2億美元,而出口規模下降了18.2億美元,因此貿易順差比7月大幅下降137.4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進口和出口均呈現的“價升量減”趨勢依然在8月延續,這說明進出口的增長中蘊含著相當大的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并未像數據反映的那么強勁。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晉斌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價升量減”可能并不是一個好的信號,由于中國產品主要還是靠成本優勢,一旦成本不斷上升,那么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就會下降。
未來出口下行風險猶存
專家表示,盡管8月進出口同比增速樂觀,但是增長蘊含很大的價格因素,而且出口出現了環比下降。再加上當前國際經濟復蘇形勢復雜,外部不確定風險增多,這都會導致未來我國出口下行風險加大。
全球經濟不振會影響到未來中國出口商品的海外需求。
陸志明表示,未來我國外部經濟環境仍面臨較多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對我國外貿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一方面,年內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放緩幾成定局。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經濟開始出現更多放緩的跡象,而通脹壓力卻并未明顯減輕。另一方面,從國際領先指標方面來看,也開始出現明顯回落。近期公布的OECD國家7月份商業信心指數(BCI)和消費者信心指數(CCI)連續下滑。
此外,貿易保護的風險可能在未來加劇。巴西等國家開始實施更為嚴格的貿易保護措施,而歐美等傳統貿易國家在國內經濟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也可能會加劇貿易保護,這對中國的外部貿易環境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王晉斌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現在最擔心的問題是美國和歐洲經濟可能進入了相對長期的慢復蘇狀態,在沒有重大技術創新來刺激投資和收入再分配手段來刺激消費的背景下,上述狀況是有可能的。那么當前不理想的外部需求形勢會延續相當長的時間。
成本集中上升 出口行業調整拐點臨近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當前出口價格的提升,主要還是成本推動造成的被動調價,而非由于品質提升帶來的議價能力的提高,甚至很多企業被動下的調價也無法彌補成本上升帶來的損失。
專家表示,高企的成本將使出口企業利潤率承壓。這是因為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由國際市場決定,制造商很難將增加的成本轉嫁出去。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必然要上升,企業很難繼續過去廉價勞動力時代的策略。
中國的商品正在越來越貴,這使得近期關于中國制造業優勢的討論再次成為熱點。前不久瑞銀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分析計算了2011年上半年美國和歐盟的進口數據后,發布了一份報告。他發現中國輕工制造業的份額開始下滑,從曾經的50%減少到了48%。而受益者包括孟加拉國(對美國出口增加了19%)和越南(對美國出口增加了16%)。安德森談及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東南亞轉移時說,2011年上半年“似乎是一個很令人信服的轉折點”。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此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中國商品變得越來越貴,可能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目前新競爭優勢形成的速度低于傳統競爭優勢的消失速度。當前應該把握好政策調整的力度,加速推進新競爭優勢的形成過程。
王晉斌也表示,調整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前的成本集中上升,對中國外貿的結構升級是一個機遇,但引發因素是被動的,要變被動調整為主動調整,要求“去廉價化”不能來得太猛,否則制定的政策會產生過大的沖擊:要么政策無法承擔成本、要么對就業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
來源:經濟參考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通脹仍將高企 政策難言拐點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