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復蘇尚待時日 中國經濟轉型亟待加速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7日,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的資本論壇上,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表示,全球經濟的恢復仍將是個長期的過程,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經濟應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力發展服務業、積極參與國際…
7日,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的資本論壇上,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表示,全球經濟的恢復仍將是個長期的過程,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經濟應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力發展服務業、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等方面加快轉型腳步,應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
全球經濟復蘇將是長期過程
2011年,隨著美國主權債務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連續爆發,人們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擔憂進一步加深。
李揚在第十五屆投洽會資本論壇的主題演講中表示,當今的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長期波動和低速增長的恢復時期。這個時期可能延續較長時間。
李揚指出,形成這一判斷的基本根據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經濟體,都正經歷著痛苦且全面的國內經濟調整,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金融結構、財政平衡狀況。這使得發達經濟體普遍陷入了兩難困境:要想真正恢復經濟,必須至少在上述四個領域的調整中取得實質性進展;而調整過程的推進,勢必對其經濟恢復進程產生嚴重負面影響。
以上分析意味著,就嚴重程度及延續的時期而言,此次危機確實與上個世紀30年代危機以及70年代危機相仿。“從2007年開始,世界很可能將經歷一個10到15年的經濟低迷階段。”李揚說。
全球經濟格局迎來變革契機
不過,正在遭遇的危機也給全球經濟的變革帶來了新的契機與可能性。
“以2007年發端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為標志,全球經濟發展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基本趨勢就是,完全以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全球化舊格局已漸入遲暮;在未來的全球發展中,廣大新興經濟體可望逐漸發揮重要的作用。”李揚表示。
在實體經濟領域,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產出中的增量貢獻就一直高于發達經濟體。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發達經濟體的長期低迷和新興經濟體的持續增長,更成為不可逆轉的長期趨勢。
“在這個此盈彼縮的歷史過程中,新興經濟體將逐漸發揮引領全球發展的作用,并持續沖擊完全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舊的全球化模式。”李揚表示。
面對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趨勢和新變化,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如果想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樣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如果說,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恢復還需很長時間,那么,包括我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轉型同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意義上,能否抓住戰略機遇期,從根本上講取決于我們能否比發達經濟體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質量,實現國內經濟的轉型。”李揚說。
五項轉型應對新挑戰
李揚表示,現在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事實上正是在對上述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舊的世界經濟格局高度依賴的條件下實現的;而這種依賴,已經逐漸顯現出不協調、不平衡和不可持續性。同時,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訴求在不斷增加,我們又是最迫切希望對現行國際經濟和金融秩序進行改革的國家。因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們抓住戰略機遇期的關鍵。
如何應對新的國際經濟發展形勢下的新挑戰,李揚提出了五點建議:
首先,建設創新型國家。任何一次全球性大危機都與科技發展的周期有關。因此,任何一輪經濟危機,總是由新經濟、新產業引領而走出,并重新走上平穩較快發展之路的。這樣看來,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重點,應當特別關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把發展創新型國家作為經濟轉型的第一要務”。
第二,大力發展服務業。重點應置于金融保險、現代物流、工程咨詢、會計律師、信息增值服務、勞動力市場、教育培訓等現代領域;置于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服務民生的領域。
第三,深化金融改革和發展。金融改革和發展要有新思路,要全面轉變理念,將金融業從高高在上的金融資源的壟斷者的地位上“下凡”到為企業和居民服務的現代服務業的新平臺上;同時,不斷完善金融結構,重點在于創造有利于股權資本形成的機制。
第四,“三化并舉”。在積極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同時,絕不能忘記農業的現代化。要著力消除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平等交換和自由流動。
第五,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積極推動改革國際貨幣體系、進一步推動自由貿易,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加快國際監管制度的制定及監管合作等。
來源:新華網
全球經濟復蘇將是長期過程
2011年,隨著美國主權債務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連續爆發,人們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擔憂進一步加深。
李揚在第十五屆投洽會資本論壇的主題演講中表示,當今的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長期波動和低速增長的恢復時期。這個時期可能延續較長時間。
李揚指出,形成這一判斷的基本根據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經濟體,都正經歷著痛苦且全面的國內經濟調整,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金融結構、財政平衡狀況。這使得發達經濟體普遍陷入了兩難困境:要想真正恢復經濟,必須至少在上述四個領域的調整中取得實質性進展;而調整過程的推進,勢必對其經濟恢復進程產生嚴重負面影響。
以上分析意味著,就嚴重程度及延續的時期而言,此次危機確實與上個世紀30年代危機以及70年代危機相仿。“從2007年開始,世界很可能將經歷一個10到15年的經濟低迷階段。”李揚說。
全球經濟格局迎來變革契機
不過,正在遭遇的危機也給全球經濟的變革帶來了新的契機與可能性。
“以2007年發端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為標志,全球經濟發展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基本趨勢就是,完全以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全球化舊格局已漸入遲暮;在未來的全球發展中,廣大新興經濟體可望逐漸發揮重要的作用。”李揚表示。
在實體經濟領域,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產出中的增量貢獻就一直高于發達經濟體。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發達經濟體的長期低迷和新興經濟體的持續增長,更成為不可逆轉的長期趨勢。
“在這個此盈彼縮的歷史過程中,新興經濟體將逐漸發揮引領全球發展的作用,并持續沖擊完全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舊的全球化模式。”李揚表示。
面對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趨勢和新變化,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如果想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樣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如果說,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恢復還需很長時間,那么,包括我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轉型同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意義上,能否抓住戰略機遇期,從根本上講取決于我們能否比發達經濟體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質量,實現國內經濟的轉型。”李揚說。
五項轉型應對新挑戰
李揚表示,現在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事實上正是在對上述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舊的世界經濟格局高度依賴的條件下實現的;而這種依賴,已經逐漸顯現出不協調、不平衡和不可持續性。同時,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訴求在不斷增加,我們又是最迫切希望對現行國際經濟和金融秩序進行改革的國家。因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們抓住戰略機遇期的關鍵。
如何應對新的國際經濟發展形勢下的新挑戰,李揚提出了五點建議:
首先,建設創新型國家。任何一次全球性大危機都與科技發展的周期有關。因此,任何一輪經濟危機,總是由新經濟、新產業引領而走出,并重新走上平穩較快發展之路的。這樣看來,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重點,應當特別關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把發展創新型國家作為經濟轉型的第一要務”。
第二,大力發展服務業。重點應置于金融保險、現代物流、工程咨詢、會計律師、信息增值服務、勞動力市場、教育培訓等現代領域;置于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服務民生的領域。
第三,深化金融改革和發展。金融改革和發展要有新思路,要全面轉變理念,將金融業從高高在上的金融資源的壟斷者的地位上“下凡”到為企業和居民服務的現代服務業的新平臺上;同時,不斷完善金融結構,重點在于創造有利于股權資本形成的機制。
第四,“三化并舉”。在積極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同時,絕不能忘記農業的現代化。要著力消除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平等交換和自由流動。
第五,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積極推動改革國際貨幣體系、進一步推動自由貿易,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加快國際監管制度的制定及監管合作等。
來源:新華網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尼日利亞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