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資金面將趨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根據報道,央行下發通知將商業銀行的保證金存款納入存款準備金的繳存范圍。目前將納入上繳基數的保證金存款將包含承兌匯票、信用證、保函三部分。
根據報道,央行下發通知將商業銀行的保證金存款納入存款準備金的繳存范圍。目前將納入上繳基數的保證金存款將包含承兌匯票、信用證、保函三部分。
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和郵儲銀行從9月5日起分三個月按照應繳額的20:40:40繳存,其他銀行則自9月15日起分六個月按照15:15:15:15:20:20比例繳存。
根據央行提供的數據顯示,7月底,大型金融機構保證金規模約16000億元,中小型金融機構約28000億元的規模。
“資金面影響最大的是10月和11月,其政策效果大致相當于未來6個月內上調兩至三次存款準備金率,對市場流動性的影響效果明顯。”平安證券分析師何慶明表示。
不過,由于當前金融機構的超額準備金率已經達到接近于0的歷史低點,短期市場對未來資金面的緊張已經有所反應。目前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結束了回落態勢,各期限利率整體上漲。
分析人士指出,按央行的繳存安排,短期內銀行間市場資金狀況不容樂觀,由此導致市場利率快速上行。
考慮到今年9月到明年2月公開市場有超過8000億元資金到期,以及同期每月有兩三千億的外匯占款投放,有分析人士指出,沒有必要因為這一政策就對未來幾個月的流動性狀況過于悲觀。
而基于今年前7個月央行凈投放規模初步判斷,以月度平均數衡量,年內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與前7個月大體持平。
“但是,如果考慮到上半年每個月上調一次準備金,則以凈效應衡量,下半年資金面不會比上半年更緊張。”該人士指出。
中小銀行壓力較大
根據已披露的半年報測算,中行需繳納存款準備金1014億元,建行需繳納850億元,交行需繳納768億元,農行需繳532億,工行需繳1028億元。其中,交通銀行保證金存款占比超過10%,而工農建三家銀行的保證金占比均低于5%。
招商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表示,全國五家大型銀行(工、農、中、建、交)保證金存款占比并不高,而且留有較多的超額準備金,即使保證金存款的21.5%要上繳央行,也不會對其流動性產生壓力。
而在股份制銀行中,光大、深發展、民生、興業由于保證金存款占比較高而超額準備金較少,預計準備金繳存范圍的擴大將對其資產配置策略產生一定影響,但鑒于有6個月的寬限期,其所受影響也屬可控制范圍內。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末,保證金存款占總存款比例比較高的分別是深發展(28%)、南京銀行(19%)、民生銀行(18%)、華夏銀行(17%)、中信銀行(15%)。
針對央行新規給銀行業績帶來的影響,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師戴志峰表示,靜態測算表明(假設將4%收益生息資產轉換為1.62%的保證金存款),該新規對2011年銀行利潤影響甚微,負面影響在0.5%以內;對2012年各家銀行利潤負面影響差異較大,該新規使四大銀行(工農中建)2012年凈利潤減少在1%以內,股份制銀行凈利潤平均下降2.7%左右,深發展和華夏下降相對較大。
動態來看,該新規會加劇資金緊張局面,資金成本會提升,存款基礎弱的銀行負面影響較大;如果影響到其放貸能力,負面影響則更大。
流動性或出現困局
平安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在今年信貸總量嚴控、社會資金緊張,特別是市場預期緊縮性政策調控將有所緩和的情況下,央行此舉實為超預期調整,對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數據顯示,目前商業銀行超額備付低下。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超儲率持續下降,分別為2.0%、1.5%與0.8%。在超儲率整體下降的同時,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超儲率也降至歷史新低。
光大銀行資金部宏觀分析師盛宏清表示,繳存準備金將對商業銀行大額支付產生沖擊。他認為,央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的時候,商業銀行必須在規定時間按照自己的存款基數向中央銀行交存大筆資金。按照經驗,大行一般在200億元-300億元的水平,中小銀行一般在20億元-100億元的水平。
“當前,金融機構超儲率僅0.8%,如果再次提高法定準備金率0.5%,那么金融機構超儲率將只剩下0.3%,其大額支付能力面臨嚴重削弱的風險。”盛宏清說。
在資本市場IPO或者發行可轉債、次級債券、資本混合工具時,打新或申購資金短期內集中某一家或兩家商業銀行,而在資金解凍時商業銀行需要及時向客戶支付大筆資金,一般在20億元至500億元不等。
“然而,按照目前金融機構的超儲率水平,大型銀行的大額支付資金承受力約在350億元的水平,中型銀行的大額支付資金承受力約在150億元的水平,小型銀行約在30億元的水平,農村信用社約在10億元的水平。因此,在資本市場進行IPO等活動期間,商業銀行大額支付能力或面臨嚴峻挑戰。”他指出。
而在商業銀行流動性緊張的同時,銀行不得不被動進行資產結構的調整,這又將對債券市場產生沖擊。
截至7月末,扣除中央財政存款的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比為66.56%,考慮大型銀行的法定準備金率21.5%(中小存款機構為19.5%)和金融機構的超儲率約0.8%(6月末數據),再扣除現金,那么經過加權計算后,商業銀行的存款中僅僅剩余約11.6%的資金可以購買債券。
盛宏清計算,以7月末存款77.97萬億元計算,同時考慮商業銀行資本金約6.46萬億元,商業銀行有約15.5萬億元資金可對應購買債券。然而,截至6月末,債券市場有約20.5萬億元的債券供給,如果扣除保險、基金等其他機構持券約4.65萬億元,商業銀行對應購買債券的資金缺口約為3500億元。
由此可以看出,一旦有風吹草動刺激商業銀行提高流動性保有量,那么銀行間市場有可能再次上演一個月之前的拋券狂潮。
來源:中國證券報
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和郵儲銀行從9月5日起分三個月按照應繳額的20:40:40繳存,其他銀行則自9月15日起分六個月按照15:15:15:15:20:20比例繳存。
根據央行提供的數據顯示,7月底,大型金融機構保證金規模約16000億元,中小型金融機構約28000億元的規模。
“資金面影響最大的是10月和11月,其政策效果大致相當于未來6個月內上調兩至三次存款準備金率,對市場流動性的影響效果明顯。”平安證券分析師何慶明表示。
不過,由于當前金融機構的超額準備金率已經達到接近于0的歷史低點,短期市場對未來資金面的緊張已經有所反應。目前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結束了回落態勢,各期限利率整體上漲。
分析人士指出,按央行的繳存安排,短期內銀行間市場資金狀況不容樂觀,由此導致市場利率快速上行。
考慮到今年9月到明年2月公開市場有超過8000億元資金到期,以及同期每月有兩三千億的外匯占款投放,有分析人士指出,沒有必要因為這一政策就對未來幾個月的流動性狀況過于悲觀。
而基于今年前7個月央行凈投放規模初步判斷,以月度平均數衡量,年內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與前7個月大體持平。
“但是,如果考慮到上半年每個月上調一次準備金,則以凈效應衡量,下半年資金面不會比上半年更緊張。”該人士指出。
中小銀行壓力較大
根據已披露的半年報測算,中行需繳納存款準備金1014億元,建行需繳納850億元,交行需繳納768億元,農行需繳532億,工行需繳1028億元。其中,交通銀行保證金存款占比超過10%,而工農建三家銀行的保證金占比均低于5%。
招商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表示,全國五家大型銀行(工、農、中、建、交)保證金存款占比并不高,而且留有較多的超額準備金,即使保證金存款的21.5%要上繳央行,也不會對其流動性產生壓力。
而在股份制銀行中,光大、深發展、民生、興業由于保證金存款占比較高而超額準備金較少,預計準備金繳存范圍的擴大將對其資產配置策略產生一定影響,但鑒于有6個月的寬限期,其所受影響也屬可控制范圍內。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末,保證金存款占總存款比例比較高的分別是深發展(28%)、南京銀行(19%)、民生銀行(18%)、華夏銀行(17%)、中信銀行(15%)。
針對央行新規給銀行業績帶來的影響,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師戴志峰表示,靜態測算表明(假設將4%收益生息資產轉換為1.62%的保證金存款),該新規對2011年銀行利潤影響甚微,負面影響在0.5%以內;對2012年各家銀行利潤負面影響差異較大,該新規使四大銀行(工農中建)2012年凈利潤減少在1%以內,股份制銀行凈利潤平均下降2.7%左右,深發展和華夏下降相對較大。
動態來看,該新規會加劇資金緊張局面,資金成本會提升,存款基礎弱的銀行負面影響較大;如果影響到其放貸能力,負面影響則更大。
流動性或出現困局
平安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在今年信貸總量嚴控、社會資金緊張,特別是市場預期緊縮性政策調控將有所緩和的情況下,央行此舉實為超預期調整,對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數據顯示,目前商業銀行超額備付低下。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超儲率持續下降,分別為2.0%、1.5%與0.8%。在超儲率整體下降的同時,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超儲率也降至歷史新低。
光大銀行資金部宏觀分析師盛宏清表示,繳存準備金將對商業銀行大額支付產生沖擊。他認為,央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的時候,商業銀行必須在規定時間按照自己的存款基數向中央銀行交存大筆資金。按照經驗,大行一般在200億元-300億元的水平,中小銀行一般在20億元-100億元的水平。
“當前,金融機構超儲率僅0.8%,如果再次提高法定準備金率0.5%,那么金融機構超儲率將只剩下0.3%,其大額支付能力面臨嚴重削弱的風險。”盛宏清說。
在資本市場IPO或者發行可轉債、次級債券、資本混合工具時,打新或申購資金短期內集中某一家或兩家商業銀行,而在資金解凍時商業銀行需要及時向客戶支付大筆資金,一般在20億元至500億元不等。
“然而,按照目前金融機構的超儲率水平,大型銀行的大額支付資金承受力約在350億元的水平,中型銀行的大額支付資金承受力約在150億元的水平,小型銀行約在30億元的水平,農村信用社約在10億元的水平。因此,在資本市場進行IPO等活動期間,商業銀行大額支付能力或面臨嚴峻挑戰。”他指出。
而在商業銀行流動性緊張的同時,銀行不得不被動進行資產結構的調整,這又將對債券市場產生沖擊。
截至7月末,扣除中央財政存款的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比為66.56%,考慮大型銀行的法定準備金率21.5%(中小存款機構為19.5%)和金融機構的超儲率約0.8%(6月末數據),再扣除現金,那么經過加權計算后,商業銀行的存款中僅僅剩余約11.6%的資金可以購買債券。
盛宏清計算,以7月末存款77.97萬億元計算,同時考慮商業銀行資本金約6.46萬億元,商業銀行有約15.5萬億元資金可對應購買債券。然而,截至6月末,債券市場有約20.5萬億元的債券供給,如果扣除保險、基金等其他機構持券約4.65萬億元,商業銀行對應購買債券的資金缺口約為3500億元。
由此可以看出,一旦有風吹草動刺激商業銀行提高流動性保有量,那么銀行間市場有可能再次上演一個月之前的拋券狂潮。
來源:中國證券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特里謝是否會回心轉意?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