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中東北非動亂蔓延的經濟學啟示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經濟全球化不容出現“短板”
經濟全球化不容出現“短板”
從伊斯蘭之春到倫敦之夏,全球金融市場今年先后經歷了日本特大地震、中東北非國家動亂蔓延、歐債危機、美債危機、標普降級美債以及挪威槍擊案包括倫敦動亂、全球股市暴跌等。這些事件似乎沒有關聯性,但用經濟學的詞典我們可以找到“同類項”,即:經濟衰退,青年人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擴大,政客對選票的關心程度遠遠超過對自身和全球經濟的關心等。
當我們感覺到全球經濟出問題的時候,最直接的感受是全球股市暴跌,但卻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如果我回答:8月的全球金融市場暴跌其實是源于年初的中東北非國家動亂,以及這種動亂仍然在蔓延。有些人可能會說我邏輯混亂,其實按照經濟學的邏輯,它們的確有著很強的關聯性,中東北非國家的動亂不僅是政治的傳染病,而且像推到全球經濟的多米諾骨牌。
當今的世界經濟已經全球化,這誰都知道,但這個全球化的版圖是由那幾個重要的板塊所組成,以及這些板塊之間的關聯性卻很有意思。歐洲美國肯定是最重要的兩個板塊,中國以及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板塊,還有日本及亞洲經濟同樣也離不開中國。但全球經濟還有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板塊,它就是中東北非以產油國為核心的伊斯蘭經濟圈。何謂全球化,說白了,就是誰也離不開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今天看到全球股市因為歐債危機、美債危機、包括中國經濟的降溫等而發生劇烈地震蕩,但仔細地想一想,它們其實都與年初的中東北非國家動亂蔓延相關。
今年初,中東北非國家出現了持續性的動亂,蔓延到越來越多的國家,這個地區突然間成為全球經濟的“短板”和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中東北非很多國家突然間陷入動亂之中,停止了發展,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紛紛下馬。這種經濟區的突然“停擺”如果是暫時的,可能對其他經濟區(板塊)的影響可能不大,問題是它差不多已經停擺了大半年,而且越鬧越大,牽扯的國家越來越多,目前已經向該板塊的核心地區蔓延,牽連到了敘利亞。不能再輕視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了,因為這個重要地區的經濟突然停滯,所有其他板塊對它的“預期”產出都一下子變成了“閑置產能”,全球經濟受傷害的程度恐怕不止幾千億美元。
不要小看以中東北非產油國為核心的伊斯蘭經濟,這個版塊不僅盛產石油,有的是石油美元,而且是全球經濟的重要發動機之一。當我們環顧全球各國,能夠進行大規模基本建設的經濟區,除了中國,大約就是中東北非。很多人以為,除了少數產油國,中東北非國家大多數是窮國。其實未必,埃及不是產油國,但它的2010年GDP增長率達到了6%,遠遠超過很多歐洲國家,還有利比亞,敘利亞等,它們其實并不窮,如果按照全民福利水平排隊,這些國家要排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前列。
生產要素需要文化和制度做粘合劑
中東北非很多國家經濟的最大問題是對石油的高度依賴,以及對歐美經濟的高度依賴,有錢的亂花錢,沒錢的靠輸血,這種單一的經濟體最容易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打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使得這些國家的石油美元在投資品市場遭到洗劫,更由于歐美經濟實力的下降使它們再難得到金援,于是經濟中深層次的矛盾開始暴露,最終牽連到政治體制。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中東北非國家其實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最大的受害者,是全球經濟聯合體中最先倒下的經濟板塊。比如突尼斯、利比亞、埃及、敘利亞等,它們的實體經濟很弱,吸納就業的能力很差,更重要的是大量年輕一代沒有受過良好的技能教育,有工作崗位也不會干,只能游手好閑,這就埋下了動亂的種子——與8月的倫敦動亂很相似。
經濟學常常講要將各個生產要素組合在一起,相對一些發達國家,很多中東北非國家有將各項生產因素組合在一起的有利條件:首先,它們有錢,也有很多好的待建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雖然勞動力的技能差一點,但它們可以將建設項目包給中國這樣的國家。這后一個條件是很多歐美國家所不具備的,或者說不愿意。美國為什么很難依靠政府投資刺激經濟成長,一是缺乏超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更主要的是勞動力成本很高,政府沒有那么多錢。而很多中東北非國家相比歐美有著先天的優勢條件。
但是,從經濟學角度講,在諸多生產要素中,還要有一種最重要的粘合劑,它就是文化或曰制度設計。什么文化?自由市場經濟制度。
中東北非國家之所以在生產要素條件很優越的情況下仍然會爆發動亂,主要原因是“文化”的落后,缺少粘合劑,制度太落后經濟。落后可以改革,但改革會導致既得利益集團的失勢,因此任何國家的利益集團都拒絕改革,甚至會動用激進的手段維護這種落后。比如利比亞的老卡和中東北非國家的有些領導人就是落后生產力的代表人物。說老卡等人沒有給老百姓辦事那是冤枉他了,他也辦了不少好事,但卻是以獨裁的方式,施恩惠的方式,甚至是極左的方式為老百姓辦事。只拿錢辦好事,卻不愿意進行真正的改革,這是老卡最大的敗筆。說老卡不改革也不完全對,利比亞是網絡很發達的國家,但沒有啟動經濟的民主化,先讓國民網絡化了,互聯網很快就成為揭露利比亞利益集團獨裁與腐敗的利器,這樣的國家豈能不亂。
與利比亞的老卡相比,中東北非的很多國家都差不多,因此所謂的“茉莉花”革命會此起彼伏,一個國家接著一個國家出事情。對此,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
經濟衰退與動亂一起蔓延
中東北非國家的動亂蔓延速度太快了,持續的時間太久了,影響面越來越寬,現在老卡下臺已經沒有疑問,很多類似老卡的領導人也很危險。中東北非國家的持續性動亂對我們意味著什么呢?首先是直接的經濟損失。我們看到很多中東北非國家的基本建設項目下馬,停止從發達國家進口,將中國的勞工遣散回家等。這個巨大的經濟板塊突然間成為負增長,肯定將延緩全球經濟復蘇,這就是我們看到后來歐債危機、美債危機相繼爆發,包括中國經濟也開始減速的外部原因。現在我們批評歐債危機、美債危機的根源是因為其長期的赤字財政以及靠借債維持高福利等,其實,赤字財政未必都是禍水,高福利也不是完全靠債務堆起來的,關鍵點還在經濟的增長率能不能覆蓋高赤字,高福利,國家的稅收能不能在滿足國民的福利開支后還能按時歸還欠債的本息。歐洲美國中國都希望擴大出口,但擴大出口的前提是全球其他經濟板塊具有吸納其大量出口物資的能力。現在中東北非以及周邊的伊斯蘭國家突然間歇火了,進口量將大幅度減少,中國的勞工回家了,相關的項目也下馬了,對歐洲和美國的進口勢必也會減少。這就是為什么歐洲美國上半年的經濟增長率明顯地減緩的原因之一。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大家要平衡地發展,每一個板塊都不能成為“短板”,即使出問題,也必須及時的調整——而中東北非國家的動亂已經持續了大半年,影響面已經擴大到大半個伊斯蘭世界,擴大到亞洲歐洲美國。不僅影響著經濟,還影響著社會,這次挪威槍擊案以及倫敦的大動亂,應該說也有中東北非國家的影子。
必須強調,中東北非國家的動亂不僅影響了歐美經濟,還對全球經濟的另一個發動機中國造成了很大影響。我們知道,僅僅一個利比亞,就使中國直接損失超過1000個億,而利比亞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敘利亞又出新問題,其他中東北非國家也可能出同樣的問題。中國與中東北非國家過去簽訂的大量訂單都不能順利履行,而國內與此相對應的大量產能也就成為“剩余”,不能再創造GDP。中國這樣的大國,損失個一兩千億是可以承受的,但就怕不斷地冒出“一兩千億”,損失疊加且影響持續,難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對這些損失進行覆蓋,于是我們的資產負債表也會出問題,起碼不會像以前那樣,再有力量去幫助別人——比如去買出現危機國家的債券。這就是為什么中國高鐵出事故不久,歐債危機和美債危機就立即產生共振的經濟學原因。
石油短缺恐怕沒有此前預計的那么可怕
在分析中東北非國家之所以會出現持續性動亂的背景時我們不能不分析石油因素。首先我們會提出一個疑問:北約為什么要點著中東北非地區的儲油罐,從歷史的角度分析,這是違反常規的舉動。難道它們不怕中東北非國家動亂蔓延不休,導致國際油價暴漲嘛?這個問題很值得深入思考。我注意到,當初突尼斯動亂蔓延到利比亞之后,國際原油價格曾經一度站到110美金之上。但利比亞戰事打了小半年后,國際油價不僅沒有大幅度攀升,卻在近期跌至80美金一桶。這是為什么?有人說,這是因為利比亞問題能夠很快解決,而我們看到,在利比亞反動派進入的黎波里之前,國際油價已經大幅度下跌。
經濟分析有時候是需要想象力的。當我們看到中東北非國家動亂并沒有持續性地推升全球油價時,我們應該想到石油的戰略地位在下降;當我們看到,北約敢于一個個的干預中東北非國家時,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中東北非地區的戰略地位在下降。
為什么下降?因為人類可能已經來到了新能源革命的前夜。我思考,如果真如巴菲特老人家所說:美國的電動汽車的技術已經成熟,現在就差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了。我們就可以想到,奧巴馬推動經濟復蘇的王牌是什么。果真如此,雖然油價不會大幅度下跌,起碼大漲的預期可以休矣。由于歐美各國深知目前電動汽車研究已經到了什么程度,什么時候可以產業化,因此它們掌握著主動權,想什么時候發動這場革命就什么時候發動。我們假設,歐美各國政府最清楚現在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是否真的已經成熟,是否真的可以大規模替代,因此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我們還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如果全球經濟對中東地區的原油依賴度仍然像過去那樣越來越高,北約是不敢輕易地對中東北非地區的儲油罐國家進行武力恫嚇的,現在不僅打了利比亞,還在恫嚇敘利亞。這其實是蓄謀已久的——早在很久以前,歐美已經在為中東北非國家出大事做準備了。我還注意到,全球各國已探明儲量在近幾年有了大幅度增加,比如南美洲,比如俄羅斯,還有海上采油能力的大幅度提高。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東北非等產油國的戰略地位。如果此時歐美國家突然間宣布,未來幾年電動汽車將加速產業化進程,我不會感到奇怪。我甚至認為:一場汽車產業和能源產業的大革命即將開始,這才是北約敢在利比亞打持久戰并且干預制裁敘利亞的經濟學邏輯。
中東北非國家是全球經濟板塊組合的重要部分,它曾經有著極大的戰略價值,但它一年來的持續性動亂已經使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在大幅度削弱。這說明,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戰略價值有時候是被自己降級的。可以預計,雖然利比亞的反動派盈了,但已經被削弱的戰略地位是很難修復的。但是,利比亞穩定對全球經濟肯定是利好,遺憾的是我們還將看到更多的利比亞。
來源: 鋼聯資訊
從伊斯蘭之春到倫敦之夏,全球金融市場今年先后經歷了日本特大地震、中東北非國家動亂蔓延、歐債危機、美債危機、標普降級美債以及挪威槍擊案包括倫敦動亂、全球股市暴跌等。這些事件似乎沒有關聯性,但用經濟學的詞典我們可以找到“同類項”,即:經濟衰退,青年人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擴大,政客對選票的關心程度遠遠超過對自身和全球經濟的關心等。
當我們感覺到全球經濟出問題的時候,最直接的感受是全球股市暴跌,但卻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如果我回答:8月的全球金融市場暴跌其實是源于年初的中東北非國家動亂,以及這種動亂仍然在蔓延。有些人可能會說我邏輯混亂,其實按照經濟學的邏輯,它們的確有著很強的關聯性,中東北非國家的動亂不僅是政治的傳染病,而且像推到全球經濟的多米諾骨牌。
當今的世界經濟已經全球化,這誰都知道,但這個全球化的版圖是由那幾個重要的板塊所組成,以及這些板塊之間的關聯性卻很有意思。歐洲美國肯定是最重要的兩個板塊,中國以及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板塊,還有日本及亞洲經濟同樣也離不開中國。但全球經濟還有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板塊,它就是中東北非以產油國為核心的伊斯蘭經濟圈。何謂全球化,說白了,就是誰也離不開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今天看到全球股市因為歐債危機、美債危機、包括中國經濟的降溫等而發生劇烈地震蕩,但仔細地想一想,它們其實都與年初的中東北非國家動亂蔓延相關。
今年初,中東北非國家出現了持續性的動亂,蔓延到越來越多的國家,這個地區突然間成為全球經濟的“短板”和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中東北非很多國家突然間陷入動亂之中,停止了發展,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紛紛下馬。這種經濟區的突然“停擺”如果是暫時的,可能對其他經濟區(板塊)的影響可能不大,問題是它差不多已經停擺了大半年,而且越鬧越大,牽扯的國家越來越多,目前已經向該板塊的核心地區蔓延,牽連到了敘利亞。不能再輕視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了,因為這個重要地區的經濟突然停滯,所有其他板塊對它的“預期”產出都一下子變成了“閑置產能”,全球經濟受傷害的程度恐怕不止幾千億美元。
不要小看以中東北非產油國為核心的伊斯蘭經濟,這個版塊不僅盛產石油,有的是石油美元,而且是全球經濟的重要發動機之一。當我們環顧全球各國,能夠進行大規模基本建設的經濟區,除了中國,大約就是中東北非。很多人以為,除了少數產油國,中東北非國家大多數是窮國。其實未必,埃及不是產油國,但它的2010年GDP增長率達到了6%,遠遠超過很多歐洲國家,還有利比亞,敘利亞等,它們其實并不窮,如果按照全民福利水平排隊,這些國家要排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前列。
生產要素需要文化和制度做粘合劑
中東北非很多國家經濟的最大問題是對石油的高度依賴,以及對歐美經濟的高度依賴,有錢的亂花錢,沒錢的靠輸血,這種單一的經濟體最容易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打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使得這些國家的石油美元在投資品市場遭到洗劫,更由于歐美經濟實力的下降使它們再難得到金援,于是經濟中深層次的矛盾開始暴露,最終牽連到政治體制。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中東北非國家其實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最大的受害者,是全球經濟聯合體中最先倒下的經濟板塊。比如突尼斯、利比亞、埃及、敘利亞等,它們的實體經濟很弱,吸納就業的能力很差,更重要的是大量年輕一代沒有受過良好的技能教育,有工作崗位也不會干,只能游手好閑,這就埋下了動亂的種子——與8月的倫敦動亂很相似。
經濟學常常講要將各個生產要素組合在一起,相對一些發達國家,很多中東北非國家有將各項生產因素組合在一起的有利條件:首先,它們有錢,也有很多好的待建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雖然勞動力的技能差一點,但它們可以將建設項目包給中國這樣的國家。這后一個條件是很多歐美國家所不具備的,或者說不愿意。美國為什么很難依靠政府投資刺激經濟成長,一是缺乏超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更主要的是勞動力成本很高,政府沒有那么多錢。而很多中東北非國家相比歐美有著先天的優勢條件。
但是,從經濟學角度講,在諸多生產要素中,還要有一種最重要的粘合劑,它就是文化或曰制度設計。什么文化?自由市場經濟制度。
中東北非國家之所以在生產要素條件很優越的情況下仍然會爆發動亂,主要原因是“文化”的落后,缺少粘合劑,制度太落后經濟。落后可以改革,但改革會導致既得利益集團的失勢,因此任何國家的利益集團都拒絕改革,甚至會動用激進的手段維護這種落后。比如利比亞的老卡和中東北非國家的有些領導人就是落后生產力的代表人物。說老卡等人沒有給老百姓辦事那是冤枉他了,他也辦了不少好事,但卻是以獨裁的方式,施恩惠的方式,甚至是極左的方式為老百姓辦事。只拿錢辦好事,卻不愿意進行真正的改革,這是老卡最大的敗筆。說老卡不改革也不完全對,利比亞是網絡很發達的國家,但沒有啟動經濟的民主化,先讓國民網絡化了,互聯網很快就成為揭露利比亞利益集團獨裁與腐敗的利器,這樣的國家豈能不亂。
與利比亞的老卡相比,中東北非的很多國家都差不多,因此所謂的“茉莉花”革命會此起彼伏,一個國家接著一個國家出事情。對此,我們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
經濟衰退與動亂一起蔓延
中東北非國家的動亂蔓延速度太快了,持續的時間太久了,影響面越來越寬,現在老卡下臺已經沒有疑問,很多類似老卡的領導人也很危險。中東北非國家的持續性動亂對我們意味著什么呢?首先是直接的經濟損失。我們看到很多中東北非國家的基本建設項目下馬,停止從發達國家進口,將中國的勞工遣散回家等。這個巨大的經濟板塊突然間成為負增長,肯定將延緩全球經濟復蘇,這就是我們看到后來歐債危機、美債危機相繼爆發,包括中國經濟也開始減速的外部原因。現在我們批評歐債危機、美債危機的根源是因為其長期的赤字財政以及靠借債維持高福利等,其實,赤字財政未必都是禍水,高福利也不是完全靠債務堆起來的,關鍵點還在經濟的增長率能不能覆蓋高赤字,高福利,國家的稅收能不能在滿足國民的福利開支后還能按時歸還欠債的本息。歐洲美國中國都希望擴大出口,但擴大出口的前提是全球其他經濟板塊具有吸納其大量出口物資的能力。現在中東北非以及周邊的伊斯蘭國家突然間歇火了,進口量將大幅度減少,中國的勞工回家了,相關的項目也下馬了,對歐洲和美國的進口勢必也會減少。這就是為什么歐洲美國上半年的經濟增長率明顯地減緩的原因之一。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大家要平衡地發展,每一個板塊都不能成為“短板”,即使出問題,也必須及時的調整——而中東北非國家的動亂已經持續了大半年,影響面已經擴大到大半個伊斯蘭世界,擴大到亞洲歐洲美國。不僅影響著經濟,還影響著社會,這次挪威槍擊案以及倫敦的大動亂,應該說也有中東北非國家的影子。
必須強調,中東北非國家的動亂不僅影響了歐美經濟,還對全球經濟的另一個發動機中國造成了很大影響。我們知道,僅僅一個利比亞,就使中國直接損失超過1000個億,而利比亞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敘利亞又出新問題,其他中東北非國家也可能出同樣的問題。中國與中東北非國家過去簽訂的大量訂單都不能順利履行,而國內與此相對應的大量產能也就成為“剩余”,不能再創造GDP。中國這樣的大國,損失個一兩千億是可以承受的,但就怕不斷地冒出“一兩千億”,損失疊加且影響持續,難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對這些損失進行覆蓋,于是我們的資產負債表也會出問題,起碼不會像以前那樣,再有力量去幫助別人——比如去買出現危機國家的債券。這就是為什么中國高鐵出事故不久,歐債危機和美債危機就立即產生共振的經濟學原因。
石油短缺恐怕沒有此前預計的那么可怕
在分析中東北非國家之所以會出現持續性動亂的背景時我們不能不分析石油因素。首先我們會提出一個疑問:北約為什么要點著中東北非地區的儲油罐,從歷史的角度分析,這是違反常規的舉動。難道它們不怕中東北非國家動亂蔓延不休,導致國際油價暴漲嘛?這個問題很值得深入思考。我注意到,當初突尼斯動亂蔓延到利比亞之后,國際原油價格曾經一度站到110美金之上。但利比亞戰事打了小半年后,國際油價不僅沒有大幅度攀升,卻在近期跌至80美金一桶。這是為什么?有人說,這是因為利比亞問題能夠很快解決,而我們看到,在利比亞反動派進入的黎波里之前,國際油價已經大幅度下跌。
經濟分析有時候是需要想象力的。當我們看到中東北非國家動亂并沒有持續性地推升全球油價時,我們應該想到石油的戰略地位在下降;當我們看到,北約敢于一個個的干預中東北非國家時,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中東北非地區的戰略地位在下降。
為什么下降?因為人類可能已經來到了新能源革命的前夜。我思考,如果真如巴菲特老人家所說:美國的電動汽車的技術已經成熟,現在就差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了。我們就可以想到,奧巴馬推動經濟復蘇的王牌是什么。果真如此,雖然油價不會大幅度下跌,起碼大漲的預期可以休矣。由于歐美各國深知目前電動汽車研究已經到了什么程度,什么時候可以產業化,因此它們掌握著主動權,想什么時候發動這場革命就什么時候發動。我們假設,歐美各國政府最清楚現在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是否真的已經成熟,是否真的可以大規模替代,因此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我們還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如果全球經濟對中東地區的原油依賴度仍然像過去那樣越來越高,北約是不敢輕易地對中東北非地區的儲油罐國家進行武力恫嚇的,現在不僅打了利比亞,還在恫嚇敘利亞。這其實是蓄謀已久的——早在很久以前,歐美已經在為中東北非國家出大事做準備了。我還注意到,全球各國已探明儲量在近幾年有了大幅度增加,比如南美洲,比如俄羅斯,還有海上采油能力的大幅度提高。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東北非等產油國的戰略地位。如果此時歐美國家突然間宣布,未來幾年電動汽車將加速產業化進程,我不會感到奇怪。我甚至認為:一場汽車產業和能源產業的大革命即將開始,這才是北約敢在利比亞打持久戰并且干預制裁敘利亞的經濟學邏輯。
中東北非國家是全球經濟板塊組合的重要部分,它曾經有著極大的戰略價值,但它一年來的持續性動亂已經使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在大幅度削弱。這說明,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戰略價值有時候是被自己降級的。可以預計,雖然利比亞的反動派盈了,但已經被削弱的戰略地位是很難修復的。但是,利比亞穩定對全球經濟肯定是利好,遺憾的是我們還將看到更多的利比亞。
來源: 鋼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