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霖稱“無意改變”聯系匯率制度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隨著美國債務評級的下調,引發各方對美元繼續貶值以及美元利率上升的擔憂。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香港維持運行了近30年的聯系匯率制度應當作出改變。不過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近日則撰文指…
隨著美國債務評級的下調,引發各方對美元繼續貶值以及美元利率上升的擔憂。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香港維持運行了近30年的聯系匯率制度應當作出改變。不過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近日則撰文指出,盡管國際經濟形勢有所變化,但香港應當繼續維持聯系匯率制度。
陳德霖認為,美元必定一直貶值這個看法并不客觀;港元與弱美元掛鉤也并不是推高香港樓價的原因;香港貨品出口仍主要受海外(尤其是美國)的需求帶動。此外,浮動匯率并非解決經濟難題的靈丹妙藥,相反也會帶來新的難題,而在現時人民幣未能完全自由兌換的情況下,沒有條件考慮港元與人民幣掛鉤。
香港通脹能否歸罪聯系匯率?
陳德霖稱,美元目前作為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難以代替,美元必定一直貶值這看法并不客觀。國際主要交易和儲備貨幣(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之間的匯率是一個相對的關系,即使美國經濟增長放慢,政府債務未有全面解決,但歐元區、日本和英國等經濟體系同樣面對類似問題,而情況可能比美國更差。同時美國整體經濟的動力和修正能力都相對較強,例如美國的勞工市場彈性較許多歐洲國家都要高,而人口相對較年輕。
陳德霖認為,近年食品價格的上升是一個國際性問題,并非實行聯匯的香港獨有。香港消費大部分都在服務開支方面,而貨品開支只占其消費籃子約27%。服務業主要的成本來自工資及租金,進口占成本很少,所以價格從而較少受匯率影響。因此,匯價疲弱一向對香港通脹影響并不顯著。至于香港租金上升,則與物業價格有關聯。
招商證券(香港)董事總經理溫天納則表示,美債評級的下調,對美債價值和利息有著不利的影響。美元價格將持續走低,同步利息卻有可能上升,而因為美元的弱勢,香港通脹有可能達到8%~9%,資產價格卻會受到利息因素影響而下降。此外,他也稱美債問題是中長線問題,長期來看資金離開美國債券,從而使得美元資產價值會不斷下降;此外,由于人民幣持續升值,而香港不少商品需要依賴從內地進口,港元的被動貶值會對香港的通脹有推動作用。
聯系匯率并非推高樓價元兇?
陳德霖認為,中國內地和新加坡的匯率制度與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截然不同,可是即使兩地的貨幣兌美元在過去兩年都明顯升值,內地和新加坡仍需面對樓市過熱的問題,須采取不同措施去為樓市降溫。其他國家的經驗則顯示,加息對遏抑樓價的作用不一定很大,原因是當“樓價升完可以再升”的心理預期形成后,除非加息力度極強,否則很難把這個預期輕易扭轉。
對此,一位資深學者認為,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后,新加坡樓價的跌幅在亞洲幾個國家里幾乎是最小的,政府一直在調控樓價,其政治意義非常重要,可以維持其政府的有效管治。
然而當時香港的樓價卻是整個東南亞中跌幅最大的,從1997年到2003年暴跌70%左右,而其他東南亞國家跌幅多數在40%~50%左右,這是因為聯系匯率制度加劇了樓價的波動幅度,這也造成了2003年期間香港出現了10萬家庭背上“負資產”的包袱,對當時社會造成了極大沖擊。
該學者也稱,陳德霖稱聯系匯率制度并非推高樓價元兇這可能并沒有錯,但不可否認的是聯系匯率制度大大加劇了香港樓價的波動,近3年來香港樓價的上升幅度也比其他多數亞洲地區更加劇烈,陳德霖的論證依據缺乏充分的量化分析支撐。
中原地產研究部聯席董事黃良升表示,香港利率無法自行調整,永遠盯住美元利率。很不巧的是,香港的經濟經常是跟美國相反的,美國好的時候香港差,美國差的時候香港好。美國在經濟差的時候減息,香港被迫跟著減息,在經濟向好的情況下利率卻偏低,因此無法采取貨幣政策調控資產價格。
港元匯率是否可以自由浮動?
對于有論者提出要放棄聯系匯率和讓港元自由浮動,理由是這樣做可以使得香港有自主的利率政策。陳德霖認為,他們并未能提出論點和證據,確保脫鉤后香港的通脹和樓市過熱的問題可以解決。更重要的是,這些論者沒有充分分析浮動匯率制度的弊處。
由于香港不會實行外匯管制政策,也是小型對外開放經濟,浮動匯率制度的代價是港元可能會變成“大起大落”。
陳德霖也稱,在香港經濟和資產市場過熱之時,經濟周期便會出現逆轉,到時港元便會被大幅炒低,資金流出而造成信貸緊縮,甚至信心危機。屆時香港的經濟也有可能變成大起大落。浮動匯率并非解決經濟難題的靈丹妙藥,相反也會帶來新的難題。最近有報道指出瑞士因瑞士法郎升值過度,可能考慮將貨幣短期掛鉤歐元。其實瑞士央行已多次進行外匯市場干預及降低利息,都無法遏止瑞士法郎上升的勢頭,這大大影響瑞士的出口和競爭力。
溫天納認為,新加坡管理式的浮動制度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模式,香港也應該考慮處理聯系匯率的問題,沒有理由還是盯住美元,新加坡可以做得到,沒有理由香港做不到。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陳德霖認為,美元必定一直貶值這個看法并不客觀;港元與弱美元掛鉤也并不是推高香港樓價的原因;香港貨品出口仍主要受海外(尤其是美國)的需求帶動。此外,浮動匯率并非解決經濟難題的靈丹妙藥,相反也會帶來新的難題,而在現時人民幣未能完全自由兌換的情況下,沒有條件考慮港元與人民幣掛鉤。
香港通脹能否歸罪聯系匯率?
陳德霖稱,美元目前作為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難以代替,美元必定一直貶值這看法并不客觀。國際主要交易和儲備貨幣(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之間的匯率是一個相對的關系,即使美國經濟增長放慢,政府債務未有全面解決,但歐元區、日本和英國等經濟體系同樣面對類似問題,而情況可能比美國更差。同時美國整體經濟的動力和修正能力都相對較強,例如美國的勞工市場彈性較許多歐洲國家都要高,而人口相對較年輕。
陳德霖認為,近年食品價格的上升是一個國際性問題,并非實行聯匯的香港獨有。香港消費大部分都在服務開支方面,而貨品開支只占其消費籃子約27%。服務業主要的成本來自工資及租金,進口占成本很少,所以價格從而較少受匯率影響。因此,匯價疲弱一向對香港通脹影響并不顯著。至于香港租金上升,則與物業價格有關聯。
招商證券(香港)董事總經理溫天納則表示,美債評級的下調,對美債價值和利息有著不利的影響。美元價格將持續走低,同步利息卻有可能上升,而因為美元的弱勢,香港通脹有可能達到8%~9%,資產價格卻會受到利息因素影響而下降。此外,他也稱美債問題是中長線問題,長期來看資金離開美國債券,從而使得美元資產價值會不斷下降;此外,由于人民幣持續升值,而香港不少商品需要依賴從內地進口,港元的被動貶值會對香港的通脹有推動作用。
聯系匯率并非推高樓價元兇?
陳德霖認為,中國內地和新加坡的匯率制度與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截然不同,可是即使兩地的貨幣兌美元在過去兩年都明顯升值,內地和新加坡仍需面對樓市過熱的問題,須采取不同措施去為樓市降溫。其他國家的經驗則顯示,加息對遏抑樓價的作用不一定很大,原因是當“樓價升完可以再升”的心理預期形成后,除非加息力度極強,否則很難把這個預期輕易扭轉。
對此,一位資深學者認為,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后,新加坡樓價的跌幅在亞洲幾個國家里幾乎是最小的,政府一直在調控樓價,其政治意義非常重要,可以維持其政府的有效管治。
然而當時香港的樓價卻是整個東南亞中跌幅最大的,從1997年到2003年暴跌70%左右,而其他東南亞國家跌幅多數在40%~50%左右,這是因為聯系匯率制度加劇了樓價的波動幅度,這也造成了2003年期間香港出現了10萬家庭背上“負資產”的包袱,對當時社會造成了極大沖擊。
該學者也稱,陳德霖稱聯系匯率制度并非推高樓價元兇這可能并沒有錯,但不可否認的是聯系匯率制度大大加劇了香港樓價的波動,近3年來香港樓價的上升幅度也比其他多數亞洲地區更加劇烈,陳德霖的論證依據缺乏充分的量化分析支撐。
中原地產研究部聯席董事黃良升表示,香港利率無法自行調整,永遠盯住美元利率。很不巧的是,香港的經濟經常是跟美國相反的,美國好的時候香港差,美國差的時候香港好。美國在經濟差的時候減息,香港被迫跟著減息,在經濟向好的情況下利率卻偏低,因此無法采取貨幣政策調控資產價格。
港元匯率是否可以自由浮動?
對于有論者提出要放棄聯系匯率和讓港元自由浮動,理由是這樣做可以使得香港有自主的利率政策。陳德霖認為,他們并未能提出論點和證據,確保脫鉤后香港的通脹和樓市過熱的問題可以解決。更重要的是,這些論者沒有充分分析浮動匯率制度的弊處。
由于香港不會實行外匯管制政策,也是小型對外開放經濟,浮動匯率制度的代價是港元可能會變成“大起大落”。
陳德霖也稱,在香港經濟和資產市場過熱之時,經濟周期便會出現逆轉,到時港元便會被大幅炒低,資金流出而造成信貸緊縮,甚至信心危機。屆時香港的經濟也有可能變成大起大落。浮動匯率并非解決經濟難題的靈丹妙藥,相反也會帶來新的難題。最近有報道指出瑞士因瑞士法郎升值過度,可能考慮將貨幣短期掛鉤歐元。其實瑞士央行已多次進行外匯市場干預及降低利息,都無法遏止瑞士法郎上升的勢頭,這大大影響瑞士的出口和競爭力。
溫天納認為,新加坡管理式的浮動制度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模式,香港也應該考慮處理聯系匯率的問題,沒有理由還是盯住美元,新加坡可以做得到,沒有理由香港做不到。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