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打分”30省碳排放清單 18省為高碳區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盡管“低碳城市”還處于試點階段,但相關研究已經“摸底”了各省低碳狀況,并給出了排名。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發表了一項針對中國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7年低…
盡管“低碳城市”還處于試點階段,但相關研究已經“摸底”了各省低碳狀況,并給出了排名。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發表了一項針對中國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7年低碳發展水平評估的研究成果。
該課題組稱,他們構建了一套適合中國省域尺度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和指數,既將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低碳發展水平分為四個類型:低碳區、相對低碳區、相對高碳區和高碳區,并分析了影響各地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相對優勢和劣勢指標。
“其中處于高碳區的有18個省份,占我國省區總數的一半以上,這正是我國整體國民經濟發展的縮影我國經濟發展仍然處于相對高碳階段。”研究成果稱。
對這項成果,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博士朱守先對本報評論:“這項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結論與其他的同類研究可以相互佐證。但最權威的研究應該是等各省的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完成之后,可以排出各省名次來。”
本報記者了解到,各地已按國家發改委的要求,啟動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并有望于今年年底完成清單初稿。
五大指標摸底省級碳排放清單
記者了解到,該課題組選取了社會經濟資源基礎、能源消費、碳排放、碳吸收能力和低碳產業發展等5個一級指標,搭建了一套省級低碳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
首先,課題組認為,國土資源的豐富程度是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自然基礎要素和條件,人口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驅動因素,經濟規模是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基礎,所以決定以社會經濟資源基礎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基底指標,并具體設計了三個二級指標,如包括人均GDP、地均GDP、人均國土面積。
能源消費指標是反映低碳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標之一,課題組選取了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單位GDP的能源消費等指標,同時兼顧能源消費的重點行業,選取了單位工業GDP的能源消費、單位建筑業GDP的能源消費、單位交通運輸業GDP的能源消費,還考慮了人均能源消費、地均能源消費、單位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和低碳能源(主要指非化石能源)比重。
第三個一級指標“碳排放指標”是狹義的概念,特指化石,能源消費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課題組選取了碳排放的彈性系數(即碳排放的增長率/GDP的增長率)、單位GDP的碳排放。同時兼顧碳排放的重點行業,選取了單位工業GDP的碳排放、單位建筑GDP的碳排放、單位交通運輸業GDP的碳排放。另外,還考慮了人均碳排放、地均碳排放。
“碳吸收能力對于減少一個地區的碳排放至關重要。”課題組表示,“只要一個地區的碳吸收能力足夠強,也即綠色植物足夠多,是可以大大減少,甚至抵消該地區的碳排放的。”為此,課題組設計了森林覆蓋率和牧草地比重(即牧草地面積/土地面積)兩個指標作為碳吸收能力的二級指標。
包括中科院副研究員魯春霞等研究者認為,在現階段發展第三產業可以同時降低單位GDP的CO2排放量與CO2排放總量,所以第三產業近似替代低碳產業。對于衡量低碳產業的發展指標,并設計了低碳產業增加值比重(即低碳產業增加值/GDP)、低碳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即低碳產業就業人員數/就業人員總數)。
對這套指標體系,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北京辦公室高級顧問楊富強認為,這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省級低碳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唯一的不足是第二個和第三個一級指標可能略有重合之處。
榜單中的“意外”
記者了解到,因西藏數據缺乏,所以沒有納入評估范圍,該課題組對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低碳發展水平做了一個完整的評估。
根據其低碳經濟發展指數的先后排名,全國各地可分為四種類型,其中北京、福建、廣東、浙江4省為低碳區,上海、江西、青海、四川、廣西、黑龍江、湖南、陜西8省區市為相對低碳區,海南、重慶、吉林、安徽、天津、江蘇、湖北、遼寧、云南、內蒙古、新疆、河南、甘肅、河北、山東、貴州16個省區市為相對高碳區,山西、寧夏為高碳區。
從結果來看,低碳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其中,福建十分引人注目。就綜合發展水平而言,福建與其他三個省份之間仍有一定差距,但它之所以躋身低碳區,則主要是因為其強大的碳吸收能力,即由于森林覆蓋率位居全國榜首,可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或抵消能源消耗過程中的碳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低碳產業發展水平與北京類似,但上海未能進入低碳區,課題組認為可歸結為兩個原因,一是上海市人均能耗和地均能耗高,導致了其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指標整體偏高;二是上海林草地面積比重極小,自然生態系統碳吸收能力十分欠缺,因而影響了其低碳經濟發展的綜合水平排名。
“與人們通常的印象不同的是,能源資源大省陜西也進入了相對低碳區,其主要優勢指標也是在碳吸收方面,它與內蒙和山西等其他能源省份的區別也正在與此。”楊富強分析。
課題組指出,在相對低碳區,除上海外,其余7個省份的特點是相對低碳而不經濟,即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而導致能源消費規模相對較小,而并非真正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因此,其未來應當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增強社會的發展水平。
在相對高碳區的名單中,意外地看到了天津和江蘇。對此課題組專家解釋說:“實際上,天津市和江蘇省的社會經濟資源基礎和低碳產業水平在我國位居前列,但由于天津市和江蘇省碳吸收指標嚴重偏低,直接影響了其綜合評估結果。”
從整體課題結論看,相對高碳區,要么是人口眾多的重工業基地,典型者如安徽、湖北、遼寧、河南、河北、山東,要么是老少邊窮的西部能源資源省份,如重慶、云南、貴州、內蒙古、新疆、甘肅。對此,課題組建議,改變產業結構和提高能效是其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手段。
最后進入高碳區的則是山西和寧夏,原因在它們都是以能源生產、重化工企業等高能耗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耗能產業比重過大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對此,我們必須有清晰的認識,這并不代表山西和寧夏低碳發展水平最低,而是由于其自身在中國經濟格局中的特殊角色決定的。”楊富強提醒。
課題組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對他們的發展提出了具體的建議,“長期以來,山西作為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在短時期內其高碳經濟現狀難有大的改觀,對其來說比較現實的做法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盡可能發展低碳產業,走一條相對低碳的發展模式。對寧夏來說,處于工業化的前中期可能是其碳排放較大的主因,因此如何在這個階段減少碳源、增加碳匯,同時兼顧發展經濟是頭等問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河南:全力備戰中原經濟區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