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中國須減少外匯儲備規模 改變儲備結構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美國債務違約是否成真,現在進入了“倒計時”,剛剛傳出的消息是,美國民主黨已經決定否決共和黨提出的債務方案,而共和黨想通過其制定的方案大約還差4票。應該可以判定:今天出現好消息的可…
美國債務違約是否成真,現在進入了“倒計時”,剛剛傳出的消息是,美國民主黨已經決定否決共和黨提出的債務方案,而共和黨想通過其制定的方案大約還差4票。應該可以判定:今天出現好消息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現在,絕大多數投資者已經轉向悲觀,但在悲觀情緒蔓延的時候,美元卻沒有跌,相反,隔夜商品貨幣回落,導致避險貨幣上漲。因此說,雖然我們對美國兩黨最終解決美債危機仍然抱有希望,但必須認清一個事實:這次美債違約危機與此前發生的所有危機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個區別在于,美國未來不可能再靠擴大債務規模來刺激經濟成長了。而美國兩黨在債務危機上的爭執,也使得美國的企業家對未來的經濟的不確定性充滿了疑慮,投資會很謹慎。這將導致美國經濟的復蘇非常艱難。
但到目前為止,我對美債危機的最終解決還是有信心的,雖然最后的妥協方案不會完美,但一定不會出現美元崩盤的前景。如果說,美國兩黨在最后時刻妥協了,或者美國政府包括美聯儲在周末頒布了臨時性的解決方案,美國財政部如期歸還了到期國債本息。我卻以為,這是最壞的結果,因為很多人又會“記吃不記打”,仍然想可以靠借債過日子。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真希望來一次危機,當然是一次小小的危機,比如美國人來一次選擇性違約,歐元區也有一兩個國家來一次選擇性違約。為什么?沒有危機,很難實現革命性的改革,很難讓制造危機的兩方面都汲取教訓,不再走老路。現在看,美國人是很不情愿改變游戲規則的,中國呢?還有很多人將依靠出口創造GDP當做“硬道理”,外管局近期連續地發表文章,稱外匯儲備并沒有實質性的害處,預示著中國的經濟結構很難進行實質性的調整。今天我們已經有三萬二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未來出口還將進一步增加,外匯儲備肯定也會繼續大幅度增加,到什么時候是個頭,到什么時候才能讓歐美人感到中國人不是“冤大頭”,到什么時候完美才能不怕歐債危機、美債危機爆發,不被人家牽著鼻子走!
更重要的問題是:在所有關于外匯儲備安全的討論中,很少有人意識到,巨大的外匯儲備其實是能夠幫助我們實現更大的國家利益的,尤其是在歐美兩大經濟體遇到嚴重債務危機的時候。化險為夷,正在當時,當然這需要政治勇氣,需要冒一點點風險。
外匯儲備應該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種延伸,是一種比語言更強的力量,依靠它可以讓傲慢的歐美人向中國人低頭,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天天心驚膽顫。怎么辦?其實并不難。首先必須大幅度地減少貿易順差,這需要經濟結構調整相配合。而對外匯儲備存量則不要大動。從純粹經濟學、市場學的角度,我們也應該采取“雞尾酒式的外匯儲備投資”管理方式慢慢調理:既要持有相當比例的美元,也要買更多的非美貨幣(不被美元牽制),主要要買具有資源優勢國家的貨幣,當然是逢低買入;持有債券的比例要調整,要更多地買資產,買資源,買戰略性股權;既要持有一定比例的高收益(長期)資產,也要留有一定數量的變現能力強的現金和股票資產,尤其是在危機隱患很大的情況下。保持足夠數量的現金,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將主導權時時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最根本的一點還是,中國要主動推動全球經濟結構調整,乘西方國家債務危機之機逼迫它們改變游戲規則。
我斷言歐債危機和美債危機暫時不會爆發,但游戲規則不改,全球經濟將繼續失衡,債務危機遲早會在歐美爆發。現在雖然改變世界的大環境有了,但西方國家很不情愿,我們也很難變。因此說,未來如果有變化,可能不是自覺的,而是被逼的。無論是歐美,還是中國,都可能被危機推著變!
怎么變?中國要主動改變通過出口創造GDP的經濟模式,爭取在中期內實現貿易平衡;盡快改變人民幣長期單邊升值模式,減少熱錢流入,實現資本賬平衡。適度減少購買高負債國家債券,將救助與“交易”相結合,通過博弈逼迫一些國家開放產權交易市場,以資抵債,以資換債,尤其是容許中國投資者購買其優質資產,借此調整國家儲備結構。
從長期看,中國必須改變外匯儲備高度集中于國家儲備的狀態,實現藏匯于民,而實現藏匯于民的前提必須是民營經濟的崛起并實現藏富于民。只有將儲備分散到民間,國家的風險相對才能減少,歐美的資產市場才會以較低的門檻向中國開放——不對國家(機構)開放資產市場是市場經濟的一個準則——真正實現儲備資產結構的多元化。當然,要真正實現藏匯于民,根本條件還在人民幣匯率實現自由浮動,但短期看很難,現在逐步實現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漸進式地修正強制結售匯制度是可行的辦法。
總之,雖然危機重重,但我判斷兩債危機短期還不會爆發——雖然危險性很大。未來全球將越加關心避免全球大危機的出路,這就是是全球經濟必須做一次大的結構調整。對歐美日英等國來說,減少財政赤字迫在眉睫,但根本出路還在“艱苦奮斗”,要更多地創造財富,尤其是實體經濟中的財富。而對中國來說,減少外匯儲備調整外儲結構雖然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更重要的事情是要走上藏富于民之路,讓勞動者比國家富得更快些,讓更多的“人”成為外匯資產的持有者和投資者。這是一次巨大的利益調整,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來源:鋼聯資訊
但到目前為止,我對美債危機的最終解決還是有信心的,雖然最后的妥協方案不會完美,但一定不會出現美元崩盤的前景。如果說,美國兩黨在最后時刻妥協了,或者美國政府包括美聯儲在周末頒布了臨時性的解決方案,美國財政部如期歸還了到期國債本息。我卻以為,這是最壞的結果,因為很多人又會“記吃不記打”,仍然想可以靠借債過日子。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真希望來一次危機,當然是一次小小的危機,比如美國人來一次選擇性違約,歐元區也有一兩個國家來一次選擇性違約。為什么?沒有危機,很難實現革命性的改革,很難讓制造危機的兩方面都汲取教訓,不再走老路。現在看,美國人是很不情愿改變游戲規則的,中國呢?還有很多人將依靠出口創造GDP當做“硬道理”,外管局近期連續地發表文章,稱外匯儲備并沒有實質性的害處,預示著中國的經濟結構很難進行實質性的調整。今天我們已經有三萬二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未來出口還將進一步增加,外匯儲備肯定也會繼續大幅度增加,到什么時候是個頭,到什么時候才能讓歐美人感到中國人不是“冤大頭”,到什么時候完美才能不怕歐債危機、美債危機爆發,不被人家牽著鼻子走!
更重要的問題是:在所有關于外匯儲備安全的討論中,很少有人意識到,巨大的外匯儲備其實是能夠幫助我們實現更大的國家利益的,尤其是在歐美兩大經濟體遇到嚴重債務危機的時候。化險為夷,正在當時,當然這需要政治勇氣,需要冒一點點風險。
外匯儲備應該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種延伸,是一種比語言更強的力量,依靠它可以讓傲慢的歐美人向中國人低頭,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天天心驚膽顫。怎么辦?其實并不難。首先必須大幅度地減少貿易順差,這需要經濟結構調整相配合。而對外匯儲備存量則不要大動。從純粹經濟學、市場學的角度,我們也應該采取“雞尾酒式的外匯儲備投資”管理方式慢慢調理:既要持有相當比例的美元,也要買更多的非美貨幣(不被美元牽制),主要要買具有資源優勢國家的貨幣,當然是逢低買入;持有債券的比例要調整,要更多地買資產,買資源,買戰略性股權;既要持有一定比例的高收益(長期)資產,也要留有一定數量的變現能力強的現金和股票資產,尤其是在危機隱患很大的情況下。保持足夠數量的現金,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將主導權時時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最根本的一點還是,中國要主動推動全球經濟結構調整,乘西方國家債務危機之機逼迫它們改變游戲規則。
我斷言歐債危機和美債危機暫時不會爆發,但游戲規則不改,全球經濟將繼續失衡,債務危機遲早會在歐美爆發。現在雖然改變世界的大環境有了,但西方國家很不情愿,我們也很難變。因此說,未來如果有變化,可能不是自覺的,而是被逼的。無論是歐美,還是中國,都可能被危機推著變!
怎么變?中國要主動改變通過出口創造GDP的經濟模式,爭取在中期內實現貿易平衡;盡快改變人民幣長期單邊升值模式,減少熱錢流入,實現資本賬平衡。適度減少購買高負債國家債券,將救助與“交易”相結合,通過博弈逼迫一些國家開放產權交易市場,以資抵債,以資換債,尤其是容許中國投資者購買其優質資產,借此調整國家儲備結構。
從長期看,中國必須改變外匯儲備高度集中于國家儲備的狀態,實現藏匯于民,而實現藏匯于民的前提必須是民營經濟的崛起并實現藏富于民。只有將儲備分散到民間,國家的風險相對才能減少,歐美的資產市場才會以較低的門檻向中國開放——不對國家(機構)開放資產市場是市場經濟的一個準則——真正實現儲備資產結構的多元化。當然,要真正實現藏匯于民,根本條件還在人民幣匯率實現自由浮動,但短期看很難,現在逐步實現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漸進式地修正強制結售匯制度是可行的辦法。
總之,雖然危機重重,但我判斷兩債危機短期還不會爆發——雖然危險性很大。未來全球將越加關心避免全球大危機的出路,這就是是全球經濟必須做一次大的結構調整。對歐美日英等國來說,減少財政赤字迫在眉睫,但根本出路還在“艱苦奮斗”,要更多地創造財富,尤其是實體經濟中的財富。而對中國來說,減少外匯儲備調整外儲結構雖然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更重要的事情是要走上藏富于民之路,讓勞動者比國家富得更快些,讓更多的“人”成為外匯資產的持有者和投資者。這是一次巨大的利益調整,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來源:鋼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