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老 您早這么想就好了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格林斯潘又“認錯”了。在本周為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的署名文章中,這位前美聯儲主席大肆鼓動監管者應該敢于冒險,去除浪費資源的過度“緩沖”措施。
格林斯潘又“認錯”了。在本周為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的署名文章中,這位前美聯儲主席大肆鼓動監管者應該敢于冒險,去除浪費資源的過度“緩沖”措施。
在格老看來,每當面臨在“救助一家大公司”和“承受負面經濟風險”之間做選擇題時,美國的決策者們總會“令人遺憾”地選擇出手干預。不干預不會獲得多少贊揚,即便隨后沒有出現問題;但假如隨后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各方就會對政策制定者的不作為大做文章,國會則會做出強烈反應。
格林斯潘認為,監管政策往往會高度傾向于最大化地進行短期援助,但付出的代價卻是犧牲長期的繁榮。這方面的例子不在少數,從日本大地震過后被強制要求的昂貴抗震建筑材料,到金融危機后監管部門大幅上調銀行業資本金水平,再到政策制定者頻頻對所謂“大到不能倒”的企業伸出援手。
格老眼中的一個反面教材是美國當局對貝爾斯登的援助。他認為,救助貝爾斯登給雷曼、AIG等造成了一種錯誤的安全感,從而削弱了后者在隨后幾個月補充資本金以免資不抵債的緊迫感,最終釀成破產悲劇。
諸如上述的種種觀點出自格林斯潘之口,總讓人覺得有些怪怪的。回想格老18年美聯儲主席生涯,特別是在他當政的晚期,出于呵護經濟復蘇的考慮,美聯儲曾在2001年到2005年長期維持低于1%甚至是負數的超低利率。
最后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美國經濟是起來了,但同時也催生了可能是史上最大的房地產泡沫,最終引爆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很顯然,在長期維持低利率救市的當時,格老根本沒有想到要主動承擔哪怕是少許的“負面經濟風險”。
類似的一幕迄今還在美國上演。盡管已進入伯南克時代,但在刺激經濟的“不歸路”上,美聯儲仍是那么的一意孤行。就在前不久,伯南克還不吝放出了“可能采取進一步刺激措施”的救市論調。但從實際的經濟刺激效果來看,不管是QE、QE2還是一些人念念不忘的QE3,都似乎只是當局的一廂情愿。
正如美聯儲堪薩斯分區銀行總裁洪尼格所言,美聯儲長期實施的低利率政策,受益最大的是華爾街大行,后者可以以接近于零的利率借款,然后買入收益率3%的美國國債,從中輕松賺取差價,這也極大限制了銀行向實體經濟放貸的熱情。
歷史證明,經濟發展從來都是遵循客觀規律的,不管是宏觀經濟的調控和管理,還是微觀企業的經營。如果作為經濟管理部門的決策者們輕視甚至否定這種規律,或者在推行經濟政策時強加上別的因素,比如特定群體的利益,比如過多的政治考慮,最終的結果可能只有一個,就是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
等到這些人和格林斯潘一樣,在淡出朝野的多年之后出面為自己的過錯“懺悔”,迎接他們的不會是掌聲和寬容,而是噓聲和嘲諷。在這一點上,仍在圍繞債務上限的“政治游戲”中玩得不亦樂乎的美國政客們,尤需引以為戒。
來源:上海證券報
在格老看來,每當面臨在“救助一家大公司”和“承受負面經濟風險”之間做選擇題時,美國的決策者們總會“令人遺憾”地選擇出手干預。不干預不會獲得多少贊揚,即便隨后沒有出現問題;但假如隨后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各方就會對政策制定者的不作為大做文章,國會則會做出強烈反應。
格林斯潘認為,監管政策往往會高度傾向于最大化地進行短期援助,但付出的代價卻是犧牲長期的繁榮。這方面的例子不在少數,從日本大地震過后被強制要求的昂貴抗震建筑材料,到金融危機后監管部門大幅上調銀行業資本金水平,再到政策制定者頻頻對所謂“大到不能倒”的企業伸出援手。
格老眼中的一個反面教材是美國當局對貝爾斯登的援助。他認為,救助貝爾斯登給雷曼、AIG等造成了一種錯誤的安全感,從而削弱了后者在隨后幾個月補充資本金以免資不抵債的緊迫感,最終釀成破產悲劇。
諸如上述的種種觀點出自格林斯潘之口,總讓人覺得有些怪怪的。回想格老18年美聯儲主席生涯,特別是在他當政的晚期,出于呵護經濟復蘇的考慮,美聯儲曾在2001年到2005年長期維持低于1%甚至是負數的超低利率。
最后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美國經濟是起來了,但同時也催生了可能是史上最大的房地產泡沫,最終引爆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很顯然,在長期維持低利率救市的當時,格老根本沒有想到要主動承擔哪怕是少許的“負面經濟風險”。
類似的一幕迄今還在美國上演。盡管已進入伯南克時代,但在刺激經濟的“不歸路”上,美聯儲仍是那么的一意孤行。就在前不久,伯南克還不吝放出了“可能采取進一步刺激措施”的救市論調。但從實際的經濟刺激效果來看,不管是QE、QE2還是一些人念念不忘的QE3,都似乎只是當局的一廂情愿。
正如美聯儲堪薩斯分區銀行總裁洪尼格所言,美聯儲長期實施的低利率政策,受益最大的是華爾街大行,后者可以以接近于零的利率借款,然后買入收益率3%的美國國債,從中輕松賺取差價,這也極大限制了銀行向實體經濟放貸的熱情。
歷史證明,經濟發展從來都是遵循客觀規律的,不管是宏觀經濟的調控和管理,還是微觀企業的經營。如果作為經濟管理部門的決策者們輕視甚至否定這種規律,或者在推行經濟政策時強加上別的因素,比如特定群體的利益,比如過多的政治考慮,最終的結果可能只有一個,就是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
等到這些人和格林斯潘一樣,在淡出朝野的多年之后出面為自己的過錯“懺悔”,迎接他們的不會是掌聲和寬容,而是噓聲和嘲諷。在這一點上,仍在圍繞債務上限的“政治游戲”中玩得不亦樂乎的美國政客們,尤需引以為戒。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