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兩債危機暴露出全球經濟嚴重失衡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從2008年以后,這個世界就沒有消停過,先是美國次貸危機,接著是雷曼倒閉引發全球金融海嘯,隨后又爆出歐債危機,現在美債危機跟著來了。危機鬧了三年,各國政府組織了無數次的“救火戰役”,…
從2008年以后,這個世界就沒有消停過,先是美國次貸危機,接著是雷曼倒閉引發全球金融海嘯,隨后又爆出歐債危機,現在美債危機跟著來了。危機鬧了三年,各國政府組織了無數次的“救火戰役”,大把地撒錢,結果是按下葫蘆瓢起來,危機隱患沒有一個被消除,風險源卻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一場遠大于次貸危機和金融海嘯的巨大危機真可能來了。我們終于明白:這一場連綿三年的危機其實是一個危機,它們都有一個總根源:就是全球經濟嚴重失衡。搞清源頭,開始著手糾正這種失衡的局面才能最終走出危機,而糾正的過程不能再靠大量地輸血,靠“以毒攻毒”,而要反其道而行之,來一次總的清算,來一次“斷血”,做一次大的結構性調整,當然,這是一次很痛苦的調整,對有些國家有可能傷筋動骨。
歐債危機當然說明歐元有問題,美元依靠其國際貨幣的霸權長期向全球宣泄流動性當然也是造成美債危機的禍源之一,但如果沒有全球大國間長時間的經濟不平衡,沒有這種趨勢的不斷惡化,沒有應對金融危機時的失策——“以毒攻毒”使風險不斷地疊加、擴散,無論是歐債還是美債都不會走到危機爆發的“臨界點”。今天,我們批評希臘,批評歐元區“豬五國”,甚至批評美國不該寅吃卯糧、奢侈揮霍,大搞赤字財政,但千萬不要忘記,是誰在“養育”這么多“好吃懶做”的西方人…….當很容易借到錢時誰還愿意辛勤地勞動,這是一個古老的,但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而近十年來,對歐美人來說,來自中東產油國的錢,來自亞洲貿易出超國家的錢,尤其是來自中國的錢太多了,太容易得到了。經濟學早就告訴我們一個硬道理:靠借債為生,靠赤字過好日子,不符合經濟規律,甚至不符合市場規律,不可能長久,早晚都要出事;而經濟學還會告訴我們一個更硬的道理:大量地將錢借給別人,尤其是自己拼命省吃儉用,肋著褲腰帶做全球的債權人更不符合經濟規律,這不是市場經濟,早晚要被市場懲罰。兩債危機懲罰的豈止是高負債國家。
必須看到,美國次貸危機也好,全球金融海嘯也好,歐債危機美債危機也好,它們皆同出一個根源,或曰一個問題的兩方面同時起作用——不是剃頭挑子一頭熱:表面上看,問題出在高負債國家,它們長期的肆無忌憚地舉債,甚至大玩“龐氏騙局”,以資不抵債的國家信用為擔保賣出早就毫無價值的債券;同時還有愿打愿挨的人,拿著大把的錢到處撒,毫無顧忌的放貸,甚至明明知道風險已經很大,還在大量購買各種各樣國家的所謂債券——甚至包括企業和機構的債券。當危機就要爆發的時候,我們一味地指責高負債國家不負責任,指責美聯儲只知道以毒攻毒,靠釋放巨大的流動性去糾正流動性失衡,但我們要不要反問一下:明明知道美國的次級債有著巨大的風險,明明知道希臘等國早就入不敷出,為什么還要一個勁地買呢?如果我們沒有那么多錢,或者拿這些錢更多地用來改善天天創匯的普通勞動者的生活,那些高負債的國家豈能走到今天!雖然我不能指責有些國家和金融機構過于冒險,但我卻必須指出:無論是歐債危機還是美債危機都是債務國與債權國相互作用的結果,正是它們長期一意孤行、違背市場機制,看到經濟失衡卻不愿意承認,不敢做“斷尾”處理,以致發展到今天這種“尾大不掉”的局面。兩債危機發展到今天,全球都有責任,債務國與債權國都有責任,當然,責任更大的是高負債國家,調整也要從它們開始。
兩債危機性質不同,結局也不同
歐債危機已經鬧騰了一年,美債危機因為8月2日的時間大限臨近,似乎迫在眉睫,但在我看,都沒到最危險的時刻。歐債危機還可以“拖”,美債危機其實還沒到“大限”,尤其是美債危機,有關它即將爆發的一切威脅和警告也許只是市場的一次炒作,當然,我們不能把它當做炒作,而要當成一次難得的(提前)警告。它們如震源,所有的能量至今沒有得到釋放,相反還在聚集中!
截止到本周,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兩債危機都可能被采取“拖”的方式再糊弄下去,但歐債危機很難被長期掩蓋,更難糊弄全球投資者,而美債危機則可能因為歐債危機率先爆發而被更深地掩蓋,成為全球經濟長期的隱患——直至今天,還有很多投資者在搶著買美債,不知道它是一個更燙手的山芋。
歐債危機“被挽救”了一年,嚴格地說,是被掩蓋了一年,結果是越悟問題越多,麻煩越多,牽扯的國家越多。現在是,救助者越來越沒有信心,被救者也越來越不耐煩。歐盟為此在一年間已經召開了十幾次峰會,根本找不到徹底解決的方法,只能采取先穩住一個(國家)的辦法,力保希臘別出現債務違約。但其中的道德風險很大,助長了“好吃懶做”,樹立了壞典型,而且很可能捂不住,比希臘更大的國家如意大利,也很難再挺半年。時間已經不多,辦法卻越來越少,于是想到希臘等國還有國有資產可以出售,可以再搞一次“私有化”,以資抵債。問題是希臘等國賣不賣。希臘等國靠“輸血”維持生命的日子已經很長時間,現在,有錢的輸血者已經知道這些國家就把它們拖下水,于是改變策略,催促其變賣國有資產的呼聲日漸高漲。但希臘等國就是充耳不聞,只當沒聽見。仔細地想一想,歐債危機不是沒有解,而是歐洲人想不想解,想不想“以資抵債”。我們知道,即使是歐元區最差的國家如希臘,相比我們也是富國,它們有很多全世界投資者都夢寐以求的好資產。既然窮的只能靠借新債還舊債,靠乞討過日子,為什么不能賣一部分國有資產來抵債呢?從希臘等國的角度看,這有點像“賣國”,那個執政黨也不愿意背這個黑鍋;從歐元區金融監管的角度講,以資抵債也屬于債務違約,起碼是選擇性違約,很可能引發歐元區銀行業的金融危機,所以歐盟各國都不積極;從全球投資者的角度講,還有幻想,還沒有使勁逼。因此現在還在拖,很可能因為拖而引爆危機。但我判斷,歐洲人不至于一條道走到黑吧,很快我們將看到,“逼”的方案要上臺面,要占主流,起碼要出去切實地措施逼迫希臘這樣的高負債國家拿出一些優質國有資產變現抵債。怎么逼?像以往那樣要錢就給肯定不行,要“停止輸血”,甚至不惜“斷尾療法”,來一次選擇性違約。我在很早就發表文章指出:要逼迫歐元區豬五國以資抵債,很可能需要歐元下跌配合,因為歐元下跌趨勢的形成也是一種“逼迫”手段,它不僅會使歐元區的資產變得便宜,還會讓高負債國家感到壓力——再不變賣資產還債,價錢更低了,更賣不出好價錢了。
總之,雖然歐債危機目前還沒有到形成巨大的金融風暴,但它的有限度爆發是遲早的事,是大概率事件,處理不好,真會引爆大危機。避免歐債危機大爆發方法只有兩條:一是斷尾療法,即將不自律的高負債國家逐出歐元區,起碼是嚇唬它們一下。但這種方法需要極強的控制力,控制不好猶如籠中老虎,放出來,就難以再關回去。市場很可能出現恐慌,引發歐元信任危機和全球性金融危機,因此選擇它需要大智慧,大勇氣,歐元區的政治體制決定了它沒有這樣的控制力。如果出現違約,就是真的出事情了;最好的辦法是在出事情之前逼迫歐元區高負債國家采取變賣資產的方式以資抵債,剛剛結束的歐盟峰會已經明確地提出了這個方案,但這需要歐元下跌調整來配合,而我們看到的卻恰恰相反。必須強調,引入私人部門參與救助就是逼迫歐元區高負債國家變賣資產還債,而私人投資者是按市場規律決策的,現在的價格沒有人買,也沒有人賣。報價必須更低,市場才能起作用,而這需要歐元下跌!歐元是不會消失的,未來的歐元還會是強勢歐元。但為了解決歐債危機,為了逼迫歐元區高負債國家變賣資產,歐元必須“受傷”一次。遺憾的是,這樣的好辦法歐洲人至今都不懂,不愿意、也不敢嘗試,它們太迷戀強勢歐元了。很多歐洲人還在祈禱美債危機先爆發,讓過去的蹺蹺板游戲再度上演,讓全球的流動性更多的流向歐元區。正是這種“鴕鳥心態”很可能最終斷送歐元——這就是我多次強調歐債危機無解的原因。
美債危機會先于歐債危機爆發嘛?美國的債券市場告訴我們:不可能。直至今天,美國的債券市場仍然很穩定,債券收益率仍然維持在歷史最低水平附近。眼看著快到8月2日的“大限”了,全球投資者卻情愿相信歷史一定重演(美國已經鬧了十幾次這樣的故事,到了“大限日”國會就讓步)。其實,也不能簡單地說,全球投資者麻痹大意,如果拿美國與歐元區“豬五國”相比,甚至與歐元區強國相比,論償債能力,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起碼是第一梯隊。美國的確是全世界第一債務國,但它也是第一債權國,尤其是將私有債權算在內。美國私人機構遍及世界的資產有十幾萬億美金,能夠立即匯回國內的現金資產也超過一萬億美金,救急是夠用的。更重要的是,美國不僅是全世界第一資產大國,還是擁有優質資產最多的國家,是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舉一個例子:德國的實驗室發明了MP3,但只能依靠美國的公司將其規模化、市場化,將其價值釋放出來。這是與歐元區豬五國最大的不同。美國絕不是資不抵債的國家。但美國現在面臨的問題也許與歐元區“豬五國”一樣,欠債必須還,現金從哪來!如果說,對歐元區豬五國要靠逼,讓它們以資抵債,對美國來說則要逼其改變游戲規則:不能只拿債券、紙幣糊弄人。現在很多人盯著美國人改變赤字財政,希望美國人節衣縮食。這是遠水,不管用。最現實的辦法是逼迫債美國人肯出賣資產,而且是向中國出賣資產。這似乎很難,但我們不逼,它不可能自愿。現在就是個機會:美國想讓中國幫助其度過債務危機難關,就要少搞一點貿易壁壘,多開放一些資產市場。
中國必須減少外匯儲備規模,同時要改變儲備結構
很多時候語言是沒有用的,外交辭令不可能改變游戲規則。因此,我真希望來一次危機,當然是一次小小的危機,比如美國人來一次選擇性違約,歐元區也有一兩個國家來一次選擇性違約。為什么?沒有危機,很難實現革命性的改革,很難讓制造危機的兩個方面的人都汲取教訓,不再走老路。美國人很不情愿改變游戲規則,中國呢?還有很多人將依靠出口創造GDP當做“硬道理”。今天我們已經有三萬二千億的外匯儲備,出口進一步大幅度增加,外匯儲備肯定繼續大幅度增加,到什么時候是個頭,到什么時候才能讓歐美人感到中國人不是“冤大頭”,才能不怕歐債危機、美債危機爆發!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意識到,巨大的國家財富其實是能夠實現更大的國家利益的,而且不用冒現在這樣的巨大風險。外匯儲備應該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種延伸,是一種不用語言的力量,依靠它可以讓傲慢的歐美人向中國人低頭,而不是向現在這樣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天天心驚膽顫。即使從純粹經濟學、市場學的角度,我們也應該采取“雞尾酒式的外匯儲備投資”管理方式:既要買具有實力的美元,也要買更多的非美貨幣(不被美元牽制);既要買債券,更要買資產,買資源,買戰略性股權;既要持有一定比例的高收益(長期)資產,也要留有一定數量的變現能力強的現金和股票資產。以不變應萬變,將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實現這一點,中國要主動地推動全球經濟結構調整,乘西方國家債務危機之機逼迫它們改變游戲規則。
我斷言歐債危機和美債危機暫時都不會爆發,但游戲規則不改,它們遲早要爆發。現在世界改變的大環境有了,但西方國家很不情愿。它不變,我們變,以我之變,逼迫其變!
怎么變?中國要主動改變通過出口創造GDP的經濟模式,爭取在中期內實現貿易平衡;盡快改變人民幣長期單邊升值模式,減少熱錢流入,實現資本賬平衡。適度減少購買高負債國家債券,將救助與“交易”相結合,通過博弈逼迫一些國家開放產權交易市場,以資抵債,以資換債,尤其是容許中國投資者購買其優質資產,借此調整國家儲備結構。
從長期看,中國必須改變外匯儲備高度集中于國家儲備的狀態,實現藏匯于民。只有將儲備分散到民間,國家的風險相對才能減少,歐美的資產市場才會以較低的門檻向中國開放——不對國家(機構)開放資產市場是市場經濟的一個準則——真正實現儲備資產結構的多元化。要真正實現藏匯于民,根本出路在人民幣匯率實現自由浮動,但短期看,實現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漸進式地修正強制結售匯制度是可行的辦法。
總之,兩債危機短期還不會爆發,但危險性仍然很大,避免大危機的唯一出路是全球經濟做一次大的結構調整。對歐美日英等國來說,減少財政赤字迫在眉睫,但根本出路還在“艱苦奮斗”,更多地創造財富,尤其是實體經濟中的財富。而對中國來說,減少外匯儲備調整外儲結構雖然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更重要的事情是要走上藏富于民之路,讓勞動者比國家富得更快些,讓更多的“人”成為外匯資產的持有者和投資者。這是一次巨大的利益調整,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來源:大宗商品網
歐債危機當然說明歐元有問題,美元依靠其國際貨幣的霸權長期向全球宣泄流動性當然也是造成美債危機的禍源之一,但如果沒有全球大國間長時間的經濟不平衡,沒有這種趨勢的不斷惡化,沒有應對金融危機時的失策——“以毒攻毒”使風險不斷地疊加、擴散,無論是歐債還是美債都不會走到危機爆發的“臨界點”。今天,我們批評希臘,批評歐元區“豬五國”,甚至批評美國不該寅吃卯糧、奢侈揮霍,大搞赤字財政,但千萬不要忘記,是誰在“養育”這么多“好吃懶做”的西方人…….當很容易借到錢時誰還愿意辛勤地勞動,這是一個古老的,但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而近十年來,對歐美人來說,來自中東產油國的錢,來自亞洲貿易出超國家的錢,尤其是來自中國的錢太多了,太容易得到了。經濟學早就告訴我們一個硬道理:靠借債為生,靠赤字過好日子,不符合經濟規律,甚至不符合市場規律,不可能長久,早晚都要出事;而經濟學還會告訴我們一個更硬的道理:大量地將錢借給別人,尤其是自己拼命省吃儉用,肋著褲腰帶做全球的債權人更不符合經濟規律,這不是市場經濟,早晚要被市場懲罰。兩債危機懲罰的豈止是高負債國家。
必須看到,美國次貸危機也好,全球金融海嘯也好,歐債危機美債危機也好,它們皆同出一個根源,或曰一個問題的兩方面同時起作用——不是剃頭挑子一頭熱:表面上看,問題出在高負債國家,它們長期的肆無忌憚地舉債,甚至大玩“龐氏騙局”,以資不抵債的國家信用為擔保賣出早就毫無價值的債券;同時還有愿打愿挨的人,拿著大把的錢到處撒,毫無顧忌的放貸,甚至明明知道風險已經很大,還在大量購買各種各樣國家的所謂債券——甚至包括企業和機構的債券。當危機就要爆發的時候,我們一味地指責高負債國家不負責任,指責美聯儲只知道以毒攻毒,靠釋放巨大的流動性去糾正流動性失衡,但我們要不要反問一下:明明知道美國的次級債有著巨大的風險,明明知道希臘等國早就入不敷出,為什么還要一個勁地買呢?如果我們沒有那么多錢,或者拿這些錢更多地用來改善天天創匯的普通勞動者的生活,那些高負債的國家豈能走到今天!雖然我不能指責有些國家和金融機構過于冒險,但我卻必須指出:無論是歐債危機還是美債危機都是債務國與債權國相互作用的結果,正是它們長期一意孤行、違背市場機制,看到經濟失衡卻不愿意承認,不敢做“斷尾”處理,以致發展到今天這種“尾大不掉”的局面。兩債危機發展到今天,全球都有責任,債務國與債權國都有責任,當然,責任更大的是高負債國家,調整也要從它們開始。
兩債危機性質不同,結局也不同
歐債危機已經鬧騰了一年,美債危機因為8月2日的時間大限臨近,似乎迫在眉睫,但在我看,都沒到最危險的時刻。歐債危機還可以“拖”,美債危機其實還沒到“大限”,尤其是美債危機,有關它即將爆發的一切威脅和警告也許只是市場的一次炒作,當然,我們不能把它當做炒作,而要當成一次難得的(提前)警告。它們如震源,所有的能量至今沒有得到釋放,相反還在聚集中!
截止到本周,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兩債危機都可能被采取“拖”的方式再糊弄下去,但歐債危機很難被長期掩蓋,更難糊弄全球投資者,而美債危機則可能因為歐債危機率先爆發而被更深地掩蓋,成為全球經濟長期的隱患——直至今天,還有很多投資者在搶著買美債,不知道它是一個更燙手的山芋。
歐債危機“被挽救”了一年,嚴格地說,是被掩蓋了一年,結果是越悟問題越多,麻煩越多,牽扯的國家越多。現在是,救助者越來越沒有信心,被救者也越來越不耐煩。歐盟為此在一年間已經召開了十幾次峰會,根本找不到徹底解決的方法,只能采取先穩住一個(國家)的辦法,力保希臘別出現債務違約。但其中的道德風險很大,助長了“好吃懶做”,樹立了壞典型,而且很可能捂不住,比希臘更大的國家如意大利,也很難再挺半年。時間已經不多,辦法卻越來越少,于是想到希臘等國還有國有資產可以出售,可以再搞一次“私有化”,以資抵債。問題是希臘等國賣不賣。希臘等國靠“輸血”維持生命的日子已經很長時間,現在,有錢的輸血者已經知道這些國家就把它們拖下水,于是改變策略,催促其變賣國有資產的呼聲日漸高漲。但希臘等國就是充耳不聞,只當沒聽見。仔細地想一想,歐債危機不是沒有解,而是歐洲人想不想解,想不想“以資抵債”。我們知道,即使是歐元區最差的國家如希臘,相比我們也是富國,它們有很多全世界投資者都夢寐以求的好資產。既然窮的只能靠借新債還舊債,靠乞討過日子,為什么不能賣一部分國有資產來抵債呢?從希臘等國的角度看,這有點像“賣國”,那個執政黨也不愿意背這個黑鍋;從歐元區金融監管的角度講,以資抵債也屬于債務違約,起碼是選擇性違約,很可能引發歐元區銀行業的金融危機,所以歐盟各國都不積極;從全球投資者的角度講,還有幻想,還沒有使勁逼。因此現在還在拖,很可能因為拖而引爆危機。但我判斷,歐洲人不至于一條道走到黑吧,很快我們將看到,“逼”的方案要上臺面,要占主流,起碼要出去切實地措施逼迫希臘這樣的高負債國家拿出一些優質國有資產變現抵債。怎么逼?像以往那樣要錢就給肯定不行,要“停止輸血”,甚至不惜“斷尾療法”,來一次選擇性違約。我在很早就發表文章指出:要逼迫歐元區豬五國以資抵債,很可能需要歐元下跌配合,因為歐元下跌趨勢的形成也是一種“逼迫”手段,它不僅會使歐元區的資產變得便宜,還會讓高負債國家感到壓力——再不變賣資產還債,價錢更低了,更賣不出好價錢了。
總之,雖然歐債危機目前還沒有到形成巨大的金融風暴,但它的有限度爆發是遲早的事,是大概率事件,處理不好,真會引爆大危機。避免歐債危機大爆發方法只有兩條:一是斷尾療法,即將不自律的高負債國家逐出歐元區,起碼是嚇唬它們一下。但這種方法需要極強的控制力,控制不好猶如籠中老虎,放出來,就難以再關回去。市場很可能出現恐慌,引發歐元信任危機和全球性金融危機,因此選擇它需要大智慧,大勇氣,歐元區的政治體制決定了它沒有這樣的控制力。如果出現違約,就是真的出事情了;最好的辦法是在出事情之前逼迫歐元區高負債國家采取變賣資產的方式以資抵債,剛剛結束的歐盟峰會已經明確地提出了這個方案,但這需要歐元下跌調整來配合,而我們看到的卻恰恰相反。必須強調,引入私人部門參與救助就是逼迫歐元區高負債國家變賣資產還債,而私人投資者是按市場規律決策的,現在的價格沒有人買,也沒有人賣。報價必須更低,市場才能起作用,而這需要歐元下跌!歐元是不會消失的,未來的歐元還會是強勢歐元。但為了解決歐債危機,為了逼迫歐元區高負債國家變賣資產,歐元必須“受傷”一次。遺憾的是,這樣的好辦法歐洲人至今都不懂,不愿意、也不敢嘗試,它們太迷戀強勢歐元了。很多歐洲人還在祈禱美債危機先爆發,讓過去的蹺蹺板游戲再度上演,讓全球的流動性更多的流向歐元區。正是這種“鴕鳥心態”很可能最終斷送歐元——這就是我多次強調歐債危機無解的原因。
美債危機會先于歐債危機爆發嘛?美國的債券市場告訴我們:不可能。直至今天,美國的債券市場仍然很穩定,債券收益率仍然維持在歷史最低水平附近。眼看著快到8月2日的“大限”了,全球投資者卻情愿相信歷史一定重演(美國已經鬧了十幾次這樣的故事,到了“大限日”國會就讓步)。其實,也不能簡單地說,全球投資者麻痹大意,如果拿美國與歐元區“豬五國”相比,甚至與歐元區強國相比,論償債能力,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起碼是第一梯隊。美國的確是全世界第一債務國,但它也是第一債權國,尤其是將私有債權算在內。美國私人機構遍及世界的資產有十幾萬億美金,能夠立即匯回國內的現金資產也超過一萬億美金,救急是夠用的。更重要的是,美國不僅是全世界第一資產大國,還是擁有優質資產最多的國家,是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舉一個例子:德國的實驗室發明了MP3,但只能依靠美國的公司將其規模化、市場化,將其價值釋放出來。這是與歐元區豬五國最大的不同。美國絕不是資不抵債的國家。但美國現在面臨的問題也許與歐元區“豬五國”一樣,欠債必須還,現金從哪來!如果說,對歐元區豬五國要靠逼,讓它們以資抵債,對美國來說則要逼其改變游戲規則:不能只拿債券、紙幣糊弄人。現在很多人盯著美國人改變赤字財政,希望美國人節衣縮食。這是遠水,不管用。最現實的辦法是逼迫債美國人肯出賣資產,而且是向中國出賣資產。這似乎很難,但我們不逼,它不可能自愿。現在就是個機會:美國想讓中國幫助其度過債務危機難關,就要少搞一點貿易壁壘,多開放一些資產市場。
中國必須減少外匯儲備規模,同時要改變儲備結構
很多時候語言是沒有用的,外交辭令不可能改變游戲規則。因此,我真希望來一次危機,當然是一次小小的危機,比如美國人來一次選擇性違約,歐元區也有一兩個國家來一次選擇性違約。為什么?沒有危機,很難實現革命性的改革,很難讓制造危機的兩個方面的人都汲取教訓,不再走老路。美國人很不情愿改變游戲規則,中國呢?還有很多人將依靠出口創造GDP當做“硬道理”。今天我們已經有三萬二千億的外匯儲備,出口進一步大幅度增加,外匯儲備肯定繼續大幅度增加,到什么時候是個頭,到什么時候才能讓歐美人感到中國人不是“冤大頭”,才能不怕歐債危機、美債危機爆發!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意識到,巨大的國家財富其實是能夠實現更大的國家利益的,而且不用冒現在這樣的巨大風險。外匯儲備應該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種延伸,是一種不用語言的力量,依靠它可以讓傲慢的歐美人向中國人低頭,而不是向現在這樣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天天心驚膽顫。即使從純粹經濟學、市場學的角度,我們也應該采取“雞尾酒式的外匯儲備投資”管理方式:既要買具有實力的美元,也要買更多的非美貨幣(不被美元牽制);既要買債券,更要買資產,買資源,買戰略性股權;既要持有一定比例的高收益(長期)資產,也要留有一定數量的變現能力強的現金和股票資產。以不變應萬變,將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實現這一點,中國要主動地推動全球經濟結構調整,乘西方國家債務危機之機逼迫它們改變游戲規則。
我斷言歐債危機和美債危機暫時都不會爆發,但游戲規則不改,它們遲早要爆發。現在世界改變的大環境有了,但西方國家很不情愿。它不變,我們變,以我之變,逼迫其變!
怎么變?中國要主動改變通過出口創造GDP的經濟模式,爭取在中期內實現貿易平衡;盡快改變人民幣長期單邊升值模式,減少熱錢流入,實現資本賬平衡。適度減少購買高負債國家債券,將救助與“交易”相結合,通過博弈逼迫一些國家開放產權交易市場,以資抵債,以資換債,尤其是容許中國投資者購買其優質資產,借此調整國家儲備結構。
從長期看,中國必須改變外匯儲備高度集中于國家儲備的狀態,實現藏匯于民。只有將儲備分散到民間,國家的風險相對才能減少,歐美的資產市場才會以較低的門檻向中國開放——不對國家(機構)開放資產市場是市場經濟的一個準則——真正實現儲備資產結構的多元化。要真正實現藏匯于民,根本出路在人民幣匯率實現自由浮動,但短期看,實現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漸進式地修正強制結售匯制度是可行的辦法。
總之,兩債危機短期還不會爆發,但危險性仍然很大,避免大危機的唯一出路是全球經濟做一次大的結構調整。對歐美日英等國來說,減少財政赤字迫在眉睫,但根本出路還在“艱苦奮斗”,更多地創造財富,尤其是實體經濟中的財富。而對中國來說,減少外匯儲備調整外儲結構雖然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更重要的事情是要走上藏富于民之路,讓勞動者比國家富得更快些,讓更多的“人”成為外匯資產的持有者和投資者。這是一次巨大的利益調整,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來源:大宗商品網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地方工業增長數據被人為壓低?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