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適度微調似已初露端倪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6月CPI再創新高,同比增長6.4%,PPI同比增長也達到7.1%。這一通脹態勢,與幾天前央行采取的加息舉措基本吻合,也顯示抗通脹仍將是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政策的首要任務。筆者據此認為,目前緊縮…
6月CPI再創新高,同比增長6.4%,PPI同比增長也達到7.1%。這一通脹態勢,與幾天前央行采取的加息舉措基本吻合,也顯示抗通脹仍將是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政策的首要任務。筆者據此認為,目前緊縮貨幣政策基調不會改變,但會有“適當微調”,即傾向于優先選擇對經濟增長影響較小但抗通脹更有效的價格型工具。
無疑,目前CPI仍處于上行階段。非食品價格在過去幾個月中均呈環比上漲趨勢,表明本輪核心通脹壓力較大,但鑒于非食品價格走平(尤其是居住成本下降)的原因依然不明,非食品價格止漲趨勢能否持續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由于受部分地區洪澇災害、電價上調和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響,6月食品價格重啟升勢,環比上漲0.9%,其中豬肉、水產品和鮮蛋三類食品價格上漲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52個百分點。同時,衣著、交通和通信、居住等三類價格環比下降,帶動6月非食品價格保持與上月持平。另外,未來工業品價格和企業用電價格上漲等都有可能傳導至消費品領域,目前依然高企的PPI為當下緩解通脹壓力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
通脹為何還會持續走高?筆者的觀察是,影響本輪通脹上漲壓力的原因趨于多元化。除了國內長期貨幣超發造成流動性寬松對通脹壓力的影響短期內難以緩解,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產能淘汰改變了產能過剩現狀外,工資上漲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資源改革作為形成價格的長期制度性因素,都構成了較大的通脹壓力。從國際上看,目前美國國內債務風險較為突出,經濟恢復弱于市場預期。特別是早先美國宣布7月向市場釋放6000萬桶戰略石油儲備,選擇非戰爭時期釋放石油儲備,凸顯了美國對經濟形勢判斷并不樂觀。為刺激消費和提振經濟,美聯儲很可能會推出QE3,這將助推下半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并惡化全球通脹形勢。輸入型通脹壓力的不可控性,更加大了中國抗通脹的難度。據此估計,本輪通脹的峰值可能延遲至今年三季度,預計全年通脹將達5.2%,明顯高于政府4%的調控目標。在通脹壓力仍然高企情況下,貨幣緊縮政策基調不會輕易改變,但“緊貨幣”下仍會靈活“適度微調”,以適應經濟形勢的快速變化。
再結合對統計局將于明天公布的GDP、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經濟數據分析,筆者估計,盡管經濟領先指數PMI已連續三個月下滑,但考慮到目前高端消費仍然旺盛,保障房進入開工旺季,以及“十二五”開局之年將推出大量基礎設施建設,今后投資不會出現大幅回落。未來電力供應仍將大幅提升,將有助于工業生產能力的恢復。可見,盡管市場對未來經濟回落已有預期,但鑒于當前消費、投資和工業生產等均未出現顯著的降溫跡象,所以未來中國經濟應該不會有“硬著陸”風險。
上述分析表明,當前經濟增長放緩符合市場預期。但鑒于早先多次、頻繁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中小銀行超額準備金率已所剩無幾,表外理財產品收益率及中小企業貸款利率均遠高于基準利率,上調準備金率這一政策工具對經濟的影響或大于加息效應,預期未來央行有可能在維持“緊貨幣”政策基調前提下適度微調其貨幣政策,尤其可能會優先選擇價格型工具,并配合使用“寬財政”的政策組合,以防止未來可能出現“小滯漲”局面,減少實施宏觀調控政策對經濟增長放緩的不利影響和增強對抗通脹的顯著效果,這一調整趨勢目前似已開始。
來源:上海證券報
無疑,目前CPI仍處于上行階段。非食品價格在過去幾個月中均呈環比上漲趨勢,表明本輪核心通脹壓力較大,但鑒于非食品價格走平(尤其是居住成本下降)的原因依然不明,非食品價格止漲趨勢能否持續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由于受部分地區洪澇災害、電價上調和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響,6月食品價格重啟升勢,環比上漲0.9%,其中豬肉、水產品和鮮蛋三類食品價格上漲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52個百分點。同時,衣著、交通和通信、居住等三類價格環比下降,帶動6月非食品價格保持與上月持平。另外,未來工業品價格和企業用電價格上漲等都有可能傳導至消費品領域,目前依然高企的PPI為當下緩解通脹壓力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
通脹為何還會持續走高?筆者的觀察是,影響本輪通脹上漲壓力的原因趨于多元化。除了國內長期貨幣超發造成流動性寬松對通脹壓力的影響短期內難以緩解,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產能淘汰改變了產能過剩現狀外,工資上漲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資源改革作為形成價格的長期制度性因素,都構成了較大的通脹壓力。從國際上看,目前美國國內債務風險較為突出,經濟恢復弱于市場預期。特別是早先美國宣布7月向市場釋放6000萬桶戰略石油儲備,選擇非戰爭時期釋放石油儲備,凸顯了美國對經濟形勢判斷并不樂觀。為刺激消費和提振經濟,美聯儲很可能會推出QE3,這將助推下半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并惡化全球通脹形勢。輸入型通脹壓力的不可控性,更加大了中國抗通脹的難度。據此估計,本輪通脹的峰值可能延遲至今年三季度,預計全年通脹將達5.2%,明顯高于政府4%的調控目標。在通脹壓力仍然高企情況下,貨幣緊縮政策基調不會輕易改變,但“緊貨幣”下仍會靈活“適度微調”,以適應經濟形勢的快速變化。
再結合對統計局將于明天公布的GDP、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經濟數據分析,筆者估計,盡管經濟領先指數PMI已連續三個月下滑,但考慮到目前高端消費仍然旺盛,保障房進入開工旺季,以及“十二五”開局之年將推出大量基礎設施建設,今后投資不會出現大幅回落。未來電力供應仍將大幅提升,將有助于工業生產能力的恢復。可見,盡管市場對未來經濟回落已有預期,但鑒于當前消費、投資和工業生產等均未出現顯著的降溫跡象,所以未來中國經濟應該不會有“硬著陸”風險。
上述分析表明,當前經濟增長放緩符合市場預期。但鑒于早先多次、頻繁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中小銀行超額準備金率已所剩無幾,表外理財產品收益率及中小企業貸款利率均遠高于基準利率,上調準備金率這一政策工具對經濟的影響或大于加息效應,預期未來央行有可能在維持“緊貨幣”政策基調前提下適度微調其貨幣政策,尤其可能會優先選擇價格型工具,并配合使用“寬財政”的政策組合,以防止未來可能出現“小滯漲”局面,減少實施宏觀調控政策對經濟增長放緩的不利影響和增強對抗通脹的顯著效果,這一調整趨勢目前似已開始。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