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局:替代“購匯”興起 熱錢“被”增加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四種代替購匯的現象正使得由間接測算法得出的“熱錢”數額被動增加。
四種代替購匯的現象正使得由間接測算法得出的“熱錢”數額被動增加。
6月18日,外匯局副局長王小奕在2011中國銀行業分行長論壇上表示,企業貿易信貸、銀行表外融資業務、外匯貸款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當前出現的四種代替購匯的新現象。
王小奕在肯定上述現象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現象”之余,也明確表示這四種現象將會導致購匯需求的減少,并使外匯儲備被動提高,而根據間接測算法所得出的“熱錢”數額也會被動增加。
不過,王小奕仍然表示,當前跨境資金流入的規模,與我國實體經濟規模基本相適應,與我國經濟周期和發展模式密切相關。
外匯局此前借鑒國際上較流行的間接測算法,在交易形成的外匯儲備增量中扣除進出口順差、直接投資凈流入、境外投資收益、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籌資調回等四項,把所得差額視為波動性較大的跨境資金,也就是“熱錢”的流動凈額。
王小奕表示,當前,企業間出現大量貿易信貸,通過出口商的預收貨款和進口商的延付貨款,在時間上拉長了當期貨物貿易的實際匹配。他舉例說,比如出口企業預收1000萬美元的資金,但可能貨物并沒有在當期或未來一兩個季度中出口,而是等到半年或一年以后才最終出口,這種貿易信貸預收和延付會反映在當期的統計之中。
此外,銀行對客戶提供的各種類型的表外融資業務,也削減了企業的購匯需求。王小奕表示,通過調查發現,銀行給客戶提供的包括海外貸款、套期保值在內的表外融資業務,可替代企業的購匯,而減少購匯、增加結匯是形成外匯儲備差額的重要渠道。
在替代企業購匯上,王小奕還提到了外匯貸款的作用,“從去年到今年,外匯貸款增長非常快,外匯貸款本身是用外幣直接支付,這減少了直接購匯。”
另外,王小奕還指出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購匯的替代作用,“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過程中,大量的人民幣替代了進口的購匯。”他說。
我國2011年一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實際收付總額2584.7億元,其中,實收392.5億元,實付2192.2億元,也就是說僅僅一季度購匯的需求就減少了約337億美元。
農業銀行戰略管理部分析師袁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雖然有上述四種代替購匯的方式存在,但每一種方式對熱錢以及外匯儲備變動影響占比和結構很難衡量。
在王小奕看來,以上這四個方面,都有真實貿易背景,是在匯率出現較強的升值預期,而且境內外出現利差情況下,商業銀行為企業規避匯率利率風險,所采取的正常的套利保值和融資方式,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現象,“并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大多數‘熱錢’是炒人民幣單向升值,流入中國投機的資金。”他說。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6月18日,外匯局副局長王小奕在2011中國銀行業分行長論壇上表示,企業貿易信貸、銀行表外融資業務、外匯貸款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當前出現的四種代替購匯的新現象。
王小奕在肯定上述現象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現象”之余,也明確表示這四種現象將會導致購匯需求的減少,并使外匯儲備被動提高,而根據間接測算法所得出的“熱錢”數額也會被動增加。
不過,王小奕仍然表示,當前跨境資金流入的規模,與我國實體經濟規模基本相適應,與我國經濟周期和發展模式密切相關。
外匯局此前借鑒國際上較流行的間接測算法,在交易形成的外匯儲備增量中扣除進出口順差、直接投資凈流入、境外投資收益、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籌資調回等四項,把所得差額視為波動性較大的跨境資金,也就是“熱錢”的流動凈額。
王小奕表示,當前,企業間出現大量貿易信貸,通過出口商的預收貨款和進口商的延付貨款,在時間上拉長了當期貨物貿易的實際匹配。他舉例說,比如出口企業預收1000萬美元的資金,但可能貨物并沒有在當期或未來一兩個季度中出口,而是等到半年或一年以后才最終出口,這種貿易信貸預收和延付會反映在當期的統計之中。
此外,銀行對客戶提供的各種類型的表外融資業務,也削減了企業的購匯需求。王小奕表示,通過調查發現,銀行給客戶提供的包括海外貸款、套期保值在內的表外融資業務,可替代企業的購匯,而減少購匯、增加結匯是形成外匯儲備差額的重要渠道。
在替代企業購匯上,王小奕還提到了外匯貸款的作用,“從去年到今年,外匯貸款增長非常快,外匯貸款本身是用外幣直接支付,這減少了直接購匯。”
另外,王小奕還指出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購匯的替代作用,“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過程中,大量的人民幣替代了進口的購匯。”他說。
我國2011年一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實際收付總額2584.7億元,其中,實收392.5億元,實付2192.2億元,也就是說僅僅一季度購匯的需求就減少了約337億美元。
農業銀行戰略管理部分析師袁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雖然有上述四種代替購匯的方式存在,但每一種方式對熱錢以及外匯儲備變動影響占比和結構很難衡量。
在王小奕看來,以上這四個方面,都有真實貿易背景,是在匯率出現較強的升值預期,而且境內外出現利差情況下,商業銀行為企業規避匯率利率風險,所采取的正常的套利保值和融資方式,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現象,“并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大多數‘熱錢’是炒人民幣單向升值,流入中國投機的資金。”他說。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