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主體功能區規劃即將出臺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8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同時,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的主體功能區規劃也正在積極出臺之中。
在8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同時,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的主體功能區規劃也正在積極出臺之中。
據媒體報道,目前,《廣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送審稿)已報國家發展改革委。
加強轉移支付
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朱小丹在今年第四期《行政管理改革》上撰文指出,根據國家戰略和廣東實際,將全省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生態發展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其中,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的面積約占全省面積的53%,生態發展和禁止開發區域約占47%。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亦明確將珠三角地區列為國家層面的優化開發區域,將粵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等四市和粵西湛江市分別劃入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北部灣地區的范圍內,將粵北韶關、梅州、河源的11個縣(市)列入國家層面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的范圍內。
“主體功能區主要針對的是過去無序開發的局面提出來的,主要根據生態資源即該地區的發展承載力方面來考量的。”廣東省社科院珠江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把粵北山區列為生態發展區,對生態的破壞就會減少很多,對珠三角也有很大好處,比如東江、西江和北江的上游如果開發強度太大,就會涉及到珠三角的飲用水安全問題。
不過,這樣的規劃也讓外界擔心,在珠三角和東西北地區存在巨大鴻溝的現實面前,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后,列入限制開發區的粵北山區與珠三角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
“東西北和珠三角的差距一直很大,不過東西兩翼屬于重點開發區域,這兩年也有很多大的項目在做,所以這一塊問題不大,但是粵北的問題就比較突出。”成建三認為,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廣東省應該加大對粵北山區生態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并且要支持這些地區發展生態產業、實現全省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這方面對廣東的要求更高。”
廣東河源市財政局局長梁國華亦呼吁加大對生態發展區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他告訴本報,生態發展區大多是欠發達地區,財政收入少,可提供的公共服務資源十分有限,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欠賬很大。例如醫改這一塊,去年全市應該投入3億多元,但實際上市縣兩級只投入1億多,還欠賬將近2個億。
梁國華指出,要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因為跟專項轉移支付相比,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資金,地方可以自己支配,這對地方的作用會更大。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除了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如何建立一個下游對上游的生態補償機制亦十分關鍵。比如河源良好的環境為下游提供了新鮮的空氣和良好的水資源,但得到的反饋卻十分不對等。
成建三介紹,以水資源為例,河源為東江水飲水的貢獻達到了40%到45%,但卻只得到了15%的權益,這對上游相當不公平,也使得上游沒有足夠的空間和動力去提供生態產品。
成建三認為,上游地區提供了新鮮的空氣和干凈的水,這些都是生態產品,是有價格的,但目前基本上還是低價或者無償提供,因此廣東要通過一個合理的機制,來實現下游對上游的合理補償,從而支持上游去做好生態保護。
此外,建立一個跟主體功能區相配套的政績考核體系亦十分關鍵。對于生態發展區的官員政績考核,將不再強調GDP增長的速度和工業增加值的增長,而主要考核的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環保的指標等。目前廣東正抓緊研究制定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人口、環保等配套政策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不過,對于山區市來說,完全不發展工業也不大可能。湛江市委書記劉小華在擔任河源市市長期間就曾提出,山區工業發展可以采取“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的舉措,山區建設工業園是必要的。“絕對不能全面保護,全面保護只有死路一條。一個幾十萬人的縣,有了工業園,才能有效解決就業、財政等方面的問題。”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據媒體報道,目前,《廣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送審稿)已報國家發展改革委。
加強轉移支付
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朱小丹在今年第四期《行政管理改革》上撰文指出,根據國家戰略和廣東實際,將全省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生態發展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其中,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的面積約占全省面積的53%,生態發展和禁止開發區域約占47%。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亦明確將珠三角地區列為國家層面的優化開發區域,將粵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等四市和粵西湛江市分別劃入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北部灣地區的范圍內,將粵北韶關、梅州、河源的11個縣(市)列入國家層面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的范圍內。
“主體功能區主要針對的是過去無序開發的局面提出來的,主要根據生態資源即該地區的發展承載力方面來考量的。”廣東省社科院珠江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把粵北山區列為生態發展區,對生態的破壞就會減少很多,對珠三角也有很大好處,比如東江、西江和北江的上游如果開發強度太大,就會涉及到珠三角的飲用水安全問題。
不過,這樣的規劃也讓外界擔心,在珠三角和東西北地區存在巨大鴻溝的現實面前,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后,列入限制開發區的粵北山區與珠三角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
“東西北和珠三角的差距一直很大,不過東西兩翼屬于重點開發區域,這兩年也有很多大的項目在做,所以這一塊問題不大,但是粵北的問題就比較突出。”成建三認為,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廣東省應該加大對粵北山區生態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并且要支持這些地區發展生態產業、實現全省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這方面對廣東的要求更高。”
廣東河源市財政局局長梁國華亦呼吁加大對生態發展區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他告訴本報,生態發展區大多是欠發達地區,財政收入少,可提供的公共服務資源十分有限,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欠賬很大。例如醫改這一塊,去年全市應該投入3億多元,但實際上市縣兩級只投入1億多,還欠賬將近2個億。
梁國華指出,要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因為跟專項轉移支付相比,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資金,地方可以自己支配,這對地方的作用會更大。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除了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如何建立一個下游對上游的生態補償機制亦十分關鍵。比如河源良好的環境為下游提供了新鮮的空氣和良好的水資源,但得到的反饋卻十分不對等。
成建三介紹,以水資源為例,河源為東江水飲水的貢獻達到了40%到45%,但卻只得到了15%的權益,這對上游相當不公平,也使得上游沒有足夠的空間和動力去提供生態產品。
成建三認為,上游地區提供了新鮮的空氣和干凈的水,這些都是生態產品,是有價格的,但目前基本上還是低價或者無償提供,因此廣東要通過一個合理的機制,來實現下游對上游的合理補償,從而支持上游去做好生態保護。
此外,建立一個跟主體功能區相配套的政績考核體系亦十分關鍵。對于生態發展區的官員政績考核,將不再強調GDP增長的速度和工業增加值的增長,而主要考核的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環保的指標等。目前廣東正抓緊研究制定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人口、環保等配套政策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不過,對于山區市來說,完全不發展工業也不大可能。湛江市委書記劉小華在擔任河源市市長期間就曾提出,山區工業發展可以采取“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的舉措,山區建設工業園是必要的。“絕對不能全面保護,全面保護只有死路一條。一個幾十萬人的縣,有了工業園,才能有效解決就業、財政等方面的問題。”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