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放任美元貶值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美國財政部5月27日發布了針對主要貿易對象的《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雖然較原計劃推遲了一個多月,但與奧巴馬執政以來已經公布的前三份報告相同,此次報告未將美國的任何主要貿易伙伴列…
美國財政部5月27日發布了針對主要貿易對象的《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雖然較原計劃推遲了一個多月,但與奧巴馬執政以來已經公布的前三份報告相同,此次報告未將美國的任何主要貿易伙伴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
在有關中國的部分,美國財政部認為中國不符合匯率操縱國標準,并未操縱貨幣匯率以獲取不公平貿易優勢。
這樣的結果早在各方預期之中。一方面,中國在推進匯改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自去年6月中國央行宣布重啟人民幣匯改進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經出現實質性的較大幅度升值。據美國財政部統計,去年6月至今年4月底的10個月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5.1%,若考慮通脹因素,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升值幅度更高達9%。
另一方面,美國也應該認識到人民幣匯率并非造成美中貿易逆差的主要因素,更不該將其視為美國就業崗位流失的根源。從根本上說,美國的貿易逆差主要是國內儲蓄率過低造成的,嚴重的儲蓄-投資缺口反映在貿易差額上就成為貿易逆差。另一方面,比較優勢決定了國際貿易中的分工不同,具有勞動成本優勢的中國處在國際產業鏈的一端,而美歐發達國家早已轉向高科技、金融服務業等高端行業。但是,在美國人已經習慣于大量使用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的生活必需品的同時,美國卻吝于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并對中國向美國的多個領域投資設限,這也是造成兩國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因素。綜上考慮,美國要解決貿易赤字問題,根本途徑還是提高自身的儲蓄率,調整經濟結構,并進一步放松對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
此外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美國財政部認為加快人民幣升值速度有利于緩解中國通脹加速上升的壓力。其實,這一觀點還需考量。事實上,通過人民幣升值遏制輸入型通脹需要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美元不再貶值,但在過去一年里美元指數從88.71一度跌至接近72。美元貶值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連鎖反應,已經進一步加劇了中國輸入型通脹的壓力,也部分抵消了人民幣升值的實際效果?梢哉f,只要美元不振,以人民幣升值抗通脹將成為空談。
回顧本輪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刻,在許多國家貨幣大幅貶值以換取貿易競爭優勢之時,人民幣匯率仍基本保持穩定并逐步上升,為抵御全球危機發揮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美元的跌跌不休則給市場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擔憂與恐慌。如此看來,在評價貿易對象匯率政策的同時,美國更應該回頭認真審視自己的美元政策,不要再無節制地印鈔,放任美元貶值。畢竟,以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換取自身的經濟發展,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
來源:中國證券報
在有關中國的部分,美國財政部認為中國不符合匯率操縱國標準,并未操縱貨幣匯率以獲取不公平貿易優勢。
這樣的結果早在各方預期之中。一方面,中國在推進匯改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自去年6月中國央行宣布重啟人民幣匯改進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經出現實質性的較大幅度升值。據美國財政部統計,去年6月至今年4月底的10個月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5.1%,若考慮通脹因素,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升值幅度更高達9%。
另一方面,美國也應該認識到人民幣匯率并非造成美中貿易逆差的主要因素,更不該將其視為美國就業崗位流失的根源。從根本上說,美國的貿易逆差主要是國內儲蓄率過低造成的,嚴重的儲蓄-投資缺口反映在貿易差額上就成為貿易逆差。另一方面,比較優勢決定了國際貿易中的分工不同,具有勞動成本優勢的中國處在國際產業鏈的一端,而美歐發達國家早已轉向高科技、金融服務業等高端行業。但是,在美國人已經習慣于大量使用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的生活必需品的同時,美國卻吝于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并對中國向美國的多個領域投資設限,這也是造成兩國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因素。綜上考慮,美國要解決貿易赤字問題,根本途徑還是提高自身的儲蓄率,調整經濟結構,并進一步放松對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
此外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美國財政部認為加快人民幣升值速度有利于緩解中國通脹加速上升的壓力。其實,這一觀點還需考量。事實上,通過人民幣升值遏制輸入型通脹需要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美元不再貶值,但在過去一年里美元指數從88.71一度跌至接近72。美元貶值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連鎖反應,已經進一步加劇了中國輸入型通脹的壓力,也部分抵消了人民幣升值的實際效果?梢哉f,只要美元不振,以人民幣升值抗通脹將成為空談。
回顧本輪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刻,在許多國家貨幣大幅貶值以換取貿易競爭優勢之時,人民幣匯率仍基本保持穩定并逐步上升,為抵御全球危機發揮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美元的跌跌不休則給市場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擔憂與恐慌。如此看來,在評價貿易對象匯率政策的同時,美國更應該回頭認真審視自己的美元政策,不要再無節制地印鈔,放任美元貶值。畢竟,以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換取自身的經濟發展,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
來源:中國證券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機構預測5月CPI創新高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