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石油進口回歸周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0年,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為49.3%,13年來首次降到50%以下。
2010年,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為49.3%,13年來首次降到50%以下。
此外,美國海外石油進口渠道的分布也在不斷優化。歷史上美國并不高度依賴中東的石油進口,北美才是美國海外石油進口的首選之地。目前,美國的石油供應正向本土和周邊地區收縮。
對中東石油依賴的減少,并不意味著美國會放棄對中東地區的控制。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不僅在于石油進口,更在于石油衍生出來的金融和其他利益。但美歐從中東進口石油的下降,客觀上給了中國等亞太石油消費大國加大從中東進口的機會。事實上,中東首先是亞洲的油庫。
石油對外依存度重回“警戒線”以下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今年5月的一份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石油(包括原油和煉化產品)的對外依存度為49.3%,自1997年以來首次降到50%這一國際“警戒線”以下。我們直觀的感覺是,作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和對外依存度遠高于中國。但本報告根據國家統計局及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計算發現,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石油凈進口量/總可供應量)在2008年即超過50%,2010年已達到54.82%,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美國。
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在2006年達到頂峰后開始下降,EIA的報告指出美國對海外石油依賴減緩的趨勢可能延續到下個十年。此外,根據EIA的數據,2010年最后一周,美國石油產品實現凈出口47.9萬桶/日,為2001年11月份以來首次。此后在2011年3月第二周和2011年6月第二周,美國再次實現石油產品凈出口,分別為26.4萬桶/日和1.6萬桶/日。
歷史上并不高度依賴中東
事實上,美國并不像人們誤以為的那樣高度依賴于中東波斯灣地區的石油,其石油進口來源地多元,而且分布均衡,大體可劃為北美、南美、非洲、中東波斯灣和歐洲五大區域。
近年來,美國的石油供應呈現出向本土及周邊地區收縮的態勢,墨西哥灣等海上石油產量增加,從美洲和非洲進口石油的力度加大,逐步減少對中東波斯灣地區的依賴。從運輸渠道的角度來看,美國石油供應的安全性在逐步加強。
至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東波斯灣地區就不再是美國原油進口最多的地區。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在中東石油出口中所占的份額就一直低于歐洲和日本,而且也不像日本、中國和歐洲那樣高度依賴于中東的石油供應。
從1991年開始,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占總進口的比重開始逐漸下降。盡管在2001年,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達到歷史最高值266.4萬桶/天,在總進口中的比重也達到28.6%,但之后從中東進口的原油數量及其占總進口的比重總體均呈現下降的趨勢。2010年,該比例下降到18.5%,比2001年下降了10.1個百分點。回顧1985年以后的歷史可以發現,美國在原油進口下降的時候,削減幅度最大的就是中東波斯灣地區。
北美才是首選之地
事實上,美洲歷來都是美國石油進口的重要來源地,而且目前已經穩居美國海外石油供應的頭把交椅。從1973年到2010年,美國從加拿大、墨西哥、委內瑞拉、巴西、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這美洲六國進口的原油量占其原油總進口量的比重平均值為39.1%,歷史最高值為1997年的52.7%。這一比例從1996年首次突破50%后至2010年達到52.5%,這期間平均值高達49.8%,美洲大陸無疑已成為美國首要的海外石油供應地。
其中,北美又是首選中的首選。加拿大和墨西哥不僅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還和美國組建了北美自由貿易區。對美國來說,北美石油進口條件之便利,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其中又以加拿大為甚。加拿大不僅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還有油砂等非常規石油的戰略性接替。近年來,加拿大石油產量持續增長,對美國石油出口的數量和占美國進口的比例也均在增加。
南美洲最大的產油國和出口國是委內瑞拉,該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南美對美國石油出口的變化趨勢。雖然目前查韋斯政府的對美政策給對美石油出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巴西石油生產的崛起挽救了南美在美國原油進口中地位下降的趨勢。巴西在石油達到自給后將成為日益重要的石油出口國,而且該國還向美國大量出口代用成品油乙醇。
從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到2000年,美國從中東和北美兩個地區進口的原油存在此消彼長的互補性。當1977年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占總進口量的比重達到歷史最高點36.6%時,北美地區的比重恰好為歷史最低點6.9%,當1985年美國從波斯灣地區進口的原油占總進口量的比重達到歷史最低點7.6%時,北美地區的比重恰好為歷史最高點37%。這充分反映出美國海外原油進口的多元性,其多個原油進口渠道可以實現互補,當其中一個主要進口渠道因各種因素而受阻時,其他進口渠道能夠迅速予以補充。
值得注意的是,從2000年至今,美國從波斯灣和北美地區進口原油的政策開始出現調整,二者不再是此消彼長的互補,美國將進口重心轉移至北美地區,其占總進口的比重逐漸穩步上升,而波斯灣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二者的差距開始拉大。到2010年,美國從北美進口的原油占總進口的34%,而中東只占18.5%。
自本世紀以來,美國原油進口削減幅度最大的地區是中東,這與美國和北美,特別是和加拿大之間穩定的石油貿易形成鮮明對比,也深刻反映出中東和北美在美國原油進口中的實質地位。
向本土和周邊地區回歸
2010年美國海外原油進口約為4.58億噸,相當于當年第二大原油進口國中國原油進口量的1.9倍。盡管美國石油進口數量巨大,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但其供應渠道比較多元,且分布均衡。若以美國本土為中心向外輻射,將其海外供應劃分為北美、南美、非洲(主要指西非和北非)、中東波斯灣和歐洲五大區域,可以發現美國從這五大區域進口的石油數量依次遞減,同其與美國本土的距離負相關,即美國進口石油最多的地區離美國最近,進口石油越少的地區離美國越遠。從運輸安全的角度來將,美國的石油進口的安全系數是其他石油進口大國所無法比擬的。
作為北美貿易自由區成員,加拿大和墨西哥無疑是美國最值得信賴的石油進口地,盡管墨西哥的石油產量因為各種原因在近期內有所下降,但擁有豐富的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加拿大則會彌補墨西哥對美國出口的下降。而且不論是從政府層面還是公司層面來說,加拿大都會在滿足美國的進口要求之后才考慮向其他國家出口。
南美巴西石油生產的強勁增長也會彌補委內瑞拉對美國石油出口的下降,以穩定南美在美國石油進口中的地位。而非洲,特別是西非尼日利亞和安哥拉的石油產量快速增長,對美國石油出口也會繼續增加。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東波斯灣地區向美國出口的石油數量及在美國原油進口中的比重將減小,中東地區在美國海外原油供應中的地位將進一步下降。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美國海上油氣和非常規油氣,特別是頁巖氣的快速發展,及新能源的替代作用加強,未來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將很可能持續走低,從距離遙遠且局勢不穩的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可能會進一步削減。美國的石油供應正向本土和周邊地區回歸。
這種變化除了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外,更重要原因是油氣資源形勢的變化和技術進步。如將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規油氣計入在內,加拿大和委內瑞拉的石油儲量將僅次于沙特,分列全球第二、第三位。美國很幸運地擁有石油儲量如此豐富的兩個鄰居。在低油價時代,開發非常規油氣并不經濟可行,所以美國仍從中東大量進口價格相對便宜的石油。然而隨著技術進步和高油價時代的來臨,開采非常規油氣已經變得經濟可行,加上巴西深海的巨大潛力,這些有利因素都將給美國石油供應向本土和周邊回歸提供積極的條件。
是否會撤出中東?
美國在中東的戰略目標大致可以歸結為保證油氣運輸平穩安全、消滅恐怖主義、保護以色列安全和抑制伊朗的崛起,那么隨著美國對中東地區石油依賴性減弱,美國是否會調整這四大戰略目標甚至撤出中東?
其實即使對中東石油進口的依賴減少,美國也絕不會放棄對中東局勢的控制。首先中東地區一動蕩,全球石油價格劇烈波動,美國的石油公司也無法幸免。更重要的是,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不僅在于石油進口本身,更在于石油衍生出來的金融和其他利益。上世紀70年代,美國和沙特簽訂一系列秘密協議,確保美元作為石油的計價貨幣,即大部分石油交易都必須用美元來結算,這支撐了整個美元體系從金匯兌制向紙幣體系的轉變。
美國通過對底層基礎資源和上層石油定價的控制,將制造業的利潤空間擠壓掉。所以美國在中東石油的利益,不再僅是獲取石油本身,而是對石油定價機制的控制。以前美國通過貿易和實物進行盈利,現在通過期貨等虛擬經濟盈利,而中東的石油對這種盈利模式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沒有美元計價,中國和沙特等中東產油國可以實現“對接”,例如進行貨幣互換,這將觸及到美國在中東的核心利益,因此中國在這方面應謹慎行事。
奧巴馬政府原本的確準備從中東撤出,從伊拉克到阿富汗,美國在中東的四大戰略目標中,恐怖主義的重要性會下降。但今年發生的中東巨變對美國戰略中心的轉移形成牽制。美國稱中東秩序在塌陷,要修補中東秩序,增加投入,重新主導中東。但這次中東巨變也表明阿拉伯世界并不會走上美國式的道路。
美國不會因為從中東進口的石油減少而放棄對這一核心地區的控制,但美歐對中東石油進口依賴的減少,加速了中東石油出口方向往中國等亞洲石油消費大國的轉變。目前的事實是,中東首先是亞洲的油庫,亞洲市場也將成為未來中東石油出口的關鍵所在。所以中國應借此機會制定更加明確的中東政策,加大對中東的投入。
對于中國來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以實體經濟發展為主,對石油產品的需求仍將上升,因此,未來中國對中東的需求,還是以石油產品為主。中國必須明確這點,為此,中國可以建立大買家和大賣家之間的全面溝通機制,讓這種溝通制度化。此外,中東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也希望得到中國經驗和支持,中東地區的穩定與發展對雙方來說是雙贏互利的。
世界石油供應將“區塊化”?
美國的石油進口已經形成以北美為核心,南美、非洲和中東為補充的格局,目前美國近70%的石油進口來自大西洋兩岸(美洲和西非),大西洋兩岸成為美國海外石油供應的絕對主力。
而歐盟的石油供應主要靠歐洲的俄羅斯、挪威和北非的利比亞、阿爾及利亞。2000年至2007年,歐洲本土和北非占歐盟原油供應的比例平均值為55%。歐洲的石油供應也形成了以俄羅斯、北海和地中海以南的北非為核心,其他地區為輔的格局,環西歐大陸的供應圈初見雛形。
與美國和歐洲不同,中國、日本和印度等亞太地區的石油消費大國則高度依賴于中東的石油供應。2009年,日本從中東進口石油占當年日本石油總進口量的84.7%,印度當年從中東進口的石油在總進口的比重也高達70.49%,而中國對中東的依賴程度為40.74%。不論是從絕對數量還是從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來看,中國、日本和印度都要遠遠超過美歐。
和其他大宗商品不同,石油除了具有商品屬性外還具有很強的政治屬性和金融屬性。地緣政治能夠人為地影響石油貿易走向。盡管世界石油市場的趨勢是全球化,但各石油消費大國都在處心積慮地構建各自的海外石油供應安全網絡。世界石油供需可能會在全球化市場的背景下逐漸呈現出一種“區塊化”的趨勢。
位于大西洋兩岸的美洲和西非的尼日利亞、安哥拉將成為美國的海外石油供應的絕對主力,由此將形成大西洋供需區;俄羅斯、北海地區的挪威、北非的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及中亞地區將形成以歐盟成員國為需求中心的環歐洲供需區;在太平洋西岸,將形成以東亞的中國、日本、韓國和南亞的印度為需求中心,中東、中亞和非洲東北部為供應中心的環亞洲供需區,其中環歐和環亞供需區在中東和中亞地區形成交集。
這種劃分是比較粗略的,特別是環歐和環亞供需區的構建,但大西洋供需區的形態最為成熟,除了地理和資源分布因素外,美國超強的綜合實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區塊化”的提法爭議較大,有專家認為這將模糊當前世界石油市場全球化的大趨勢,造成誤解。本報告并非要將全球石油市場嚴格地割裂為幾個獨立的區塊,只是隨著資源形勢變化、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全球油氣生產和消費版圖正在調整之中,美國、歐盟和亞太這三大經濟區的石油進口主渠道逐漸清晰。本報告試圖通過這種粗略的劃分明確各大石油消費區最主要的進口渠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處理好“多元化”和主渠道的關系。
美國“能源獨立”之路
2011年3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演講稱,要在未來十余年內把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削減1/3,以提高美國能源的獨立性。事實上,美國除了在海外石油供應上向周邊地區回歸外,其自身油氣生產和能源消費結構也正悄然發生改變。海上石油和頁巖氣生產的強勁增長,加強了美國本土油氣的供應能力。能效的大力提高和新能源開發對石油的替代作用,都將減少美國能源對石油的依賴。在消費端,美國的經濟結構成熟,能源消費已經達到頂峰,加上更高的節能標準,美國的能源需求將持續下降。
2009年,美國一舉從俄羅斯手中奪過世界天然氣生產的頭把交椅,速度之快令世人矚目,其“幕后功臣”當屬頁巖氣。得克薩斯州Barnett頁巖氣田的成功開發吹響了美國向頁巖氣進軍的號角。2000年到2006年,美國頁巖氣的產量年均增長17%。2010年美國天然氣產量達到6110億立方米,占當年全球天然氣總產量的19.3%。
根據EIA《2011年度能源展望》中的參考情景,美國國內石油產品在2009年到2035年間將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長,油價在2035年將上升至125美元/桶(以2009年的美元為基準)。高漲的燃料價格將刺激國內其他能源領域,特別是頁巖氣的生產,這將緩和能源進口的緊張局面、。據EIA預計,2035年美國能源總消費中的凈進口比例將降到17%,而2009年這一比例為24%,2007年為29%。美國液體燃料的進口比例將從2005年的60%下降至2035年的42%。
對中國的啟示
各能源消費大國都試圖增強本國的能源自給率。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仍處在工業化階段,涵蓋13億人口的經濟發展決定了未來中國能源需求是剛性的,而國內石油產量又已漸近頂峰,中國必將更加依賴國際市場來滿足能源需求。
客觀上說,美國承擔了維護全球能源體系安全的責任,包括中東地區的穩定和國際海上運輸安全。美國對中東石油需求減少,并不意味著美國會減小對中東地區的控制力度,但至少給了中國加大從中東進口石油的機會。中國應注意到美國在中東石油利益的變化,并明確自身在中東地區的石油利益。
曾經的大買家歐美等國對中東石油依賴的下降,也會給中東產油國帶來心理壓力。中東產油國的經濟發展目前仍高度依賴石油出口,因此這些國家也在積極尋找新的大客戶,而亞洲無疑將是最具前景的石油消費市場。中國和其他亞洲石油消費大國應該明確,中東首先是亞洲的油庫,亞洲市場也是未來中東石油出口的生命之所系,中國應該借歐美等國對中東石油產品供應依賴度下降的機會加大對中東地區的戰略投入,制定出清晰、長遠的中東戰略。
能源安全是全球性話題,沒有世界的能源安全就沒有單個國家的能源安全,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在對外政策方面,中國應該更加積極地融入世界能源體系,應該更加明確自身的能源利益在哪,而不是簡單地在國外獲取更多的權益油或者份額油。
在對內政策上,中國應大力發展天然氣和非常規油氣。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國土資源部部的數據,中國頁巖氣的資源儲量并不比美國遜色,關鍵是開發機制。打破壟斷,開放市場,培育天然氣和非常規油氣消費市場,是中國轉變能源結構,實現二氧化碳減排,增強本土油氣供應能力的可行途徑。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此外,美國海外石油進口渠道的分布也在不斷優化。歷史上美國并不高度依賴中東的石油進口,北美才是美國海外石油進口的首選之地。目前,美國的石油供應正向本土和周邊地區收縮。
對中東石油依賴的減少,并不意味著美國會放棄對中東地區的控制。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不僅在于石油進口,更在于石油衍生出來的金融和其他利益。但美歐從中東進口石油的下降,客觀上給了中國等亞太石油消費大國加大從中東進口的機會。事實上,中東首先是亞洲的油庫。
石油對外依存度重回“警戒線”以下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今年5月的一份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石油(包括原油和煉化產品)的對外依存度為49.3%,自1997年以來首次降到50%這一國際“警戒線”以下。我們直觀的感覺是,作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和對外依存度遠高于中國。但本報告根據國家統計局及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計算發現,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石油凈進口量/總可供應量)在2008年即超過50%,2010年已達到54.82%,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美國。
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在2006年達到頂峰后開始下降,EIA的報告指出美國對海外石油依賴減緩的趨勢可能延續到下個十年。此外,根據EIA的數據,2010年最后一周,美國石油產品實現凈出口47.9萬桶/日,為2001年11月份以來首次。此后在2011年3月第二周和2011年6月第二周,美國再次實現石油產品凈出口,分別為26.4萬桶/日和1.6萬桶/日。
歷史上并不高度依賴中東
事實上,美國并不像人們誤以為的那樣高度依賴于中東波斯灣地區的石油,其石油進口來源地多元,而且分布均衡,大體可劃為北美、南美、非洲、中東波斯灣和歐洲五大區域。
近年來,美國的石油供應呈現出向本土及周邊地區收縮的態勢,墨西哥灣等海上石油產量增加,從美洲和非洲進口石油的力度加大,逐步減少對中東波斯灣地區的依賴。從運輸渠道的角度來看,美國石油供應的安全性在逐步加強。
至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東波斯灣地區就不再是美國原油進口最多的地區。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在中東石油出口中所占的份額就一直低于歐洲和日本,而且也不像日本、中國和歐洲那樣高度依賴于中東的石油供應。
從1991年開始,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占總進口的比重開始逐漸下降。盡管在2001年,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達到歷史最高值266.4萬桶/天,在總進口中的比重也達到28.6%,但之后從中東進口的原油數量及其占總進口的比重總體均呈現下降的趨勢。2010年,該比例下降到18.5%,比2001年下降了10.1個百分點。回顧1985年以后的歷史可以發現,美國在原油進口下降的時候,削減幅度最大的就是中東波斯灣地區。
北美才是首選之地
事實上,美洲歷來都是美國石油進口的重要來源地,而且目前已經穩居美國海外石油供應的頭把交椅。從1973年到2010年,美國從加拿大、墨西哥、委內瑞拉、巴西、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這美洲六國進口的原油量占其原油總進口量的比重平均值為39.1%,歷史最高值為1997年的52.7%。這一比例從1996年首次突破50%后至2010年達到52.5%,這期間平均值高達49.8%,美洲大陸無疑已成為美國首要的海外石油供應地。
其中,北美又是首選中的首選。加拿大和墨西哥不僅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還和美國組建了北美自由貿易區。對美國來說,北美石油進口條件之便利,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其中又以加拿大為甚。加拿大不僅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還有油砂等非常規石油的戰略性接替。近年來,加拿大石油產量持續增長,對美國石油出口的數量和占美國進口的比例也均在增加。
南美洲最大的產油國和出口國是委內瑞拉,該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南美對美國石油出口的變化趨勢。雖然目前查韋斯政府的對美政策給對美石油出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巴西石油生產的崛起挽救了南美在美國原油進口中地位下降的趨勢。巴西在石油達到自給后將成為日益重要的石油出口國,而且該國還向美國大量出口代用成品油乙醇。
從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到2000年,美國從中東和北美兩個地區進口的原油存在此消彼長的互補性。當1977年美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占總進口量的比重達到歷史最高點36.6%時,北美地區的比重恰好為歷史最低點6.9%,當1985年美國從波斯灣地區進口的原油占總進口量的比重達到歷史最低點7.6%時,北美地區的比重恰好為歷史最高點37%。這充分反映出美國海外原油進口的多元性,其多個原油進口渠道可以實現互補,當其中一個主要進口渠道因各種因素而受阻時,其他進口渠道能夠迅速予以補充。
值得注意的是,從2000年至今,美國從波斯灣和北美地區進口原油的政策開始出現調整,二者不再是此消彼長的互補,美國將進口重心轉移至北美地區,其占總進口的比重逐漸穩步上升,而波斯灣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二者的差距開始拉大。到2010年,美國從北美進口的原油占總進口的34%,而中東只占18.5%。
自本世紀以來,美國原油進口削減幅度最大的地區是中東,這與美國和北美,特別是和加拿大之間穩定的石油貿易形成鮮明對比,也深刻反映出中東和北美在美國原油進口中的實質地位。
向本土和周邊地區回歸
2010年美國海外原油進口約為4.58億噸,相當于當年第二大原油進口國中國原油進口量的1.9倍。盡管美國石油進口數量巨大,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但其供應渠道比較多元,且分布均衡。若以美國本土為中心向外輻射,將其海外供應劃分為北美、南美、非洲(主要指西非和北非)、中東波斯灣和歐洲五大區域,可以發現美國從這五大區域進口的石油數量依次遞減,同其與美國本土的距離負相關,即美國進口石油最多的地區離美國最近,進口石油越少的地區離美國越遠。從運輸安全的角度來將,美國的石油進口的安全系數是其他石油進口大國所無法比擬的。
作為北美貿易自由區成員,加拿大和墨西哥無疑是美國最值得信賴的石油進口地,盡管墨西哥的石油產量因為各種原因在近期內有所下降,但擁有豐富的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加拿大則會彌補墨西哥對美國出口的下降。而且不論是從政府層面還是公司層面來說,加拿大都會在滿足美國的進口要求之后才考慮向其他國家出口。
南美巴西石油生產的強勁增長也會彌補委內瑞拉對美國石油出口的下降,以穩定南美在美國石油進口中的地位。而非洲,特別是西非尼日利亞和安哥拉的石油產量快速增長,對美國石油出口也會繼續增加。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東波斯灣地區向美國出口的石油數量及在美國原油進口中的比重將減小,中東地區在美國海外原油供應中的地位將進一步下降。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美國海上油氣和非常規油氣,特別是頁巖氣的快速發展,及新能源的替代作用加強,未來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將很可能持續走低,從距離遙遠且局勢不穩的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可能會進一步削減。美國的石油供應正向本土和周邊地區回歸。
這種變化除了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外,更重要原因是油氣資源形勢的變化和技術進步。如將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規油氣計入在內,加拿大和委內瑞拉的石油儲量將僅次于沙特,分列全球第二、第三位。美國很幸運地擁有石油儲量如此豐富的兩個鄰居。在低油價時代,開發非常規油氣并不經濟可行,所以美國仍從中東大量進口價格相對便宜的石油。然而隨著技術進步和高油價時代的來臨,開采非常規油氣已經變得經濟可行,加上巴西深海的巨大潛力,這些有利因素都將給美國石油供應向本土和周邊回歸提供積極的條件。
是否會撤出中東?
美國在中東的戰略目標大致可以歸結為保證油氣運輸平穩安全、消滅恐怖主義、保護以色列安全和抑制伊朗的崛起,那么隨著美國對中東地區石油依賴性減弱,美國是否會調整這四大戰略目標甚至撤出中東?
其實即使對中東石油進口的依賴減少,美國也絕不會放棄對中東局勢的控制。首先中東地區一動蕩,全球石油價格劇烈波動,美國的石油公司也無法幸免。更重要的是,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不僅在于石油進口本身,更在于石油衍生出來的金融和其他利益。上世紀70年代,美國和沙特簽訂一系列秘密協議,確保美元作為石油的計價貨幣,即大部分石油交易都必須用美元來結算,這支撐了整個美元體系從金匯兌制向紙幣體系的轉變。
美國通過對底層基礎資源和上層石油定價的控制,將制造業的利潤空間擠壓掉。所以美國在中東石油的利益,不再僅是獲取石油本身,而是對石油定價機制的控制。以前美國通過貿易和實物進行盈利,現在通過期貨等虛擬經濟盈利,而中東的石油對這種盈利模式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沒有美元計價,中國和沙特等中東產油國可以實現“對接”,例如進行貨幣互換,這將觸及到美國在中東的核心利益,因此中國在這方面應謹慎行事。
奧巴馬政府原本的確準備從中東撤出,從伊拉克到阿富汗,美國在中東的四大戰略目標中,恐怖主義的重要性會下降。但今年發生的中東巨變對美國戰略中心的轉移形成牽制。美國稱中東秩序在塌陷,要修補中東秩序,增加投入,重新主導中東。但這次中東巨變也表明阿拉伯世界并不會走上美國式的道路。
美國不會因為從中東進口的石油減少而放棄對這一核心地區的控制,但美歐對中東石油進口依賴的減少,加速了中東石油出口方向往中國等亞洲石油消費大國的轉變。目前的事實是,中東首先是亞洲的油庫,亞洲市場也將成為未來中東石油出口的關鍵所在。所以中國應借此機會制定更加明確的中東政策,加大對中東的投入。
對于中國來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以實體經濟發展為主,對石油產品的需求仍將上升,因此,未來中國對中東的需求,還是以石油產品為主。中國必須明確這點,為此,中國可以建立大買家和大賣家之間的全面溝通機制,讓這種溝通制度化。此外,中東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也希望得到中國經驗和支持,中東地區的穩定與發展對雙方來說是雙贏互利的。
世界石油供應將“區塊化”?
美國的石油進口已經形成以北美為核心,南美、非洲和中東為補充的格局,目前美國近70%的石油進口來自大西洋兩岸(美洲和西非),大西洋兩岸成為美國海外石油供應的絕對主力。
而歐盟的石油供應主要靠歐洲的俄羅斯、挪威和北非的利比亞、阿爾及利亞。2000年至2007年,歐洲本土和北非占歐盟原油供應的比例平均值為55%。歐洲的石油供應也形成了以俄羅斯、北海和地中海以南的北非為核心,其他地區為輔的格局,環西歐大陸的供應圈初見雛形。
與美國和歐洲不同,中國、日本和印度等亞太地區的石油消費大國則高度依賴于中東的石油供應。2009年,日本從中東進口石油占當年日本石油總進口量的84.7%,印度當年從中東進口的石油在總進口的比重也高達70.49%,而中國對中東的依賴程度為40.74%。不論是從絕對數量還是從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來看,中國、日本和印度都要遠遠超過美歐。
和其他大宗商品不同,石油除了具有商品屬性外還具有很強的政治屬性和金融屬性。地緣政治能夠人為地影響石油貿易走向。盡管世界石油市場的趨勢是全球化,但各石油消費大國都在處心積慮地構建各自的海外石油供應安全網絡。世界石油供需可能會在全球化市場的背景下逐漸呈現出一種“區塊化”的趨勢。
位于大西洋兩岸的美洲和西非的尼日利亞、安哥拉將成為美國的海外石油供應的絕對主力,由此將形成大西洋供需區;俄羅斯、北海地區的挪威、北非的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及中亞地區將形成以歐盟成員國為需求中心的環歐洲供需區;在太平洋西岸,將形成以東亞的中國、日本、韓國和南亞的印度為需求中心,中東、中亞和非洲東北部為供應中心的環亞洲供需區,其中環歐和環亞供需區在中東和中亞地區形成交集。
這種劃分是比較粗略的,特別是環歐和環亞供需區的構建,但大西洋供需區的形態最為成熟,除了地理和資源分布因素外,美國超強的綜合實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區塊化”的提法爭議較大,有專家認為這將模糊當前世界石油市場全球化的大趨勢,造成誤解。本報告并非要將全球石油市場嚴格地割裂為幾個獨立的區塊,只是隨著資源形勢變化、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全球油氣生產和消費版圖正在調整之中,美國、歐盟和亞太這三大經濟區的石油進口主渠道逐漸清晰。本報告試圖通過這種粗略的劃分明確各大石油消費區最主要的進口渠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處理好“多元化”和主渠道的關系。
美國“能源獨立”之路
2011年3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演講稱,要在未來十余年內把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削減1/3,以提高美國能源的獨立性。事實上,美國除了在海外石油供應上向周邊地區回歸外,其自身油氣生產和能源消費結構也正悄然發生改變。海上石油和頁巖氣生產的強勁增長,加強了美國本土油氣的供應能力。能效的大力提高和新能源開發對石油的替代作用,都將減少美國能源對石油的依賴。在消費端,美國的經濟結構成熟,能源消費已經達到頂峰,加上更高的節能標準,美國的能源需求將持續下降。
2009年,美國一舉從俄羅斯手中奪過世界天然氣生產的頭把交椅,速度之快令世人矚目,其“幕后功臣”當屬頁巖氣。得克薩斯州Barnett頁巖氣田的成功開發吹響了美國向頁巖氣進軍的號角。2000年到2006年,美國頁巖氣的產量年均增長17%。2010年美國天然氣產量達到6110億立方米,占當年全球天然氣總產量的19.3%。
根據EIA《2011年度能源展望》中的參考情景,美國國內石油產品在2009年到2035年間將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長,油價在2035年將上升至125美元/桶(以2009年的美元為基準)。高漲的燃料價格將刺激國內其他能源領域,特別是頁巖氣的生產,這將緩和能源進口的緊張局面、。據EIA預計,2035年美國能源總消費中的凈進口比例將降到17%,而2009年這一比例為24%,2007年為29%。美國液體燃料的進口比例將從2005年的60%下降至2035年的42%。
對中國的啟示
各能源消費大國都試圖增強本國的能源自給率。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仍處在工業化階段,涵蓋13億人口的經濟發展決定了未來中國能源需求是剛性的,而國內石油產量又已漸近頂峰,中國必將更加依賴國際市場來滿足能源需求。
客觀上說,美國承擔了維護全球能源體系安全的責任,包括中東地區的穩定和國際海上運輸安全。美國對中東石油需求減少,并不意味著美國會減小對中東地區的控制力度,但至少給了中國加大從中東進口石油的機會。中國應注意到美國在中東石油利益的變化,并明確自身在中東地區的石油利益。
曾經的大買家歐美等國對中東石油依賴的下降,也會給中東產油國帶來心理壓力。中東產油國的經濟發展目前仍高度依賴石油出口,因此這些國家也在積極尋找新的大客戶,而亞洲無疑將是最具前景的石油消費市場。中國和其他亞洲石油消費大國應該明確,中東首先是亞洲的油庫,亞洲市場也是未來中東石油出口的生命之所系,中國應該借歐美等國對中東石油產品供應依賴度下降的機會加大對中東地區的戰略投入,制定出清晰、長遠的中東戰略。
能源安全是全球性話題,沒有世界的能源安全就沒有單個國家的能源安全,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在對外政策方面,中國應該更加積極地融入世界能源體系,應該更加明確自身的能源利益在哪,而不是簡單地在國外獲取更多的權益油或者份額油。
在對內政策上,中國應大力發展天然氣和非常規油氣。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國土資源部部的數據,中國頁巖氣的資源儲量并不比美國遜色,關鍵是開發機制。打破壟斷,開放市場,培育天然氣和非常規油氣消費市場,是中國轉變能源結構,實現二氧化碳減排,增強本土油氣供應能力的可行途徑。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