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石油主要方向正經歷從西向東的轉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沙特長期雄踞世界石油產量之王的寶座,預計未來10年全球石油產量可能超過40億噸,沙特產量可達5.4億~5.5億噸,約占全球14%,全球原油進/出口可達21億~22億噸,沙特出口將達3.8億~4億噸,約占…
沙特長期雄踞世界石油產量之王的寶座,預計未來10年全球石油產量可能超過40億噸,沙特產量可達5.4億~5.5億噸,約占全球14%,全球原油進/出口可達21億~22億噸,沙特出口將達3.8億~4億噸,約占全球18%。1980年以來,沙特石油生產受到出口導向的制約,這期間沙特的石油出口量總體呈上升態勢。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沙特石油的主要方向正經歷從西向東的轉變。
宏觀上看,全球石油供應的中軸位于歐亞大陸中部,從中東向北經里海—中亞到烏拉爾山兩側,該軸和西側的歐洲、南北美洲和非洲大部構成大西洋供銷區,和東側的亞洲、大洋洲和非洲東部構成了廣義的亞太供銷區。沙特在大西洋供銷區主要的出口對象為歐洲和美國,即傳統的北大西洋地區,在亞太供銷區主要的出口對象為狹義的亞太區,特別是東亞—南亞弧形帶。
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沙特和中東對兩大供銷區出口格局的變化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上世紀60~70年代,向歐美的出口占優勢;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出口構成相對均衡;上世紀90年代,向亞太供銷區的出口相對占有優勢;本世紀初,向廣義的亞太供銷區出口開始占絕對優勢,在此期間,中國、印度和東盟的進口量大增。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狀上看,沙特都是中東最大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國。因此,沙特出口格局的宏觀變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中東出口地區構成的變化。
“夕陽西下”
本世紀以來沙特向西歐出口的變化更明確地支撐了上述結論。2000年,沙特向西歐出口原油132.8萬桶/天,占沙特當年原油出口的21.2%。2009年,這一數字降到62.6萬桶/天,僅占沙特當年原油出口的10%。其原因之一是俄羅斯對西歐石油出口的增長“擠占”了沙特的部分出口份額。但更值得注意的因素是西歐堅持節能和對石油、煤炭的替代政策,這一政策使得西歐的石油消費量及其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比例總體上均呈下降趨勢。
與西歐相比,沙特和中東對美石油出口的依賴程度更低。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中東向美國輸出的石油約占其出口量的10%~15%,而且對美國來說,從中東進口的石油一定程度上帶有“補充”性質,現在美國更多的是從周邊國家進口。本世紀以來,美國進口的石油量略有下降,但從大西洋供銷區進口的石油數量及其占美國進口總量的份額均在增加。其中,同處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增長態勢最為明顯,西非的增幅也較大,中南美和歐洲的數量和份額則有所下降。顯然,大西洋地區,特別是美洲才是美國石油進口最主要的來源地。
2001年,美國從沙特進口原油8055萬噸,占當年美國進口總量的17.27%。2005年,美國原油進口量達到歷史峰值,但從沙特進口的原油卻下降到7225萬噸。2010年美國從沙特進口的原油大幅下降到5455萬噸,占當年總進口量的11.54%。本世紀以來,沙特雖然一直是美國第三大原油進口國,但與第一名加拿大的差距在迅速拉大。2010年,沙特向美國出口的原油僅為加拿大向美國出口原油的54.69%。
風從東方來
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沙特和中東石油“出口構成相對均衡”時期,包括中東、東非在內的廣義亞太供銷區在中東石油出口中所占的份額已大于大西洋供銷區。上世紀90年代后期和本世紀初,僅包括東亞、南亞和澳大拉西亞(澳大利亞及周邊國家)的狹義亞太供銷區所占份額也已超過大西洋供銷區。2009年,狹義亞太供銷區在沙特石油出口中的份額約為65%,因此沙特石油出口主要流向已經轉向東亞—南亞弧形地帶。
日本在中東和沙特石油出口中占據重要地位,上世紀后半葉,中東的石油出口中約有1/5輸往日本。2007年和2009年,日本原油進口中,來自中東的原油占比分別為80.35%和84.70%,來自沙特的原油占比分別為55.45%和31.67%。展望未來,日本對中東的原油依賴程度仍會很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經濟發展緩慢和節能節油的持續進展導致進口量停滯和減少,2008年~2009年所呈現出的沙特對日本的原油出口量及其占沙特總出口中的比重雙下降的趨勢有可能持續下去。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開始凈進口原油時,沙特對中國的出口甚微。但2000年~2002年沙特對華原油出口量年增率達40.74%,2002年達1139萬噸,占當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的16.41%,沙特也成為當年中國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并將這一“殊榮”保持至今。2010年,沙特對華原油出口量達4463萬噸,占當年沙特對外原油出口總量的18.6%。而當年中國從沙特進口的原油數量為2000年的7.8倍,10年間年增率高達22.79%。中國對沙特和中東的原油依賴程度大于歐盟,明顯大于美國,但還明顯低于日本和韓國。
博弈亞洲溢價
影響石油供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價格,在石油期貨已成為重要金融衍生品之一的現代石油市場,油價變化機制更為復雜。但無論如何,大出口國的出口方針和計價方式仍可對油價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這方面沙特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從2010年1月開始,沙特對美出口計價方式作了調整,其基準價格不再采用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WTI),而采用價格更高些的阿格斯公司(Argus)公布的ASCI,這將提高沙特對美的石油輸出價格。
中東輸往不同地區的石油價格是根據各地不同的基準價格加貼水,輸往美、歐的價格貼水多為負值,而輸往亞洲的貼水多為正值,(如2007年沙特輕油輸往美、歐的貼水分別為-4.3美元/桶和-4.2美元/桶,而輸往亞洲貼水為0.8美元/桶),這就出現了“亞洲溢價”,這顯然是不公正的,也與中東石油地緣格局的變化不相適應。2010年4月,沙特降低了除超輕質原油以外所有種類原油對亞洲的售價,如重油每桶下降0.85美元。但即使如此,調整后的價格仍比阿曼和沙特平均價格指數(沙特對亞洲出口的基淮價格)高1.1美元/桶。隨著亞洲在沙特出口中所占份額的持續提高,“亞洲溢價”的問題會更加突出,相信雙方會本著公平互利的方式逐步解決。
石油地緣格局變化
在中東石油的主要出口方向從北大西洋地區到東亞—南亞弧形地帶的轉變中,沙特出口方向的變化起著首要作用。在這種轉變中起“拉動”作用的開始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繼而是中國內地、印度及其他中小新興經濟體。印尼已從石油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越南也將出現這種轉變。這一趨勢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得到加強并將持續發展。經濟發展中心歷史性地東移決定了至少在未來20~30年內,東亞—南亞弧形地帶將是石油消費和進口增長最快的區域。
經濟格局的改變帶來石油供銷格局的變化。不管在政治和軍事上以沙特為首的中東產油國與美歐存在多大的共同利益,這些產油國都必須正視這一基本的現實,即其賴以生存的石油出口生命線將維系在亞洲國家身上。這將對沙特和中東的油氣生產和地緣政治產生重大影響。歐美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將減輕,再把美國的國際戰略和在產油國的一切活動簡單化為“為石油而戰”或“為中東而戰”顯然是一種過時的、不符合實際的思維方式。
中國之機遇
2002~2010年,沙特向中國出口的原油量從1139萬噸增至4463萬噸,年均增長率為18.61%。但2010年沙特對中國的原油出口只占同年沙特原油總出口的13.4%,低于該年日本和美國所占的份額。考慮到沙特尚有1.5億~2億噸/年的石油剩余產能,中國與沙特間的原油貿易還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未來中國原油進口的需求將持續加大,沙特對歐、美、日的出口將持續下降,對韓國的出口也將陷入停滯,面對國內經濟發展和更大程度地滿足中下層人民提高生活水平要求擴大出口的壓力,增加對華出口顯然也是沙特應采取的措施。2009年2月,胡錦濤主席訪問沙特期間,沙特政府承諾“任何時候都保證對中國原油供應”。
在繼續鞏固和擴大在國際原油市場中所占份額的同時,沙特還加大了在下游煉化和油氣化工的發展,其主要方式是同主要原油出口對象國(包括中國)合資建立煉廠。這一方面有助于沙特鞏固和擴大原油出口市場,另一方面以油品形式出口銷售有助于沙特增加出口利潤。對中國來說,同沙特合資建煉廠一方面有利于鞏固和擴大原油進口來源,即所謂“以市場換原料”,另一方面這些煉廠在滿足中國油品需求外,還能向其他國家出口創收。這種合作方式顯然是互利雙贏的。目前,中石油已與沙特阿美公司在云南合資建立煉廠,將實現中沙在資源、加工、銷售等方面的一體化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中國石化產業對乙烯和石腦油等基礎化工原料需求量持續激增。2009年,中國乙烯進口量達到97.5萬噸,而“十一五”初期進口量僅為20萬噸左右。此類產品恰是中東,特別是沙特出口的強項,其產品具有低成本的優勢。適當進口沙特價格優惠的油品和基礎化工原料,或與沙特合作在中國和沙特建煉廠和石化廠對中國來說利大于弊。
中沙在這方面的合作已引起世界同行的關注。2009年,中石化與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在天津以雙方各占50%的比例共投資183億元人民幣建設年產320萬噸石化產品的綜合項目,每年所需的1000萬噸原油由沙特供應。此外,位于沙特紅海岸邊的延布煉廠原合作方康菲石油公司退出后,沙特阿美公司將合作建設這一名列前茅的世界級煉化項目的機會給了中石化。
此前,東亞油品出口國(包括日、韓、中、新加坡等)對即將到來的中東油品和石化產品的低價傾銷憂心忡忡。據稱,這也是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間自由貿易區談判的難點之一。筆者認為,違反市場規則而將低價油品拒之門外弊大于利,不如因勢利導,大力開展同中東產油國在中、下游的廣泛合作,在不損害且有利于中方基本利益的前提下相互補充,以求雙贏。
近年來,這種合作還延伸到大型石油儲備基地上,中國可積極與沙特等國協商,在中國近海島嶼(包括地理條件十分優越的舟山群島)開展此類合作,這將為穩定和擴大中國和東亞的進口油源創造積極的條件。沙特的法律不允許外資公司進入石油上游的勘探開發,但在其他多個領域仍不同程度地允許外資參與。中國石油公司已進入天然氣上游并在沙特的石油服務和工程、設備項目上取得了不少進展,但與其巨大的市場規模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中國與沙特的經濟往來近年亦有重大進展,沙特已成為中國在西亞北非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但中國從沙特的進口遠大于對沙特的出口,兩國之間的貿易存在巨大的不平衡,顯然兩國之間的互補優勢還未得到充分發揮。中國與非洲及南美洲國家間經濟合作表明,油氣合作僅是全面經濟合作的一部分,因地制宜地幫助油氣資源國發展經濟、合作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可提升相互之間的貿易水平。中國應從自己的發展戰略出發采取更積極主動的行動,更全面地發展與沙特和中東的友好合作關系。沙特為了實現長治久安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更加重視其與東亞—南亞弧形帶國家的關系。這之中最重要的當然是與中國的合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東亞—南亞弧形帶國家石油進口量及其在沙特外貿中份額的加大,中沙間的合作將帶動中東與該弧形帶各國的合作,進而有力地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宏觀上看,全球石油供應的中軸位于歐亞大陸中部,從中東向北經里海—中亞到烏拉爾山兩側,該軸和西側的歐洲、南北美洲和非洲大部構成大西洋供銷區,和東側的亞洲、大洋洲和非洲東部構成了廣義的亞太供銷區。沙特在大西洋供銷區主要的出口對象為歐洲和美國,即傳統的北大西洋地區,在亞太供銷區主要的出口對象為狹義的亞太區,特別是東亞—南亞弧形帶。
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沙特和中東對兩大供銷區出口格局的變化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上世紀60~70年代,向歐美的出口占優勢;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出口構成相對均衡;上世紀90年代,向亞太供銷區的出口相對占有優勢;本世紀初,向廣義的亞太供銷區出口開始占絕對優勢,在此期間,中國、印度和東盟的進口量大增。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狀上看,沙特都是中東最大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國。因此,沙特出口格局的宏觀變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中東出口地區構成的變化。
“夕陽西下”
本世紀以來沙特向西歐出口的變化更明確地支撐了上述結論。2000年,沙特向西歐出口原油132.8萬桶/天,占沙特當年原油出口的21.2%。2009年,這一數字降到62.6萬桶/天,僅占沙特當年原油出口的10%。其原因之一是俄羅斯對西歐石油出口的增長“擠占”了沙特的部分出口份額。但更值得注意的因素是西歐堅持節能和對石油、煤炭的替代政策,這一政策使得西歐的石油消費量及其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比例總體上均呈下降趨勢。
與西歐相比,沙特和中東對美石油出口的依賴程度更低。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中東向美國輸出的石油約占其出口量的10%~15%,而且對美國來說,從中東進口的石油一定程度上帶有“補充”性質,現在美國更多的是從周邊國家進口。本世紀以來,美國進口的石油量略有下降,但從大西洋供銷區進口的石油數量及其占美國進口總量的份額均在增加。其中,同處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增長態勢最為明顯,西非的增幅也較大,中南美和歐洲的數量和份額則有所下降。顯然,大西洋地區,特別是美洲才是美國石油進口最主要的來源地。
2001年,美國從沙特進口原油8055萬噸,占當年美國進口總量的17.27%。2005年,美國原油進口量達到歷史峰值,但從沙特進口的原油卻下降到7225萬噸。2010年美國從沙特進口的原油大幅下降到5455萬噸,占當年總進口量的11.54%。本世紀以來,沙特雖然一直是美國第三大原油進口國,但與第一名加拿大的差距在迅速拉大。2010年,沙特向美國出口的原油僅為加拿大向美國出口原油的54.69%。
風從東方來
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沙特和中東石油“出口構成相對均衡”時期,包括中東、東非在內的廣義亞太供銷區在中東石油出口中所占的份額已大于大西洋供銷區。上世紀90年代后期和本世紀初,僅包括東亞、南亞和澳大拉西亞(澳大利亞及周邊國家)的狹義亞太供銷區所占份額也已超過大西洋供銷區。2009年,狹義亞太供銷區在沙特石油出口中的份額約為65%,因此沙特石油出口主要流向已經轉向東亞—南亞弧形地帶。
日本在中東和沙特石油出口中占據重要地位,上世紀后半葉,中東的石油出口中約有1/5輸往日本。2007年和2009年,日本原油進口中,來自中東的原油占比分別為80.35%和84.70%,來自沙特的原油占比分別為55.45%和31.67%。展望未來,日本對中東的原油依賴程度仍會很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經濟發展緩慢和節能節油的持續進展導致進口量停滯和減少,2008年~2009年所呈現出的沙特對日本的原油出口量及其占沙特總出口中的比重雙下降的趨勢有可能持續下去。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開始凈進口原油時,沙特對中國的出口甚微。但2000年~2002年沙特對華原油出口量年增率達40.74%,2002年達1139萬噸,占當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的16.41%,沙特也成為當年中國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并將這一“殊榮”保持至今。2010年,沙特對華原油出口量達4463萬噸,占當年沙特對外原油出口總量的18.6%。而當年中國從沙特進口的原油數量為2000年的7.8倍,10年間年增率高達22.79%。中國對沙特和中東的原油依賴程度大于歐盟,明顯大于美國,但還明顯低于日本和韓國。
博弈亞洲溢價
影響石油供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價格,在石油期貨已成為重要金融衍生品之一的現代石油市場,油價變化機制更為復雜。但無論如何,大出口國的出口方針和計價方式仍可對油價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這方面沙特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從2010年1月開始,沙特對美出口計價方式作了調整,其基準價格不再采用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WTI),而采用價格更高些的阿格斯公司(Argus)公布的ASCI,這將提高沙特對美的石油輸出價格。
中東輸往不同地區的石油價格是根據各地不同的基準價格加貼水,輸往美、歐的價格貼水多為負值,而輸往亞洲的貼水多為正值,(如2007年沙特輕油輸往美、歐的貼水分別為-4.3美元/桶和-4.2美元/桶,而輸往亞洲貼水為0.8美元/桶),這就出現了“亞洲溢價”,這顯然是不公正的,也與中東石油地緣格局的變化不相適應。2010年4月,沙特降低了除超輕質原油以外所有種類原油對亞洲的售價,如重油每桶下降0.85美元。但即使如此,調整后的價格仍比阿曼和沙特平均價格指數(沙特對亞洲出口的基淮價格)高1.1美元/桶。隨著亞洲在沙特出口中所占份額的持續提高,“亞洲溢價”的問題會更加突出,相信雙方會本著公平互利的方式逐步解決。
石油地緣格局變化
在中東石油的主要出口方向從北大西洋地區到東亞—南亞弧形地帶的轉變中,沙特出口方向的變化起著首要作用。在這種轉變中起“拉動”作用的開始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繼而是中國內地、印度及其他中小新興經濟體。印尼已從石油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越南也將出現這種轉變。這一趨勢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得到加強并將持續發展。經濟發展中心歷史性地東移決定了至少在未來20~30年內,東亞—南亞弧形地帶將是石油消費和進口增長最快的區域。
經濟格局的改變帶來石油供銷格局的變化。不管在政治和軍事上以沙特為首的中東產油國與美歐存在多大的共同利益,這些產油國都必須正視這一基本的現實,即其賴以生存的石油出口生命線將維系在亞洲國家身上。這將對沙特和中東的油氣生產和地緣政治產生重大影響。歐美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將減輕,再把美國的國際戰略和在產油國的一切活動簡單化為“為石油而戰”或“為中東而戰”顯然是一種過時的、不符合實際的思維方式。
中國之機遇
2002~2010年,沙特向中國出口的原油量從1139萬噸增至4463萬噸,年均增長率為18.61%。但2010年沙特對中國的原油出口只占同年沙特原油總出口的13.4%,低于該年日本和美國所占的份額。考慮到沙特尚有1.5億~2億噸/年的石油剩余產能,中國與沙特間的原油貿易還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未來中國原油進口的需求將持續加大,沙特對歐、美、日的出口將持續下降,對韓國的出口也將陷入停滯,面對國內經濟發展和更大程度地滿足中下層人民提高生活水平要求擴大出口的壓力,增加對華出口顯然也是沙特應采取的措施。2009年2月,胡錦濤主席訪問沙特期間,沙特政府承諾“任何時候都保證對中國原油供應”。
在繼續鞏固和擴大在國際原油市場中所占份額的同時,沙特還加大了在下游煉化和油氣化工的發展,其主要方式是同主要原油出口對象國(包括中國)合資建立煉廠。這一方面有助于沙特鞏固和擴大原油出口市場,另一方面以油品形式出口銷售有助于沙特增加出口利潤。對中國來說,同沙特合資建煉廠一方面有利于鞏固和擴大原油進口來源,即所謂“以市場換原料”,另一方面這些煉廠在滿足中國油品需求外,還能向其他國家出口創收。這種合作方式顯然是互利雙贏的。目前,中石油已與沙特阿美公司在云南合資建立煉廠,將實現中沙在資源、加工、銷售等方面的一體化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中國石化產業對乙烯和石腦油等基礎化工原料需求量持續激增。2009年,中國乙烯進口量達到97.5萬噸,而“十一五”初期進口量僅為20萬噸左右。此類產品恰是中東,特別是沙特出口的強項,其產品具有低成本的優勢。適當進口沙特價格優惠的油品和基礎化工原料,或與沙特合作在中國和沙特建煉廠和石化廠對中國來說利大于弊。
中沙在這方面的合作已引起世界同行的關注。2009年,中石化與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在天津以雙方各占50%的比例共投資183億元人民幣建設年產320萬噸石化產品的綜合項目,每年所需的1000萬噸原油由沙特供應。此外,位于沙特紅海岸邊的延布煉廠原合作方康菲石油公司退出后,沙特阿美公司將合作建設這一名列前茅的世界級煉化項目的機會給了中石化。
此前,東亞油品出口國(包括日、韓、中、新加坡等)對即將到來的中東油品和石化產品的低價傾銷憂心忡忡。據稱,這也是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間自由貿易區談判的難點之一。筆者認為,違反市場規則而將低價油品拒之門外弊大于利,不如因勢利導,大力開展同中東產油國在中、下游的廣泛合作,在不損害且有利于中方基本利益的前提下相互補充,以求雙贏。
近年來,這種合作還延伸到大型石油儲備基地上,中國可積極與沙特等國協商,在中國近海島嶼(包括地理條件十分優越的舟山群島)開展此類合作,這將為穩定和擴大中國和東亞的進口油源創造積極的條件。沙特的法律不允許外資公司進入石油上游的勘探開發,但在其他多個領域仍不同程度地允許外資參與。中國石油公司已進入天然氣上游并在沙特的石油服務和工程、設備項目上取得了不少進展,但與其巨大的市場規模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中國與沙特的經濟往來近年亦有重大進展,沙特已成為中國在西亞北非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但中國從沙特的進口遠大于對沙特的出口,兩國之間的貿易存在巨大的不平衡,顯然兩國之間的互補優勢還未得到充分發揮。中國與非洲及南美洲國家間經濟合作表明,油氣合作僅是全面經濟合作的一部分,因地制宜地幫助油氣資源國發展經濟、合作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可提升相互之間的貿易水平。中國應從自己的發展戰略出發采取更積極主動的行動,更全面地發展與沙特和中東的友好合作關系。沙特為了實現長治久安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更加重視其與東亞—南亞弧形帶國家的關系。這之中最重要的當然是與中國的合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東亞—南亞弧形帶國家石油進口量及其在沙特外貿中份額的加大,中沙間的合作將帶動中東與該弧形帶各國的合作,進而有力地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