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呼吁各國對通貨膨脹壓力上升保持警惕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北京時間周一,國際清算銀行(BIS)在瑞士巴塞爾公布年度報告,呼吁全球各國央行必須對通貨膨脹壓力上升保持警惕,呼吁新興市場和發達市場國家必須快速聯手加息,阻擊可能出現的全球惡性通貨…
北京時間周一,國際清算銀行(BIS)在瑞士巴塞爾公布年度報告,呼吁全球各國央行必須對通貨膨脹壓力上升保持警惕,呼吁新興市場和發達市場國家必須快速聯手加息,阻擊可能出現的全球惡性通貨膨脹,以及通脹失控經濟受損情況下可能爆發的滯脹風險。
加息需全球聯合
雖然在已經過去的一年,全球經濟實現了增長,其中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速依然保持旺盛,發達經濟體也基本走上了經濟“自我修復”的道路。但對于各國貨幣政策制定者來說,放松還為時尚早。
BIS在年報中指出,當前正需要緊縮的全球貨幣政策,來實現遏制通貨膨脹上漲的壓力,維持金融市場穩定,更重要的是,加息的步伐需要進一步加快。
眾所周知,從2010年開始,新興市場,包括亞洲、拉丁美洲的很多國家,早已開始上調利息抑制泛濫的流動性,維持物價穩定。
然而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卻依然保持著幾乎為零的低利率,在金融改革尚未完全制定和實施之前,這種不公平會導致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不平衡再度浮現,個別國家高度隨意的貨幣政策也會威脅到本國,乃至全世界的物價穩定。
盡管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為了維持經濟發展,暫時依然保持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但BIS呼吁,一些發達經濟體長期維持過低利率是錯誤的,如果通脹失控,并成為全球惡性通脹,大宗商品價格將被大幅推高,屆時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受損,全球的經濟后腿都會被牽制。
此外,針對當前存在龐大經常項目赤字的國家和擁有龐大經常項目盈余的國家,都不愿意調整本國貨幣利率,BIS呼吁全球主要經濟體應互相協作,通過長期進行的結構調整,改善各自的經常項目失衡局面,確保全球化繼續幫助各國改善經濟福利和生活標準,為實現這一目標,提高匯率靈活性當屬首要手段。
滯脹風險
其中,BIS特別指出新興國家勞動力成本上升可能會引發和上世紀70年代類似的全球惡性通脹,當年主要是受食物價格飆漲所致,這次更多是由生產原材料、制造成本上升導致利潤下降,并進一步擠壓價格差額,迫使企業把上漲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與此同時,在當前各國市場依然偏泛濫的流動性狀況下,世界經濟面臨“產能過剩”、區域經濟增速均不同程度地放緩等問題,BIS的總經理賈姆·卡路娜(JaimeCaruana)表示,由此貨幣政策制定者將面臨維持經濟穩定且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警示全球或將面臨滯脹風險。
分析認為,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各國政府都釋放流動性,促進經濟復蘇反彈,這造成了今天金融和房地產市場充斥著過剩資本。隨著通脹導致物價上漲,貨幣購買力下降,需求的難以釋放又促使工業產能過剩,繼而再次對經濟增長造成抑制。
“現在有個很不好的趨勢,不僅低估金融風險,更是高估了經濟的潛在增長和產能的可持續消化能力。”賈姆·卡路娜表示。
上周日,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在北京表示,中國經濟出現滯脹也不是沒有可能性。今年央行頻繁使出上調金融機構準備金率和加息的組合拳,使得中國千萬中小型企業面臨更艱難的融資環境,但通脹數據尚未見良好的調整效果。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加息需全球聯合
雖然在已經過去的一年,全球經濟實現了增長,其中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速依然保持旺盛,發達經濟體也基本走上了經濟“自我修復”的道路。但對于各國貨幣政策制定者來說,放松還為時尚早。
BIS在年報中指出,當前正需要緊縮的全球貨幣政策,來實現遏制通貨膨脹上漲的壓力,維持金融市場穩定,更重要的是,加息的步伐需要進一步加快。
眾所周知,從2010年開始,新興市場,包括亞洲、拉丁美洲的很多國家,早已開始上調利息抑制泛濫的流動性,維持物價穩定。
然而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卻依然保持著幾乎為零的低利率,在金融改革尚未完全制定和實施之前,這種不公平會導致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不平衡再度浮現,個別國家高度隨意的貨幣政策也會威脅到本國,乃至全世界的物價穩定。
盡管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為了維持經濟發展,暫時依然保持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但BIS呼吁,一些發達經濟體長期維持過低利率是錯誤的,如果通脹失控,并成為全球惡性通脹,大宗商品價格將被大幅推高,屆時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受損,全球的經濟后腿都會被牽制。
此外,針對當前存在龐大經常項目赤字的國家和擁有龐大經常項目盈余的國家,都不愿意調整本國貨幣利率,BIS呼吁全球主要經濟體應互相協作,通過長期進行的結構調整,改善各自的經常項目失衡局面,確保全球化繼續幫助各國改善經濟福利和生活標準,為實現這一目標,提高匯率靈活性當屬首要手段。
滯脹風險
其中,BIS特別指出新興國家勞動力成本上升可能會引發和上世紀70年代類似的全球惡性通脹,當年主要是受食物價格飆漲所致,這次更多是由生產原材料、制造成本上升導致利潤下降,并進一步擠壓價格差額,迫使企業把上漲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與此同時,在當前各國市場依然偏泛濫的流動性狀況下,世界經濟面臨“產能過剩”、區域經濟增速均不同程度地放緩等問題,BIS的總經理賈姆·卡路娜(JaimeCaruana)表示,由此貨幣政策制定者將面臨維持經濟穩定且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警示全球或將面臨滯脹風險。
分析認為,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各國政府都釋放流動性,促進經濟復蘇反彈,這造成了今天金融和房地產市場充斥著過剩資本。隨著通脹導致物價上漲,貨幣購買力下降,需求的難以釋放又促使工業產能過剩,繼而再次對經濟增長造成抑制。
“現在有個很不好的趨勢,不僅低估金融風險,更是高估了經濟的潛在增長和產能的可持續消化能力。”賈姆·卡路娜表示。
上周日,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在北京表示,中國經濟出現滯脹也不是沒有可能性。今年央行頻繁使出上調金融機構準備金率和加息的組合拳,使得中國千萬中小型企業面臨更艱難的融資環境,但通脹數據尚未見良好的調整效果。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西班牙更大風險來自銀行業 下一篇:美國石油協會認為美國能源行業開發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