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聯(lián)通浙皖的浙江省交通集團臨建高速控制性工程——英公隧道實現(xiàn)雙幅貫通。這標志著該項目主線順利貫通,加速浙皖通聯(lián)進程。據(jù)悉,該高速預計于2023年建成。
作為浙皖省際斷通高速,臨建高速建成后,將有力服務浙江交通強省和浙江詩路文化帶建設,在浙中西南地區(qū)、安徽東南地區(qū)和江蘇省西部之間形成一條快速通道,進一步完善長三角高速公路網(wǎng),加強長三角對周邊地區(qū)的經濟輻射。
臨建高速路線全長約85.5公里,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時速100公里,總投資約206億元人民幣,建設工期42個月,由浙江省交通集團牽頭投資建設。
其中,項目控制性工程英公隧道右洞長4412米、左洞長4452米,是臨建高速最長隧道,也是杭州市單幅最長的山區(qū)高速公路隧道。由于隧道貫穿山體較長,施工中通風、排水、降塵的難度較大。
為此,英公隧道班組積極響應臨建指揮部機器換人、機械化減人的號召,引進雙臂鑿巖臺車、防水板鋪設臺車等九大類先進機械設備,打造了從開挖到支護結束的隧道機械化施工生產流水線。
作為典型的山區(qū)高速,臨建高速全線設置橋梁70座,隧道30座,橋隧比高達66.6%。面對山區(qū)高速土地稀缺、安全管理難度大等現(xiàn)狀,如何破題?
記者獲悉,“智慧”成為臨建高速建設的亮眼底色。該項目大力推進標準化建設、預制裝配化施工和質量通病治理,深入推進智慧工地建設。借助預制裝配化施工的開展,臨建高速較傳統(tǒng)工期提前120天完成了5座預制裝配化橋梁施工任務,裝配式混凝土澆筑量超過4.6萬立方米,在全國山區(qū)高速中率先大規(guī)模推廣預制裝配化施工,作出積極探索。臨建高速先后打造智慧梁場、智慧隧道、智慧路面三大應用場景,實現(xiàn)了項目建設管理、施工質量管控、安全生產管控、遠程視頻管控、試驗檢測管控等六個“智慧化”。
“臨建高速的建成,將結束安徽寧國到杭州臨安之間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市民自駕出行時間將由以前經208省道的兩個多小時縮短到一小時左右,桐廬到臨安開車只需要半小時,這將極大提高市民出行體驗感、幸福感。”浙江省交通集團臨建指揮部副指揮陳肯表示。
此外,憑借與杭徽高速、杭新景高速的相通,臨建高速通車后,市民向北直通安徽寧國,向西可借助高速的互聯(lián)互通直達衢州、安徽黃山以及江西景德鎮(zhèn)等地,向南則能通過建金高速直達金華。
在暢通省際出行的同時,結合項目沿線經過11個鄉(xiāng)鎮(zhèn)、46個村,旅游經濟、民宿經濟、沿線產業(yè)豐富的實際情況,臨建高速用活“高速+旅游”的建設理念,力爭為沿線地區(qū)商品輸出、服務輻射帶來更堅實的交通基礎。例如,臨建高速通車后,其沿線以針織產業(yè)聞名的桐廬橫村鎮(zhèn)、以生產筆見長的分水鎮(zhèn)將結束不通高速的歷史,將產品更為便利地運往各地,迎來更多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