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項目排隊待批 減排尚有400萬千瓦裝機缺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針對國家能源局將批準3個核電新項目開展前期工作的傳言,接近國家能源局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主要的工作是保證現有在建項目的進度,沒有精力再批新的項目。”據其透露…
近日,針對國家能源局將批準3個核電新項目開展前期工作的傳言,接近國家能源局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主要的工作是保證現有在建項目的進度,沒有精力再批新的項目。”
據其透露,目前有多個核電項目已經手握“路條”,等待核準開工,如果新增3個項目,那么排隊的話已排到“十三五”。而按照國家能源局早先對新建核電項目作出的安排,“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中電投集團各有一個項目將優先批準開工建設。”
然而,按照《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規劃,到2017年,中國將投產5000萬千瓦的核電機組。中國目前在運、在建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不到4600萬千瓦,考慮到核電建設的長周期,如果不加快審批,減排目標尚有400萬千瓦裝機的缺口。
平衡三大巨頭
上述人士介紹,國家能源局優先批準開工的3個項目分別為中核集團的遼寧徐大堡項目、中廣核集團的廣東陸豐項目和中電投集團的山東海陽二期項目。其中,中核集團的浙江三門項目3、4機組本來也同樣可以優先批復,但中核集團的態度是先推進徐大堡項目。
實際上,這三個項目早在福島核電事故之前就已經走完相關流程,其中,徐大堡項目和陸豐項目在2010年底就已經獲準開展前期工作,海陽二期項目則在2009年初獲準開展前期工作。也就是說,3個項目都手握三年以上的“路條”,卻自福島核電事故至今仍無法開工,前期工作也都有所延遲。
尤其是徐大堡和陸豐項目,在更加嚴格的核安全標準的要求下,對技術路線進行了調整。此前,兩個項目都計劃采用二代改進核電技術,福島核電事故后,則調整為AP1000三代核電技術,單機容量增加到125萬千瓦。
近期,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的技術調整方案已經獲批,拿到新的“路條”,按計劃都將很快具備開工條件,但審批工作仍然受到了技術調整的影響。
“技術路線調整后很多工作要重新來一遍,比如投資測算。沒有這一項,審批流程就走不動,國家能源局即便想批也沒辦法。”上述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現在的情況就是各方面對發展核電都很支持,但沒法批準新的機組開工。”
該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上任后,有計劃向新的核電項目發放“路條”,新批項目也將在三大核電巨頭間謀求平衡,讓每個集團各獲一個新項目。
從各集團的核電廠址儲備上來看,中核集團的象山核電項目、中廣核集團的蒼南核電項目、中電投集團的白龍核電項目準備工作相對靠前,但考慮到各地區核電項目分配和當地用電負荷等問題,新增三個核電項目的“路條”確實有困難。
應對減排則需開工新建
根據公開信息來看,僅在沿海地區,中國就有多個已經獲得路條、而未批準開工的核電項目。
除了徐大堡項目、三門項目二期、海陽項目二期和陸豐項目外,福建福清項目三期、江蘇田灣項目三期、遼寧紅沿河項目二期、山東石島灣CAP14000示范項目一期都處于此階段,共計8個項目。此外,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寧和江西彭澤3個內陸核電項目,同樣是“路條”在手。
這就意味著,新項目即便獲得“路條”,開工時間也至少要排在上述現有沿海項目之后。此期間內陸核電如果放行,還要繼續向后排。與新項目相比,核準現有項目開工建設更為緊迫。
9月10日,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行動防治計劃》,強調快清潔能源替代利用,計劃到2017年,中國運行核電機組裝機容量達到5000萬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3%。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介紹,中國當前商運核電機組17臺,裝機容量1474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8臺,裝機容量3056萬千瓦。
在運與在建核電機組共計4530萬千瓦,若要達到5000萬千瓦的目標,仍需要新建4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
按照規劃,2014年中廣核集團廣東陽江核電項目6號機組將開工建設,該機組為百萬千瓦機組。即便不考慮工期的因素、只計算核電裝機量,為了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減排的目標,還有剩余的3臺核電機組需獲批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