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渭南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來源:中國日報網|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十一五”以來,陜西省渭南市在交通運輸部及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為重點,累計投資100多億元,新改建高速公路150公里,改擴建國省干線公路230多公…
“十一五”以來,陜西省渭南市在交通運輸部及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為重點,累計投資100多億元,新改建高速公路150公里,改擴建國省干線公路230多公里,鋪裝通村公路1萬多公里,全市高速公路和干線公路主骨架初步形成,有力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渭南地處關中平原東部最寬闊地帶,是陜西的“東大門”,轄一區兩市八縣,總面積1.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54萬,是“關天經濟區”、“陜甘寧革命老區”和“晉陜豫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3個國家級經濟區疊加的地級市。渭南東襟黃河與山西運城、河南三門峽毗鄰,西與西安、咸陽相接,南依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橋山與延安、銅川接壤,是中東部地區進入西北的門戶。渭南距古城西安60公里,距咸陽國際空港80公里。鄭西、大西2條高鐵在此并站交匯,隴海、西南等6條鐵路與連霍、京昆等3條高速公路、9條國省道縱橫貫穿。截至2012年底,全市公路總里程1.79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325公里,公路密度為137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現有公路營運客車3145輛,營運線路686條,輻射1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公路營運貨車57789輛,總噸位40萬噸;鄉鎮通班車率達到100%,建制村公路通達率100%、通暢率99.9%,縣城至建制村的農村三級客運網絡基本形成。
長期以來,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渭南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此,渭南市從4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強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全面加強組織領導。渭南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交通運輸局局長為副組長,各縣市區張及市級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渭南市公路建設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協調解決全市“十二五”期間公路工程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市委、市政府領導經常深入施工現場,了解情況、慰問職工,解決問題,鼓舞士氣,確保了各項工程順利推進。二是提早開展前期工作。搶抓國家加大國省道改造力度的歷史機遇,積極開展項目設計等,提前完成了108國道渭南至漢村一級公路、韓城龍門至金城一級公路等8個項目的前期工作,為工程順利啟動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在2013年國道網規劃出臺后,又提前完成了蒲城至黃龍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為榆藍線早日貫通創造了條件,同時策劃包裝了242國道大荔縣城過境段等一批新增國道縣城過境段項目,為交通持續發展儲備了項目、積蓄了后勁。三是多方籌措建設資金。按照分級負責、部門配合、市縣聯動、多渠道融資的思路,上下合力實施了一批重大交通項目。108國道渭南至漢村公路項目,主線由市交通運輸局負責,城區過境段由大荔縣政府負責,充分調動了縣級政府建設交通的積極性。采用BOT、BT模式吸引社會資金,開工建設了總投資34.3億元的韋羅高速、34億元的蒲白高速及7.3億元的韓城龍門隧道等項目。四是努力提高建管水平。把“五化”要求作為工程建設管理的核心,在抓好落實、縱深推進上狠下工夫,努力提高交通現代工程管理水平。組建專業實施機構,強化工程質量監督及現場管理,注重數據抽檢和指標控制,努力提升工程的質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對已建成項目,及時組織竣工驗收,交付養管單位納入正常養護管理,充分發揮項目的投資及社會效益。
從2012年開始,渭南市以108國道干線公路改造示范工程建設為突破口,持續深化干線公路養護機制改革,提升養護生產標準化和管理規范化水平;農村公路以“好路杯”競賽為抓手,大力開展文明路、養護示范縣、示范鎮(鄉)及干線化養護試點等一系列創建活動,全面提升公路養管水平。
108國道渭南過境段全長209.64公里,其中一級公路33.4公里,二級公路176.24公里。去年以來,在交通運輸部和省委、省政府及省交通運輸廳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籌集資金,開展示范工程創建活動。一是采取市縣聯建,部門聯動,合理辦交通。采用BT模式、縣市政府參與投資等方法,分段對國道108進行一級公路升等改造。108國道渭南至漢村一級公路、韓城龍門至金城一級公路明年可建成通車。二是對建設積極性高,條件成熟的路段,優先開展項目前期工作。108國道合陽縣城過境一級公路、禹門口黃河大橋項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完成,計劃明年開工建設。三是深入開展過道大中修及預防性養護、路容路貌政治、陸域環境治理、公路綠化美化等工作,108國道渭南過境段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11月29日,交通運輸部副部長馮正霖、陜西省副省長在渭南調研108國道改造示范工程時指出,108國道改造示范工程是交通運輸部“十二五”期間全面提升普通國道養建服務水平的重要樣板之一,陜西省交通運輸系統要以此工程為示范,深化干線公路養護機制改革,提升養護標準化和管理規范化水平,使干線公路更加便民利民。沿線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協調,確保工程質量,優化投資環境,改造完成后要強化養護責任,更好地造福沿線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