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上漲調控加碼 房產稅設計引發熱議
來源:鋼聯資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金融時報消息,11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要整合不動產登記職責、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此前,對不動產的管理不夠集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負責房屋…
據金融時報消息,11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要整合不動產登記職責、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此前,對不動產的管理不夠集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負責房屋所有權登記,國土資源部門負責集體土地所有權、國有土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登記,而且在信息登記這一塊相對空白。這項改革,不僅簡化了行政流程,也消除了不動產的“信息孤島”。這是否是三中全會之后調控的“第一刀”?對房地產市場又會有何影響?
國家統計局本周發布的10月份70座城市住宅價格指數顯示,與前一月相比,10月份出現房價同比上漲的城市為69座,同比上漲城市數量連續第6個月保持在69,僅有溫州一座城市房價持續下降。同時,一線城市繼續領漲全國房價:上海同比上漲21.4%領先,北京、廣州、深圳分別為21.1%、20.7%和20.6%。
就在統計數據發布的同一天,廣州市政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的意見》,提出“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70%”的要求。這是繼北京、上海、深圳之后,第四個加入“二套房七成首付”陣營的城市。至此,四大一線城市在這條調控政策上實現了全部加碼。
時值十八屆三中全會剛剛結束,大部分人都對每一項涉及到房地產的政策投以極大的關注。近幾周來,北京加強了預售審批,增加土地和自住型商品房的供應量,上海、深圳、廣州、杭州等地也從加大限購力度、收緊預售許可、提高二套房貸款比例等方面頒布了樓市的調控措施。
不過不少人認為,靠行政手段來使房市走上健康合理的發展道路非常困難。目前來看,在“盤活存量”上實現突破有可能會是一個可行之道。而其中,房產稅的引入呼聲越來越高,正反方的觀點爭辯也越來越激烈。
此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383改革方案”,針對房地產市場,提出“包括房產稅從試點到全面實施等”,被外界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在三中全會中,財稅改革也被看作是突破口和主線索,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也提到將“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作為房地產稅中的重要一環,房產稅已經被提了好多年,不少人也認為這是解決中國房價過高的一個有效方法:增加地方政府合理稅收來源,減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從源頭上有效控制房價;同時也增加了持有成本,降低非剛性購房者的購房預期,在房價上漲預期不明確的情況下,擠出投機因素。而不動產信息的登記,也被不少業內人士看作是房產稅全面開征的一大前提要素。
如此一來,基礎打好,前景看好,房產稅的落地還有什么問題呢?
房地產市場這個領域是積弊已久。所以,房產稅要引入,也必將面臨著制度設計的巨大困難。重慶和上海作為全國的試點,對部分房屋進行了房產稅的征收,整體看來,并沒有取得重大的突破,所以貿然推行肯定有風險。房產稅如何推廣,必須依據各地不同的財稅情況和地方居民特色來進行銜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魏加寧在剛剛閉幕的財經年會上表示,中國國情復雜,地廣人多,各個地區差距大,既然是地方的稅就應該讓地方來解決。而在其他一些環節上,也存在著制度設計的困難,正如原財政部部長項懷誠所說,我們國家的房產本身是沒有產權的,如果現在要盲目開始征房產稅,大家肯定有意見,所以試點多一些會比較好。要去探索商業用房和住宅用房、大中城市和三線城市、城與鄉,以及存量房產和新增房產不同的特點。另外,小產權房如何征收、從第幾套房開始征收、保障不影響低保戶等問題,都必須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之后才能進行逐步的試點范圍擴大,政策出臺無疑需要有大量的政策研究作為基礎。
同時,不少專家提出,三中全會對房地產稅的提出應該是去厘清房地產開發環節中的一系列稅種,用房產稅來替代一些不必要的間接稅,即優化稅制,而不是單純多加一個房產稅。如果是這樣,必將使負擔又添在住房者身上,適得其反。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主要城市新建住宅價格上漲同比超過10%的城市達到了21個,也就是說,21個城市完成年度調控任務看來非常困難,而今年三四月份不少城市并沒有很好的收效,反倒出現了例如20%的稅收最終還是壓到了剛需購房者的身上,所以,房產稅的設計需推進,但必須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形成普遍的共識,使房屋真正理性地回歸到使用價值上,強調自住屬性,解決其基礎的民生問題,需審慎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