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香港子公司首發1.4億新加坡元債券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A股市場融資受阻的內地房企,將目光瞄向海外。昨日(11月5日),萬科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萬科地產(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科地產香港)的全資子公司BestgainRealEstateLyraLimited于…
在A股市場融資受阻的內地房企,將目光瞄向海外。
昨日(11月5日),萬科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萬科地產(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科地產香港)的全資子公司Bestgain Real Estate Lyra Limited于今年7月16日設立20億美元中期票據計劃;谠撈睋,萬科地產香港通過Bestgain Real Estate Lyra Limited首次發行1.4億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6.9億元)4年期定息債券,債券票面利率為3.275%。萬科地產香港為該債券本息提供不可撤銷的全額擔保,有關債券將于11月7日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掛牌。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發債是自萬科地產香港今年3月以年票息率2.625%、發行金額為8億美元的5年定息債券之后,又一次發債融資。而此次債券票面利率仍居同行海外發債票面利率較低水平。同時,內地房企海外融資潮起。據Dealogic數據,截至今年10月底,內地房企合計發行了總值達171億美元的美元計價債券,超過2012年的83億美元。
盛富資本與協縱國際總裁黃立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內地房企海外發債如果能獲得第三方機構較高的債券評級,將會對其獲得低成本融資有利。
萬科海外債券利率低于同行
今年3月,萬科地產香港發行的8億美元5年期定息債券,債券票面利率為2.625%,每100美元債券發行價99.397美元,折合年收益率2.755%。當時,這一低債券票息被認為頗為罕見,甚至低于擁有良好企業信譽評級的中海地產。
中指院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海外評級機構將考察重點放在企業運營情況和財務風險指標之上的國際評級體系中,評級較高的房企融資成本較低。
據《第一財經》報道,首次參與國際權威信用機構評級的萬科獲得的BBB+信用等級,為內地房地產行業中信用最好的企業。
根據中指院報告,獲BBB評級的中海地產在2012年11月發行的7億美元10年期債券,債券票面利率為3.95%,3億美元20年期,票面利率為5.35%。方興、越秀的信用評級也相對較高,債券票面利率維持在5%左右。金地、首創、龍湖、SOHO中國、世貿房地產等發行的債券票面利率則控制在8%以下。評級等級較低的奧園、融創中國等發行的債券票面利率則都在10%以上。評級為B2的奧園今年1月發布的1億美元5年期債券,票面利率達13.88%。
上述報告同時顯示,穆迪、標普等國際評級機構對內地房地產企業海外債券多給予“非投”評級,報告預測隨著房企密集赴港發債或將進一步導致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信用等級。
黃立沖稱,內地土地市場多年持續上漲,房企需要不斷積累土地,這導致內地房企資產負債率普遍較高,進而影響評級。海外評級機構一般很看中行業前景,但現在內地房企前景在評級機構看來并不是特別樂觀,“比如政策存在不確定性,以及連續多年上漲的樓市存在的泡沫有破滅的可能性”。
盡管評級影響到企業的融資成本,但從發債認購情況來看,并未對市場造成影響。企業信用等級良好的萬科3月首次8億美元發債額獲得超過60億美元認購,而中海15億美元債獲131億美元認購額。
報告顯示,今年初“被降級”的龍湖地產,去年10月發行的4億美元的7年期優先票據獲得高達40倍的認購,而禹洲地產發行的2.5億美元的優先票據15分鐘即獲全數認購,且總認購額超過90億美元。
內地房企海外發債潮起
海外資本市場認購的熱度,激發了更多內地房企海外發債的熱情。根據Dealogic數據,連同中海發行的債券,截至今年10月底,內地房企合計發行了總值達171億美元的美元計價債券,超過2012年的83億美元。
中指院此前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2012年共有20家內地房企發行了25筆海外債券,融資總額達600億元。進入2013年,截至5月,已有27家上市房企海外發債融資共計759億元。不足半年的統計數據,內地房企發債數量與所獲資金已超過2012年。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9月份,包括旭輝控股、綠城中國、五洲國際、碧桂園、珠光控股在內的5家在港上市的內地房企,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合計融資16.8億美元;10月累計有6家內地房企共發債39億美元。
相關分析報告稱,國有銀行信貸資金更多流向國有企業,銀行對民營企業的支持面逐漸收窄,且利率變高,這也是導致內地房企融資不易,另尋出路的原因之一。
黃立沖表示,美國持續實施量化寬松政策,使全球資本市場利率較低,因此中國企業在境外發行美元債能獲得較低成本的資金,“如果年底(美國)量化寬松政策撤出,將給中國企業帶來不利的影響”。
此外,黃立沖認為,這與今年以來政策處于相對“空窗”時期相關,“在這種境況下,購買氣氛趨好,房企想加快推售產品,這需要資金儲備”。而今年上市房企偏向在一二線城市囤積土地導致拿地金額上升,在他看來,這也是房企集中海外發債的推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