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領域投資或不再設限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資金運用市朝改革再邁一步。保監會日前向各保險公司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擬將保險投資資產重新劃分為流動性資產、固定收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不…
資金運用市朝改革再邁一步。保監會日前向各保險公司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擬將保險投資資產重新劃分為流動性資產、固定收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不動產類資產和其它金融資產五大類。其中,權益類資產、不動產類資產、其他金融資產、境外投資的賬面余額分別不高于保險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30%、30%、20%、15%,流動性資產不設總量控制。
業內人士分析,保監會對于保險資金運用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簡政放權、抓大放小,因此采取國際上普遍適用的大類比例管理,取消一些具體投資品種的比例限制,由保險公司根據自身投資能力和風控能力自主投資。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保監會擬進一步拓寬險資債權投資計劃的行業范圍,不再對基礎設施領域進行限制。目前基礎設施投資的范圍為交通、能源、通訊、市政、環保、大型保障房項目。
持倉上限可達30%
征求意見稿指出,權益類資產主要包括股票、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等上市權益類資產以及未上市企業股權、股權投資基金等未上市權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投資上限擬設定為30%。
保監會此前規定,股票和基金等上市權益類資產投資上限為25%,未上市企業股權、股權投資基金等未上市權益類資產投資上限為10%。“此次調整合并簡化了這兩部分,對權益類資產各項不再單獨設限,意味著險資股票持倉比例最高可達30%。”業內人士表示,“監管規則的這一調整給了保險公司更大的自由度。目前保險業對股票和基金投資的倉位不超過10%,險資是否加倉仍要視市場而定。”
征求意見稿提出,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的保險公司,投資上市權益類資產、非上市權益類資產的賬面余額分別不高于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20%和10%。
不動產類資產主要包括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不動產及不動產投資相關金融產品以及房地產也顯示,保險資金對不動產類資產的投資比例呈逐月上升趨勢。
流動性資產主要包括現金、貨幣型基金、活期存款、通知存款、剩余期限不超過1年的政府保本承諾的結構性存款、剩余期限在1年以上的政府債券和準政府債券、金融企業(公司)債、非金融企業(公司)債、債券型基金等。
其它金融資產包括資產支持證券、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證券公司專項資產管理計劃、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項目資產支持計劃、沒有銀行保本承諾的結構性存款等。“這些是去年保監會新開辟的投資渠道。在今年股市和債市表現欠佳的背景下,這部分投資對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貢獻突出。”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投資比例將動態調整
保監會人士介紹,征求意見稿的出臺,并不是在原有比例監管政策上簡單地進行增減,而是系統整合現行監管比例規定,明確各方權責范圍,建立以保險資產分類為基儲多層次的動態比例監管體系。
近年來,保險資金運用渠道不斷拓寬,保監會出臺了多項比例監管辦法,散見于多個文件中。同時,部分監管比例結構復雜,存在大比例套小比例、比例之間相互交叉等情形。保監會人士表示:“在不斷創新的市場中,每放開一個新的投資渠道,就要制定新的投資比例,導致比例監管政策往往滯后于市場發展,陷入頻繁修訂的被動局面。因此,2010年以來,保監會開始著手清理整合相關投資政策。”
征求意見稿在保險資產分類基礎上,擬建立多層次的動態比例監管體系。由保監會資產負債匹配監管委員會根據保險資金運用實際情況,對保險資產的分類、定義、品種以及不適應市場發展的相關比例開展年度審議并進行動態審慎調整。在放開投資前端同時,在監管后端,將根據公司償付能力水平差異,分類實施比例監管。對于償付能力不符合規定的公司,將成為重點監管對象,比例監管政策將從嚴。
基建投資或不再設限
為進一步加大與實體經濟的對接力度,保監會還醞釀進一步將拓寬債權投資計劃行業范圍,不再對基礎設施領域進行限制。目前基礎設施投資限定在交通、能源、通訊、市政、環保、大型保障房項目領域。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此前表示,凡國家不禁止的行業,保險機構均可投資,支持保險資金投資于新興戰略性產業,服務于國家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
此外,保監會還在研究保險機構發起設立小微企業投資基金以及投資中小企業私募債等相關問題。
對于險資新政的影響,華創證券人士指出,保險公司受益程度將呈現差異化,其中風控能力至關重要。
在不動產類資產投資方面,從上半年情況來看,大中型保險公司項目占比較高,特別是前期建立了另類投資團隊的公司在項目和人才儲備上更勝一籌,進展也更順利,如、泰康資產、太平資產等。小公司由于資質和團隊不足,更多的是通過購買大中型公司的產品參與。
“與以往保險資產配置更多地關注市場風險相比,基礎設施和不動產的投資加大了保險資產的信用風險敞口。在信用風險敞口管理方面,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尚處在起步階段,事前評估能力和事中風險管控能力建設應當成為下一步重點建設的方向。”該券商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