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98.6%鄉鎮、71.2%村通公路 里程22038千米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達州日報報道,通過多年努力,達州市公路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截至2012年底,全市公路通車里程已達23186公里,二級路網主骨架基本形成,國省干線等級和通達能力明顯提高,交通條件得到較大…
據達州日報報道,通過多年努力,達州市公路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截至2012年底,全市公路通車里程已達23186公里,二級路網主骨架基本形成,國省干線等級和通達能力明顯提高,交通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全市現有農村公路22038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95%,其中,縣道2604公里,鄉道4175公里,村道15259公里。全市98.6%的鄉鎮和71.2%的村已通公路,且有154個鄉鎮已通油路或水泥路。
農村公路建設現狀
普遍存在“三低一弱”現象
近期國家統計局達州調查隊對我市農村公路建設調查表明,各地農村公路建設總體情況較好,但在少數地區仍存在發展不平衡、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等問題,其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全市目前仍有1個鄉和1061個行政村未通公路,占全市行政村個數的28.8%。此外,在全市6779公里的縣鄉公路中,等級公路為3953公里,等級率僅為58.3%,而其中鋪筑高等級或次高等級路面的僅有355公里,占5.23%。調查顯示,目前全市農村公路普遍存在著“三低一弱”現象,即技術等級低、路面鋪裝率低、通行能力低、抗災能力弱,且不少路段仍是“晴通雨阻”,通達深度不夠,整體服務水平不高,與省內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
資金籌集成主要制約因素
地方財力較弱,財政補貼有限
調查發現,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籌集成主要制約因素。由于地方財力較弱,財政補貼有限,“十二五”期間,通鄉油路普通縣補助標準為每公里40萬元,貧困縣為每公里75萬元;通村水泥路普通縣為每公里25萬元,貧困縣為每公里35萬元。但據實際建設成本測算,目前僅硬化一公里通村標準水泥道路的總費用即為40萬元左右,而在自然條件惡劣的路段其修建費用則更高。因此,僅靠財政補助仍遠遠不能滿足建設資金需求。與此同時,在農村道路建設產生資金缺口的同時,面向村民的自愿集資工作卻面臨巨大困難。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外出務工人員增多,不少家庭舉家外出,對支持家鄉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較低。二是由于勞動力大量外流,在農村居住的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其收入偏低,而在一些地區,由于住戶較少,其所需承擔的集資金額已超過村民的經濟承受能力。
建議增加公路管養投入
應建立農村公路管養基金
為確保農村公路的“應養盡養、養必見效,應管盡管、管必到位”,調查隊建議按照多元投入方式,建立農村公路管養基金,一是政府財政逐漸加大對農村公路管養的投入比例;二是提倡農村公路管養自治,以村民投勞的方式,加強對農村公路的管護;三是鼓勵社會力量開展資金捐贈。同時,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道路管養制度,確保農村公路特別是通村公路管養在組織領導、機構人員、制度職責、配套資金、附屬設施、督查考核等方面的“六到位”;督促各鄉鎮嚴格按照農村公路養護規范,突出抓好破損路面修復、路肩整治、日常清掃等關鍵環節,真正實現農村公路的暢通、安全。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廣西加速編織連通東盟路網 下一篇:股市大跳水沖擊深圳樓市 買家首付款被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