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長措施明確鐵路投資預期
來源:證券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面對2011年以來的經濟下滑時,新一屆政府頂住壓力,提出了“穩貨幣、活存量、去杠桿”的新金融方針。在消化此前貨幣超發以及大規模投資的泡沫前,在今年8月前政府并沒有出臺過任何大范圍的…
在面對2011年以來的經濟下滑時,新一屆政府頂住壓力,提出了“穩貨幣、活存量、去杠桿”的新金融方針。在消化此前貨幣超發以及大規模投資的泡沫前,在今年8月前政府并沒有出臺過任何大范圍的刺激措施。促創新,救實體的措施,被外界認為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新面貌正在出現。
不過,經濟以往過度依賴高投資的舊模式很難一夜之間轉變,缺少了之前的猛藥,經濟增速不濟。在坊間有一個關于經濟狀況不妙的笑話是,今年全國多地出現40攝氏度的罕見高溫,卻少見以往的拉閘限電,可見工業用電量較往年下降的幅度之深。面對經濟超預期下滑,李克強總理提出了經濟的“區間管理”,今年經濟運行的“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范通貨膨脹。
為了維持7.5%的增長下限,新一輪的刺激計劃在所難免。但為了避免4萬億投資的后遺癥,新的投資啟動必然選擇中長期外部效應明顯的投資品,鐵路則當之無愧。記者曾撰文指出鐵路投資發力,應為“穩增長”底線的落腳點,是穩定經濟增速的一個重要安全閥。不足一個月,國務院推進鐵路建設意見落地。在此次意見中,除了明確地提到中央財政補貼投資、加快今年鐵路建設和項目審核外,一系列市場化的改革導向也和調結構的大方向相吻合。
在此次意見中,一系列引入民間資本的新措施成為新亮點。其中,首推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鐵路,向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放開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和支線鐵路的所有權、經營權。這意味著以往由鐵老大壟斷所有和經營的城際、市域等鐵路首次進入民營資本領域范圍。此外,意見中提到的尚在研究設立新的鐵路發展基金,也給予了社會法人投資的機會,并明確指出保證其獲取穩定合理回報。
總體看,在要求鐵路總公司、地方政府、發改委、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部門合力的情況下,加快項目審核,加快中西部地區和貧困地區鐵路建設,銀行等金融機構要根據自身承受能力繼續積極支持鐵路重點項目建設。由此可以推斷,鐵路基建的投資規模和資金到位都有可能超預期。受到今年上半年運力下降而導致低估值的鐵路運輸股、傾向中西部的鐵建股,以及具備獨立開發運營城際鐵路能力的個股,都有可能直接從此輪投資拉動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