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先行先試全面推進農田水利工作
來源:鋼聯資訊|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浙江在線報道,全面開展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入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兩項國家水利改革試點,乘著中央2011年一號文件首次…
據浙江在線報道,全面開展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入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兩項國家水利改革試點,乘著中央2011年一號文件首次聚焦水利改革發展的強勁東風,我省立足民生,銳意改革,著力創新,農田水利各項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治水興水的成果正在惠及全省人民。
核心提要
農田水利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主要措施,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首要條件,是農村經濟社會的物質基礎,是“三農”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其重要性居于治水安邦六大任務之首。2011年8月,浙江省政府下發《關于開展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的意見》,創造性地提出科學、統一的建設標準,全面加快和提升全省農田水利現代化進程。由此,浙江農田水利建設進入了嶄新的科學發展新時代。
綱舉目張力度空前
我省實施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以發展高標準旱澇保收農田和高效節水灌溉為核心,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為重點,加快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完善管護運行長效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旱澇保收和穩產高產,為現代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根據省政府下發的實施意見,“十二五”期間,全省新增旱澇保收面積325萬畝,擴大灌溉面積300萬畝,新增固定噴微灌100萬畝,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區域灌溉保證率達到90%以上,旱澇保收面積占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從60%提高到70%以上,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從9%提高到20%,灌溉水利用率從0.56提高到0.58以上。到“十二五”末,全省60%以上有農田水利建設任務的縣(市、區)實現農田水利標準建設目標。
為此我省強調各地要建立健全公共財政對農田水利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足額定向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各級政府站在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高度,把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擺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作為當地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任務切實抓緊抓好,確保完成各項建設任務。建立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考核制度,以縣級為單位實施年度考核,考核結果作為新農村建設評比、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水利“大禹杯”評比的一項重要依據。
如火如荼績效喜人
任務指標下達后,各地市根據《意見》要求,迅速將任務指標按年度分解到各縣(市、區),以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為平臺,掀起了新一輪農田水利建設的熱潮。據統計,2011年度全省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共涉及項目1792個,其中水利項目1221個、農業項目474個、國土項目97個。全年共完成新增旱澇保收面積74.44萬畝、擴大灌溉面積67.29萬畝、新增固定式噴微灌面積27.18萬畝、新渠道改造長度7124.89公里,其中5萬畝以上灌區干支渠溝1058.62公里。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各項任務指標全面超額完成20%以上。
農業“兩區”水利設施建設不斷加強。2011年,我省通過農業“兩區”建設、“千萬畝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百萬造地保障工程”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等措施,實際完成新增旱澇保收面積74.44萬畝,比年度指標52萬畝超額完成43.2%;實際完成擴大灌溉面積67.29萬畝,比年度指標50萬畝超額完成34.6%。
“百萬畝低洼易澇圩區整治工程”建設加快實施。按照“總體規劃、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要求,結合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五大骨干工程建設,對易洪易澇問題突出的我省糧食主產區杭嘉湖圩區先行實施整治。2011年我省實際完成圩區整治面積49.56萬畝,比年度指標41.21萬畝超額完成20.3%。
“百萬畝噴微灌工程”和田間工程配套建設不斷深入。2011年全省實際完成新增固定式噴微灌面積27.18萬畝,比省級指標18萬畝超額完成51.0%。各地在加強灌區骨干渠道配套改造,積極推廣節水省地的地下管道技術,不斷完善田間配套設施的同時,大力開展作物灌溉和耐淹試驗,許多地方還開展了墑情測報系統建設,努力提高灌區服務水平。2011年全省實際完成灌區渠道改造長度7124.89公里,比省級指標4705.17公里超額完成51.4%;其中5萬畝以上灌區干支渠溝1058.62公里,比省級指標735.5公里超額完成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