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穩增長主要靠投資 基礎設施私募債有望推出
來源:鋼聯資訊|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東方早報報道報道,7月份中國制造業PMI數據昨日上午公布,其伴隨著中央發出的穩增長信號和各地地方政府出臺的具體措施,一同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從積極的角度看,PMI的跌幅在繼續收窄,7月…
據東方早報報道報道,7月份中國制造業PMI數據昨日上午公布,其伴隨著中央發出的“穩增長”信號和各地地方政府出臺的具體措施,一同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從積極的角度看,PMI的跌幅在繼續收窄,7月較6月僅回落了0.1個百分點,6月比5月回落0.2個百分點,5月比4月回落2.9個百分點,回落幅度的逐步減小也意味著中國制造業低迷程度正逐步緩解,同時也預示著經濟企穩跡象明顯。但分項數據仍然表明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存在。7月PMI回落至50.1%,進一步逼近50的榮枯分界線。因此,近日中央頻繁發出“穩增長”信號,地方政府接連出臺的穩增長措施也在情理之中。
在7月26日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將采取包括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及進一步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在全球經濟下滑之際,堅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重申了類似要求,并提出“著力擴大和穩定就業”。
投資仍是主要著力點
各地地方政府已走在了刺激經濟的前端。7月16日浙江省寧波市率先下發《市政府關于推進工業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若干意見》,推出26條新政,內容涉及清費減稅、擴大投資、調整結構、科技創新、要素保障、營造氛圍等六個方面。
此外,江蘇省南京市、湖南省長沙市及貴州省也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政策。
縱觀各地出臺的穩增長政策,投資這駕馬車仍然是“穩增長”的主要著力點,基礎設施建設尤其引人注目。作為制造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建項目在地方政府的穩增長政策中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花旗中國零售銀行研究與投資分析主管邱思甥給記者舉了個例子:現在大概有50個城市最新公布要開建地鐵。一般估計,只要人口在200萬以上的城市就可以建地鐵,而每一公里地鐵的造價大概要10億元人民幣,“我們姑且認為每個城市大概建設100公里,也就是說將有總計5000公里的地鐵建設,這可以為中國創造5萬億元的基礎建設投資。”
“基礎設施私募債”給力
面對各地陸續出臺的穩增長措施,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在地方財政收入出現下滑的情況下,巨額資金如何籌措?
以湖南省長沙市為例,據中新網報道,長沙宣布推出規模高達8292億元的投資計劃以刺激當地經濟,涉及重大項目195個,包括機場、地鐵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高效節能產業。
據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計算,這個投資計劃的規模相當于長沙市2011年名義GDP的147%,或者全國GDP的1.8%。即使把投資總額分散在5年,每年的投資額也相當于長沙市每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的46%。
面對諸如地鐵等投資高、建設期長的基建項目,地方政府及其背后的融資平臺需要國家給予進一步支持。基礎設施私募債券或將是下一步舉措。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稱,國家發改委正醞釀推出針對城市地鐵、城際軌道交通等項目的基礎設施私募債券,以繞過現行企業債發行的相關限制,擴大基建項目的資金來源。
除了基礎設施私募債券,為控制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國家發改委醞釀建立一套城市綜合信用評價體系。保證債務規模可控,同樣是各地穩增長措施中不可忽略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