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樓市“硬著陸” 差別化限購或成突破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諸多專家看來,房地產調控存在一個默認的底線——防止房地產行業及中國經濟的硬著陸,而2012年,當對房價出現幾乎集體看跌時,人們意識到,防止硬著陸的難度加大了。標準普爾在其最新的報告…
在諸多專家看來,房地產調控存在一個默認的底線——防止房地產行業及中國經濟的硬著陸,而2012年,當對房價出現幾乎集體看跌時,人們意識到,防止硬著陸的難度加大了。
標準普爾在其最新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增速將在2012年進一步回落至8%左右,GDP硬著陸(增長5%)的可能性為十分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報告則表示“目前看來沒有撤銷調控措施的理由”,但它同時建議“中國可通過有選擇地放寬住房限購來遏制房地產市場下滑”。
到目前為止,各級地方政府所能做出的反應,僅僅局限于對現有調控措施的微調,而限購松動被視為一些地方的突破口,這引起了部分專家的擔憂。
下調!下調!
上海市規土局最新公告顯示,原定于2月15日進行出讓的金澤鎮練西路南側地塊,因只有1家企業參與競買而提前出讓,并最終以2.15億的底價成交。
零溢價成交在上海土地市場已極平常。上海同策分析師姚伯均的統計,2011年上海市有56塊經營性土地零溢價成交,同時,有32宗經營性土地終止或延期出讓,其中純住宅用地18塊。
姚伯均認為,2012年上海土地市場仍將格外冷。“2012年大型開發商對于中期住宅市場的態度是不看好,除非有極其優質的土地出現,否則他們不愿意冒險在上海拿地。全國1.84萬億地方債,2012年已到集中償還期,地方政府必然會下調土地出讓價格,增加土地供應數量,保證土地不流拍,在此基礎上保證財政穩定。”
同樣境遇的還有杭州,該市年后首推5宗商業用地,均以底價成交。
有業內人士認為,房地產行業的硬著陸表現為多種形式,土地市場出現的底價成交以及隨后而來的大規模較大幅度調低出讓價的情形,就是一種典型表現。
據中國房地產信息集團監測的全國100城市“招拍掛”土地數據,2011年全國100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15970.6億元,相比2010年的18887.4億元減少15.4%。京滬已在大下調2012年土地收入計劃。
同樣下調的還有房企的全年業績計劃。
據已披露的企業公開信息,代表性的企業有,2011年取得870.9億港元銷售額的中海地產,今年目標降至800億港元;2011年完成803.9億元銷售額的恒大地產,今年的銷售目標僅定為800億元。去年有大量上市房企銷售目標遠未實現,蘇寧環球僅完成44%,格力地產、蘇州高新、濱江集團也分別僅完成年度目標45%、44%、55%。
土地出讓量的下調和企業業績目標的下調,都將影響地方房地產投資增速,雖然2011年全國房地產投資增速仍高達27.9%,但已是逐季回落。而有些地方則是直線下落,如海南省,去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由2010年增長27.1%大幅回落至5%。
另一個出發點:防硬著陸?
與上述多角度的回落相伴隨,2012年房價出現了多年來罕見的集體看跌。
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百城價格指數對100個城市的全樣本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1月,全國100個城市住宅平均價格為8793元/平方米,環比2011年12月下跌0.18%,為連續第5個月環比下跌。其中典型的10大城市住宅均價出現首次同比下跌。
標準普爾最新報告《信用展望:中國經濟將在2012年軟著陸》預計,中國2012年GDP增長率降至7%的可能性為四分之一,降至5%(即硬著陸)的可能性為十分之一。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此前公布中國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顯示,85%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未來6個月全國平均房價將下降;某國內專業網站近期針對100名經濟學家問卷調查也顯示,69.9%的受訪者認為房價拐點已經到來。
同策咨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認為,政府、開發企業、市場、購房者等不同的市場主體,哪個方面出現了一定的市場讓步,都有可能帶來市場格局的變化,從而打破當前的市場僵局。這也是需要地方政府真正費腦子的地方。
“重點城市春節月成交慘淡,今年政策面將從絕對高壓轉向合理有序。”中房信分析師潘紹之告訴本報記者,短期內調控將以“鞏固”成果為主導思想。
中房信報告指出,2011年存在調控“矯枉過正”的問題,合理購房需求被誤傷,部分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房地產市場熱度并不高的城市被誤傷。潘紹之建議,2012年若能推行以“差別化限購”為主,則將有望實現在房價漲幅可控的前提下,交易量溫和回升,實現軟著陸。。
中房信認為,限購差別化的方向,有兩條方案可供選擇:在繼續執行“限購”的前提下放開戶籍限制;以“限價”取代“限購”。去年年底已有丹東、中山、煙臺、廊坊等諸多城市出臺限價令,而非限購。但也有業內人士擔憂,僅以限購調整作為“軟硬”之間的“玄關”,依然存在太多不確定性。
標準普爾在其最新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增速將在2012年進一步回落至8%左右,GDP硬著陸(增長5%)的可能性為十分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報告則表示“目前看來沒有撤銷調控措施的理由”,但它同時建議“中國可通過有選擇地放寬住房限購來遏制房地產市場下滑”。
到目前為止,各級地方政府所能做出的反應,僅僅局限于對現有調控措施的微調,而限購松動被視為一些地方的突破口,這引起了部分專家的擔憂。
下調!下調!
上海市規土局最新公告顯示,原定于2月15日進行出讓的金澤鎮練西路南側地塊,因只有1家企業參與競買而提前出讓,并最終以2.15億的底價成交。
零溢價成交在上海土地市場已極平常。上海同策分析師姚伯均的統計,2011年上海市有56塊經營性土地零溢價成交,同時,有32宗經營性土地終止或延期出讓,其中純住宅用地18塊。
姚伯均認為,2012年上海土地市場仍將格外冷。“2012年大型開發商對于中期住宅市場的態度是不看好,除非有極其優質的土地出現,否則他們不愿意冒險在上海拿地。全國1.84萬億地方債,2012年已到集中償還期,地方政府必然會下調土地出讓價格,增加土地供應數量,保證土地不流拍,在此基礎上保證財政穩定。”
同樣境遇的還有杭州,該市年后首推5宗商業用地,均以底價成交。
有業內人士認為,房地產行業的硬著陸表現為多種形式,土地市場出現的底價成交以及隨后而來的大規模較大幅度調低出讓價的情形,就是一種典型表現。
據中國房地產信息集團監測的全國100城市“招拍掛”土地數據,2011年全國100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15970.6億元,相比2010年的18887.4億元減少15.4%。京滬已在大下調2012年土地收入計劃。
同樣下調的還有房企的全年業績計劃。
據已披露的企業公開信息,代表性的企業有,2011年取得870.9億港元銷售額的中海地產,今年目標降至800億港元;2011年完成803.9億元銷售額的恒大地產,今年的銷售目標僅定為800億元。去年有大量上市房企銷售目標遠未實現,蘇寧環球僅完成44%,格力地產、蘇州高新、濱江集團也分別僅完成年度目標45%、44%、55%。
土地出讓量的下調和企業業績目標的下調,都將影響地方房地產投資增速,雖然2011年全國房地產投資增速仍高達27.9%,但已是逐季回落。而有些地方則是直線下落,如海南省,去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由2010年增長27.1%大幅回落至5%。
另一個出發點:防硬著陸?
與上述多角度的回落相伴隨,2012年房價出現了多年來罕見的集體看跌。
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百城價格指數對100個城市的全樣本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1月,全國100個城市住宅平均價格為8793元/平方米,環比2011年12月下跌0.18%,為連續第5個月環比下跌。其中典型的10大城市住宅均價出現首次同比下跌。
標準普爾最新報告《信用展望:中國經濟將在2012年軟著陸》預計,中國2012年GDP增長率降至7%的可能性為四分之一,降至5%(即硬著陸)的可能性為十分之一。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此前公布中國百名經濟學家信心調查顯示,85%的受訪經濟學家認為未來6個月全國平均房價將下降;某國內專業網站近期針對100名經濟學家問卷調查也顯示,69.9%的受訪者認為房價拐點已經到來。
同策咨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認為,政府、開發企業、市場、購房者等不同的市場主體,哪個方面出現了一定的市場讓步,都有可能帶來市場格局的變化,從而打破當前的市場僵局。這也是需要地方政府真正費腦子的地方。
“重點城市春節月成交慘淡,今年政策面將從絕對高壓轉向合理有序。”中房信分析師潘紹之告訴本報記者,短期內調控將以“鞏固”成果為主導思想。
中房信報告指出,2011年存在調控“矯枉過正”的問題,合理購房需求被誤傷,部分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房地產市場熱度并不高的城市被誤傷。潘紹之建議,2012年若能推行以“差別化限購”為主,則將有望實現在房價漲幅可控的前提下,交易量溫和回升,實現軟著陸。。
中房信認為,限購差別化的方向,有兩條方案可供選擇:在繼續執行“限購”的前提下放開戶籍限制;以“限價”取代“限購”。去年年底已有丹東、中山、煙臺、廊坊等諸多城市出臺限價令,而非限購。但也有業內人士擔憂,僅以限購調整作為“軟硬”之間的“玄關”,依然存在太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