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桿房企拿地“手軟” 一線城市頻現撤牌流標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土地市場寒氣逼人。10月至今,上海土地市場有多塊地撤牌,廣州市場更頻現流標。知名房企更出現零拿地。 土地市場寒氣逼人。10月至今,上海土地市場有多塊地撤牌,廣州市場更頻現流標,其他…
土地市場寒氣逼人。10月至今,上海土地市場有多塊地撤牌,廣州市場更頻現流標。知名房企更出現“零拿地”。
土地市場寒氣逼人。10月至今,上海土地市場有多塊地撤牌,廣州市場更頻現流標,其他一線城市也不樂觀。保利、金地、萬科等知名房企10月份更是出現一線城市“零拿地”。
業內人士表示,只有滿足地價下行、開發商資金緊張、二手房降價這三個條件,全面拐點才會真正到來。而從目前市場環境及政策走向來看,這三個條件正在加速形成。
標桿房企年末更謹慎
理論上,年末幾月正是房企囤地的好時機,但與2010年同期相比,房地產商的拿地熱情正大幅下滑。
中原地產監測數據顯示,10月份,僅有萬科、綠城兩家房企共計花費約21億元購入4宗地塊。其中,綠城參股山東東營區一宗商住用地僅花費9800萬元。而前期每月都有購地支出的保利、中海等房企在當月未有動作。
今年前10個月,標桿房企累計拿地金額與累計合約銷售金額的比例約為21%,這一比例甚至低于處于金融危機漩渦中的2008年。
分析十大標桿房企今年1-10月拿地量和地塊分布城市可以發現,拿地最多的三家開發商分別是萬科、中海和保利,在全國拿地量分別是600萬平方米、492萬平方米和474萬平方米,而這三家開發商恰恰正是今年以來降價最為積極、定價策略最為靈活的開發商。
一線城市成為土地流標重災區
可以說,樓市大環境日益低迷,一線城市土地市場遇冷已成不爭的事實,這些以往開發商的“必爭之地”正變成“燙手山芋”。
監測數據顯示,保利、恒大、華潤、綠城、萬科等多家標桿房企已明顯放慢拿地節奏,除卻10月份中糧地產摘得上海奉賢區2塊土地之外,其余重點監測房企均未在一線城市出手拿地。
以上海為例,10月份滬上推出的地塊中有8幅地塊出現出讓終止的情況,而原定于11月9日進行出讓的4幅南橋新城住宅地塊也因無人競買而在10月31日終止出讓。
商業用地同樣出現類似情形,10月21日滬上5宗商業地塊開標,但最終只有2宗地塊以底價成交,3宗商業性質地塊因無人申請而提前終止出讓。
廣州土地市場也是一片慘淡。進入11月后,廣州三度因市場過于冷淡而不得不中止總計20余幅地塊的出讓,唯一一塊按時出讓的地塊也因為無人應價而流拍。
這種多幅地塊出讓終止在此前的一線城市土地市場上并不多見。據中原集團地產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10月份重點城市居住用地流標率高達23%,較前期大增。今年1-10月,重點城市的居住用地累計成交量同比大幅減少28%。
二、三線城市成避風港
與一線城市土地市場遭遇寒流的情形相比,房地產開發企業在二線城市土地市場上的表現截然不同。
據同策數據顯示,10月以來二、三線城市再度受到開發商的青睞,房企拿地熱情明顯高于上個月,共有24宗地塊成交,成交量明顯高于一線城市。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綠地斥資6億一舉拿下嘉興5宗地塊,累計土地成交面積達16.23萬方。在眾多房企資金鏈趨緊的情形下,綠地此次大刀闊斧拿地,頗有“攻城略地”之勢,也給冷清的土地市場注入了一針興奮劑。
就連最近身陷“資金門”困擾的綠城地產,也在近期摘得山東東營市的8幅地塊,累計土地價款約34.5億元。
上海同策咨詢研究指出,在當前嚴峻的房地產市場調控背景下,早先深耕一線城市并以住宅地產為發展軸心的品牌房企,正逐步向二、三線城市縱深地帶轉移。
以綠地集團為例,集團總裁張玉良表示,綠地一方面應堅持積極審慎的拿地策略,視現金流情況擇機儲備優質項目,特別是今年以來加大了在三四線城市的拓展力度;另一方面,房企也要積極響應政策要求,通過加大適銷對路產品的供應及促銷力度,加快產品去化和現金回籠,確保現金流的平衡與高效健康運行。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