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福島危機”時代的能源投資
來源:中國證券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市場常常是健忘的,投資者總是試圖去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而疏于回顧。不時回顧一下過往特定時期的思想和決策,可能會給今后的投資產生。3·11日本大地震和海嘯及其后的福島核電站泄漏事件…
市場常常是健忘的,投資者總是試圖去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而疏于回顧。不時回顧一下過往特定時期的思想和決策,可能會給今后的投資產生。“3·11”日本大地震和海嘯及其后的福島核電站泄漏事件已過去一年有余。當時有市場觀點認為,全球能源格局將發生重大改變,“去核電化”將推升傳統能源的價格。
如今,觀察日本本土的數據,巨大的結構性變化顯而易見。2011年10月,日本發電量為652.4億千瓦時,同比下降8.4%,其中,火電530.6億千瓦時,增長33.0%;核電67.2億千瓦時,下降74.4%;其他1580萬千瓦時,增長507.7%。福島危機對日本本土能源格局的沖擊巨大,核電占比從2010年同月的36.9%驟降至10.3%,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份額快速增長。
截至2012年3.15日的過去一年里,布倫特原油價格大約上漲了17%,但推動原油價格上漲的最大動力應該是歐美為應對危機或刺激復蘇所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或者是中東原油供應國的政治動蕩,而非福島核危機。經過長期的經濟停滯之后,日本對全球經濟包括原油價格在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小。除日本外,全球范圍內的“去核電化”實際上并沒有發生。雖然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式微,但日本是動力煤國際貿易最大的買家之一,對國際動力煤價格的影響力舉足輕重。過去一年,澳大利亞BJ現貨動力煤指數下跌17%左右。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火電裝機容量并沒有快速提升,日本并未大幅增加動力煤的進口。二是日本國民的節電計劃。節約的代價是經濟負增長,這可能并非長久之計。
第三點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主要高耗能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的“轉型”。不少分析認為,中國經濟轉型已成為懸在許多價格高企的資源和能源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但中國轉型是否必然帶來能源或資源價格的暴跌?這是個令人糾結的問題。有很多證據支持這樣的邏輯,當然也有一些不同意見,并且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迄今為止大多仍維持高位。其一,從國際分工的角度看,經濟轉型實際上是全球分工的重構。中國能源消費強度的下降(高能耗行業的退出),可能伴隨其他區域經濟體(如印度、非洲等,甚至歐美)的上升和崛起,下一輪全球經濟恢復增長的龍頭不是金磚國家。其二,從經濟規律的角度來說,在某種意義上,只有傳統能源和資源價格維持高位,才能推動經濟轉型,低廉的能源和資源價格只會刺激經濟體選擇高資源消耗的老路。如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一樣,較高的能源和資源價格可能也是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必要條件之一。
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發現,由于“去核電化”基本只是在日本發生了,福島危機對全球能源格局的影響是局部和輕微的,這與當初的預測大相徑庭。對于投資者乃至國家能源政策制定者來說,中國經濟轉型對能源價格的影響可能更值得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