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熱錢”生存空間 外匯局調低外債余額指標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熱錢”流入壓力持續的背景下,外匯局再次出手,進一步調低銀行短期外債余額規模、壓縮銀行結售匯收付實現制負頭寸下限,壓縮跨境資金非法流動的空間,遏制違法違規資金流入和結匯。 外匯…
在“熱錢”流入壓力持續的背景下,外匯局再次出手,進一步調低銀行短期外債余額規模、壓縮銀行結售匯收付實現制負頭寸下限,壓縮跨境資金非法流動的空間,遏制違法違規資金流入和結匯。
外匯局昨日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外匯業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將于4月1日起實施。外匯局在通知中表示,將進一步加強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在對已開辦遠期結售匯業務的銀行實行收付實現制頭寸余額下限管理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2010年11月8日收付實現制頭寸余額為負數的銀行的下限。其中,11月8日頭寸余額低于-20億美元(含)的,下限調整為該余額的40%;頭寸余額在-20億美元至0區間內的,下限調整為該余額的50%。銀行現持頭寸低于本次調整后下限的,應逐步增持頭寸,最遲于2011年9月30日前調整到限額以內。
外匯局同時要求加強金融機構短期外債管理,在2010年核定境內機構短期外債余額指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壓縮2011年度境內機構短期外債指標規模,并適度調減存放同業、拆放同業規模較大銀行的短期外債余額指標。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的短期外債占比逐漸上升,截至去年6月末已經上升至66.91%,連續第五個季度攀升。外匯局相關人士解釋,貿易信貸和貿易融資占據了短期外債余額的近八成,這些都是有真實的進出口貿易交易為背景,不會額外增加外債風險。但也有專家提醒,由于資本項目的不完全放開,部分投機資金披著貿易信貸的“合法外衣”進入,所以應該完善貿易信貸管理,控制短期外債增長。
為維護國際收支平衡,防范異常跨境資金流入風險,外匯局去年就壓縮了2010年度境內機構短期外債余額指標總規模,共核定境內機構短期外債余額指標324億美元,在2009年指標規;A上調減1.5%。
外匯局還下調了預收貨款和90天以上延期付款基礎比例。將企業貨物貿易項下預收貨款或90天以上延期付款的基礎比例,分別調減至其前十二個月出口收匯或進口付匯總額的20%。
此外,外匯局要求加強轉口貿易外匯管理。轉口貿易項下外匯收入應在企業進行相應轉口貿易對外支付后方可結匯或劃轉。銀行收到轉口貿易外匯收入應當轉入企業待核查賬戶;企業將轉口貿易收入結匯或劃轉到經常項目賬戶時,應當向銀行提交相應的轉口貿易出口合同、進口合同、收匯及付匯憑證;銀行審核相關單證后方可為企業辦理結匯或劃轉手續。轉口貿易收入結匯或劃轉金額超過相應支出金額20%的,企業應當持上述單證向當地外匯局申請;經當地外匯局核準后,銀行方可為企業辦理相應結匯或劃轉手續。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