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區域發展戰略定調:東中西部協調發展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核心提示:隨著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基礎設施完善、市場自身拉動、新主體功能區建設,擁有資源及勞動力優勢的中西部,必將縮小與東部的差距。 隨著國家密集出臺多個區域振興規劃,覆蓋全國的區…
核心提示:隨著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基礎設施完善、市場自身拉動、新主體功能區建設,擁有資源及勞動力優勢的中西部,必將縮小與東部的差距。
隨著國家密集出臺多個區域振興規劃,覆蓋全國的區域發展戰略逐步形成。而從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今年,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將被作為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內容予以貫徹。
“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在區域發展領域依然比較突出。”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李樸民在“兩會”期間如是說。
外界則普遍認為,“十二五”期間,隨著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基礎設施的完善、市場自身的拉動、新主體功能區建設,擁有資源及勞動力優勢的中西部,必將縮小與東部的差距。
區域協調發展主旋律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安慶市委書記朱讀穩,在“兩會”期間提交了《關于建設大別山生態經濟區的建議》。他希望,把涵蓋湖北15個、河南10個、安徽18個縣市的大別山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
朱讀穩不無憂慮地表示,大別山區整體上發展滯后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集中連片重點扶貧開發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
事實上,大別山地區就地處皖江城市帶、武漢都市圈、中原經濟區三者的中間,地理距離看似不遠,但經濟水平卻相差較大。
當下,我國東中西部之間以及各區域內部之間,仍存在著較大的不協調發展的現象。
針對這種情況,國家從2009年開始推出大規模區域振興計劃,其中部分區域振興計劃就投放在中西部地區,如關中-天水經濟區、皖江城市帶等。
“這是協調東西部發展的需要。”湖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廖進中表示,區域發展差距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因此此次振興方案注重地區協調十分有必要。
商務部副部長王超表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的區域發展戰略,使各地區比較優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揮。
但目前的區域振興規劃,只是賦予中西部地區利用政策動力發展自身,在東部地區優勢明顯且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的背景下,如何實現與東部地區的協調發展仍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中國區域經濟協會副會長程必定告訴本報記者,東部總量龐大,技術優勢明顯,如何帶動中西部是個問題,“這需要互動”。
對此,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在“兩會”期間表示,深化區域合作與對外開放已經成為我國區域規劃和政策性文件研究制定工作的主要依據之一。“十二五”規劃草案將更加強調均衡、可持續和科學發展,繼續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地方呼吁事權、財權匹配
“我希望中央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促進欠發達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赤峰市委書記王中和在兩會期間這樣說,“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力度。”
王還指出,要“進一步加大中央對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對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
不僅是王中和,朱讀穩在其建議中也認為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補助補償標準,并形成逐步增長機制”。
不過,在地方看來,最根本的問題是事權和財權的匹配,這才是支持中西部發展的主動力。
“進一步合理劃分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和財權,使事權與財權相對稱。”王中和在其建議中說。
事實上,由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公共衛生、醫療、保障的領域欠賬較多,加上財政不太富裕,因此對資金的需求較為急迫。
廖進中同時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東西部地區獲得政策力度還是有差別”,中西部地區必須加強與東部地區合作,承接產業轉移,獲得“彎道超車”。
在這個方面,“十二五”規劃草案指出,“充分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其中一個辦法就是合作開發。
程必定也告訴本報記者,安徽省就非常鼓勵區內開發區與東部發達地區共同組建開發區,利益共享。
江蘇亦是如此,到2011年年初,江蘇省南北共建園區增加到27個。
從這次“兩會”所傳出的種種信號來看,強化主體功能區的發展,也將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內容。
協調發展并非要求中西部走東部之路,“十二五”規劃中,特別強調了“主體功能區”的作用。
專家認為,一旦主體功能區規劃得到實施,就可以避免地方千篇一律地發展一些低附加值、污染較重的產業,避免產業同構,有效保護環境。
“協調發展不能是‘同質化’發展,區域產業發展布局要有科學性,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不顧市情、縣情,盲目上馬一些重復建設的項目。”全國人大代表、呂梁市委書記杜善學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陜甘寧振興規劃即將出臺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