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福萬:本輪通脹不是貨幣現象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的通脹現在看來雖然不是非常嚴重,但也已成為一個問題。有人認為,通脹就是一個貨幣現象,我認為,中國此次通脹加劇或許是由于氣候原因,而貨幣因素只是起了一個次要的作用。 我們先看圖…
中國的通脹現在看來雖然不是非常嚴重,但也已成為一個問題。有人認為,通脹就是一個貨幣現象,我認為,中國此次通脹加劇或許是由于氣候原因,而貨幣因素只是起了一個次要的作用。
我們先看圖,這張圖顯示了中國CPI在2007年至2008年的時候出現了比較高的尖峰,也引發了食品價格的問題。對于本次的通脹,很多人,特別是媒體非常關切,但他們可能忘記了,同等水平的通脹在中國并不是一個新的現象。中國的CPI從2007年初的2.2%上漲到2008年初的8.7%,當時每個人都很震驚,但大家都忽視了CPI在2008年底再次下降到1.2%。我并不是說目前的中國CPI會下降到1.2%,我只是認為,雖然當前中國CPI相對比較高,但是現在還沒有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
CPI在中國的上漲并非主要來自于貨幣政策的調整,75%的CPI上漲是來自于食品價格的上漲。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去年11月CPI上漲的74%是來自于食品類價格,18%的貢獻來自于居住類價格,包括租房的價格、居住消費支出、利息支出,但是不包括房屋的價格,現在沒有新興市場國家把房地產的價格納入CPI的計算。如果除去食品、房租和利息支出,其實中國CPI的上漲是非常小的。食品類價格和居住類價格這兩項相加,對CPI的貢獻率達到了92%。如果中國CPI的上漲主要來自于貨幣因素驅動的流動性過剩,那么CPI籃子里其他部分的漲幅應該更大一些才對。
我們還記得2007年的時候,CPI的高企也是來自于食品,當時上漲了23%,現在差不多是11%。2007年CPI的大幅上漲主要是由于豬藍耳病引致的豬肉價格上漲。去年,豬肉價格并沒有飛快的上漲,取而代之的是由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的價格上漲帶來CPI的上漲。
最近,我和一些農民做溝通,一些橘子種植商說,此次價格的上漲主要是由于氣候的原因,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不是很好,所以使得水果的供應減少,驅動價格上漲。沒有跡象顯示貨幣流動性過剩引發了新鮮蔬果的需求激增。
還有一個原因,可以證明貨幣因素對于中國消費價格指數的增長影響非常有限,這個理念非常簡單,即貨幣流動速度的急劇放緩,在很大程度上中和了貨幣供應的迅速增長。貨幣的流通速度是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周轉次數,是經濟中常用的標準指標。很多年之前,米爾頓·弗里德曼認為,通脹無處不在并且總是一個貨幣現象,通脹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政府發行貨幣過多,但是那已經是多年前的事情了。現在即使在美國,聯邦政府已經不再僅僅關注于貨幣的供應量,在美國貨幣的流通速度基本上是一個常數,是一條平線,非常穩定。
同樣的時間段里,中國貨幣供應的增長比正常速度要快,因為中國在過去幾年有財政刺激政策,現在經濟體里面有更多的貨幣,但是每一塊人民幣被使用的頻率卻比過去小了。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中和了貨幣供給的效果。如果貨幣的流通速度沒有急劇放緩的話,我們在中國會看到更為嚴重的通脹的現象。但是現在很多新發的貨幣進入了銀行,在很多情況下是作為一些基礎建設項目和經濟刺激的首付,所以我認為此次通脹不是一個貨幣現象,貨幣對于居民消費收入價格指數的影響非常有限。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