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發力關中城市群 急補渭南“短板”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1月17日,陜西省代省長趙正永在陜西“兩會”期間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打造關中城市群是陜西“十二五”一項主要任務。 關中的東大門——渭南,成為這個城市群中的短板,如何抓緊補起來。…
1月17日,陜西省代省長趙正永在陜西“兩會”期間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打造關中城市群是陜西“十二五”一項主要任務。
關中的東大門——渭南,成為這個城市群中的短板,如何抓緊補起來。記者注意到,渭南也成為今年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頻率非常高的城市。
陜西心病
渭南是陜西發力關中城市群最急需補起來的“短板”
渭南,成為陜西發展關中城市群的一塊心病。
陜西省委書記趙樂際在17日下午參加渭南人大代表團討論時就指出,雖然渭南發展較快,但就GDP指標來看,2010年渭南剛突破800億元,這和西安的3000億元、咸陽的1000億元以及寶雞的960億元相比,差距明顯。
陜西省發改委主任祝作利在18日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告訴本報記者,現在省上支持關中城市群,有不同的定位。比如,西安率先發展、創新發展,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寶雞作為關天經濟區的次核心城市,工農業基礎較好,“十一五”也取得很大的發展,下一步隨著交通樞紐的建設,以及作為陜甘寧革命老區和甘川陜寧青地區的經濟中心還會有更大的發展。而渭南則在關中各個市區發展中處于薄弱環節。
“在國務院批準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的規劃中,就把寶雞定位為大關中的副中心,比渭南高一格。”陜西省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寶通告訴記者,關中東部發展一直較弱,渭南由于受三門峽庫區的影響,工業布局受到制約基礎較差,至今是一個農業大市。
機遇:半個產業帶
高新產業技術輸送到“黃河金三角”乃至中部的銜接點
在關中城市群中,西安、寶雞等城市早已擁有國家級高新區,而渭南的高新區則剛剛上升為國家級。
“西部大開發之初,科技部給關中布局兩帶,一是國家級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另一個是面向農村和企業的國家級關中星火產業帶。陜西省就把這兩帶和隴海鐵路沿線稱為‘一線兩帶’。”張寶通告訴記者,原來的高新產業布局主要在西邊,因為西邊國家級的有寶雞高新區、西安高新區、楊凌農業示范區,東邊沒有,因此成為“半個帶”。
現在渭南國家級高新區獲批之后,“一線兩帶”補全了,整個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帶也得以完善。
雖然渭南國家級高新區比西安、寶雞落后,但是在晉陜豫“黃河金三角”中,它是獨一無二的。
這個由河南省三門峽市、山西省運城市、臨汾市和陜西省渭南市組成的金三角,不僅是三省的接壤地區,還是中部和西部的結合點,運城被認為是該區域的中心城市。
張寶通則認為,運城和三門峽離太原、鄭州都過遠,只有渭南離西安近,具備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條件。而且太原、鄭州的高新技術產業不如西安,因此“黃河金三角”需要依靠渭南的高新技術創新發展。
地處關中高新產業東部的渭南,不僅成為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的節點,也成為將高新產業技術輸送到“黃河金三角”乃至中部的銜接點。
祝作利告訴記者,陜西省發改委在規劃全省“十二五”的項目過程中,渭南是一個重點。在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到,要加快實施陜煤蒲城煤制烯烴重大項目,建設生產規模達到世界前列的渭南鉬產業基地,而渭河治理工程則成為與西咸一體化并重的項目。
而在張寶通看來,渭南市在“十二五”的發展只是個起步,還需要一個過程。而人口、產業集中的關中,在補上渭南的短板之后,借力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十二五’關中城市群就能真正實現崛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