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奧會”臨近:中美高層互訪頻繁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行程臨近,中美之間的高層往來正日趨頻繁。 1月3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啟程前往美國,展開為期四天的訪問。1月9日,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即將到訪北京,這標志著…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行程臨近,中美之間的高層往來正日趨頻繁。
1月3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啟程前往美國,展開為期四天的訪問。1月9日,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即將到訪北京,這標志著中美兩國因美國對臺軍售而中斷的軍方高層往來恢復正常。事實上,這兩次訪問也在不同程度上為胡錦濤訪美鋪路。
“胡錦濤訪問美國對再塑中美關系創造了一個機會。過去一年里,因兩國看待本國利益的方式有所不同而造成兩國摩擦增多,此次‘胡奧會’將推動兩國重新回到‘合作性議程’上來。”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對本報記者表示。
胡錦濤將于1月19日起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奧巴馬上臺以來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訪美。
2010年,中美兩國經歷了美國對臺軍售、插手南海、美日韓聯合黃海軍演、貿易摩擦等問題,“充滿了摩擦與博弈”,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心伯教授對本報記者表示。“胡主席此次訪問美國,將從總體上改善中美關系的氣氛,推動兩國未來關系的積極發展。”
議程設置更加對等
匯率、知識產權、在美投資、國際金融與貿易體系改革等將成為主要議題。
楊潔篪外長啟程赴美之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就已將此行定調為預熱。她表示,楊潔篪1月上旬訪美是為胡錦濤主席即將對美國進行的國事訪問做準備,并將就當前中美關系及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與美方交換意見。
本報記者已獲悉,胡錦濤此次訪美將到訪華盛頓和芝加哥兩地,并將訪問一家中國投資的汽車零部件公司。此外,胡主席還將考察中美共同合作的潔凈能源計劃以及一所中文學校。
本報記者采訪的多位中美關系專家認為,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中資企業在美投資環境、美國對臺軍售、朝鮮半島局勢、國際金融與貿易體系改革將成為雙方討論的主要議題。
在中美雙方討論的具體議題上,“雙方在議題設置上呈現出對等態勢。過去中國在這方面稍顯被動,但現在雙方日趨平等”。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比如,在貿易問題上,美國希望增加對華出口,中方則會提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問題。”
蓋茨需要解釋兩大意圖
“只有互相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安全關注,中美關系才會有互信的基礎。”
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將于1月9日開始的中國之行為中美關系走向正常發展軌道起到了預熱和排障的作用。
事實上,蓋茨訪華是一次遲來的訪問。去年1月,由于美國方面執意向臺灣出售武器,蓋茨訪華行程被推遲。“鑒于中美兩軍的互不信任的現狀,蓋茨希望通過這次訪問加強兩軍關系。消除不信任的最好方式就是舉行雙邊對話。”卜睿哲對本報記者表示。
但在蓋茨訪問北京之前,美國方面宣布將增派“羅納德·里根”號航母赴東亞海域,加上此前抵達的“卡爾·文森”號航母戰斗群和常駐日本橫須賀港的“喬治·華盛頓號”,這意味著屆時亞太海域將出現三個美海軍航母戰斗群。這一舉動給可能激化業已緊張的朝鮮半島局勢。
對此,羅援對記者表示,蓋茨此番訪華需要解釋兩個意圖:一是臺海局勢已經緩和,美國為何繼續向臺灣出售高精尖的武器裝備;二是在朝鮮半島局勢出現緩和跡象之時,美國又加派“羅納德·里根”號航空母艦到亞太地區。“希望蓋茨先生能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合理的解釋。”
蓋茨訪問北京被認為是中美軍事關系回暖的信號,但多位中美關系專家均認為,中美兩國的戰略互信不能通過一次訪問就得以改善。“只有互相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安全關注,中美關系才會有互信的基礎。”羅援指出。
他同時指出中美軍事交流目前面臨的四大障礙:一是美國對臺軍售問題;二是美國的軍機、軍艦頻繁到中國沿海進行抵近偵察;第三是美國2000年通過的國防授權法和迪萊修正案限制了中美之間的軍事交流;第四,美國一年一度的中國軍力報告,散布中國軍事威脅論。
“只有這四大障礙排除了以后,中美軍事交流才能實現健康平穩的發展。”羅援說。
美國對華戰略調整
通過新年伊始的一系列兩國密集互訪,白宮或對中美關系重新定位。
在布什政府時代,中美關系被定位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奧巴馬上任后,美國副國務卿斯坦伯格提出了中美關系“戰略再保障”的概念。對于中美關系的不同描述,金燦榮認為反映了美國對中國定位的不確定。“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定位處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處在一個不確定期。所以胡主席此次訪美的時機很重要,有助于美國明確對中國的戰略定位。”
奧巴馬上臺第一年,中美關系呈現了積極和合作的一面,打破了美國新總統上任第一年兩國關系波折多的怪圈,但中美關系在2010年經歷了現實的種種考驗,這一年也因此被稱為中美摩擦年。
“奧巴馬上任第一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他需要尋求與中國的合作,中美關系因此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蜜月期。但從去年開始,美國尋求與中國的合作不太順利,中國的快速崛起也超出了美國想象。美國開始調整戰略,對中國更加看重,但又不放心。”金燦榮說。
雖然在2010年經歷諸多波折,但中美關系的大框架沒有發生變化。吳心伯認為,奧巴馬對華政策的基調依然是促使中國成為一個積極的伙伴,無論是在經濟、安全還是國際事務中。
對于2011年的中美關系,吳心伯預測,中美兩國關系發展態勢應該介于2009年和2010年之間,即“不會像2009年那么順利,但也不會像2010年那樣摩擦不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